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幼儿园美育中“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目标

2015-07-15 10:4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发展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规定: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在艺术领域,重点是情感目标的达成而非认知与技能目标。
  一、存在的问题
  (一)重技能而轻情感
  艺术要避免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卢梭认为,艺术并不是对经验世界的描绘或复写,而是情感和感情的流溢。显然,他认为艺术是情感的宣泄而非模仿。艺术创作有“模仿说”与“情感说”之争,对二者的优劣不可妄加评论,但必须承认,“情感说”更能表征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更能说明人创作的独特性。其独特性就在于人能以“符号智力”表达自己的情感,将可能世界变为现实世界。但现状是在幼儿园里,艺术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幼儿的情感,教师经常一厢情愿地将自己认为重要的技能、技巧作为重点加以传授,这不能使幼儿对艺术产生美的向往。众所周知,情感的浅层形式有情绪、动机等,而积极的情绪与动机对幼儿的任何学习都是加速器。所以牺牲幼儿的情感是得不偿失的。
  (二)重复制、模仿而轻创造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模仿是人从孩提时代就具有的天性,人之高于较低级动物的优点之一就在于人是世界上最善于模仿的存在物,并且最初就是靠模仿而进行学习的。强调模仿在幼儿学习中的重要性本无可厚非,它确实在幼儿早期的学习,特别是一些良好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但不能因此将之无限夸大,幼儿不能单单靠模仿来实现其全面发展,社会需要的是有创新能力、有创造性的人。靠模仿,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将成为不可能。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曾说,人的突出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劳作何意?即人的创造性。所以,人之为人,在于他有区别于动物模仿行为的其他本性,“思考着未来,生活在未来,这乃是人的本性的一个部分”。正是思考着未来,生活在未来,人才可能利用其优于动物实践智力的“符号智力”将“理想世界”变为现实世界。以绘画这类艺术形式为例,幼儿的绘画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无意义的涂鸦即意象阶段、模仿阶段和自由创造阶段。三个阶段是连续发展的过程,意象阶段主要是3岁前儿童的能力,3~5岁儿童的创作主要靠模仿,而5岁以后是自由创造阶段。由于此时幼儿积累的表象相对较少,知识经验不足,他们的创作往往比较幼稚与贫乏,但必须承认,这是真正的自由创造的开始。认识了三个阶段,我们就会发现,现在的幼儿园艺术教学中,一般只能让儿童的绘画水平发展到第二个阶段即模仿阶段,重视复制。另外,教师的评价往往又是以与原物造型的相似程度为评判标准,相似的就肯定,相异的则否定。这种评价模式很难让幼儿在艺术领域中进入第三个阶段即自由创造阶段。如果这样,培养艺术创造人才将成为不可能,文化产品的生产也终成泡影。
  二、解决的方法
  在艺术教学中如果真正地落实情感目标,对幼儿实施情感教育,使其在艺术的海洋中自由驰骋,进行美的创造,可以采取这样一些做法:
  (一)让幼儿主动地去发现美、欣赏美
  “生命力衰竭的人绝无美感。一个人能否对人生持审美态度,是肯定人生还是否定人生,归根到底取决于内在生命力的强弱盛衰。”因此,鼓励幼儿参与美的发现至关重要,这是其生命力的体现。“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美无处不在,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善于捕捉美的东西,去发现世界的多姿多彩,丰富其感性经验与内心生活,为以后美的创造积累素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人与事,让他们去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审美标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发现美,如山坡上青青的绿树,散发出清香的野花,小河里游动的鱼儿,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天边飘过的云彩等;带学生去参观各种艺术展览,欣赏各种艺术品,让学生发现艺术品中的形式美,理解其内在美。在选择参观的作品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入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与作品,如剪纸。
  (二)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
  刘晓东教授在《解放儿童》中曾谈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与一名叫拉丽萨的小女孩一同画“巨人铁匠”的故事。当苏霍姆林斯基对自己的作品自我感觉良好时却惊讶地发现,没有孩子在他的画边驻足停留,所有的小孩都围在了拉丽萨旁边。他很奇怪地从孩子们的头顶看过去,想知道拉丽萨画的特殊处,但他看不出那画有任何独特的地方,相反从成人的视角看,这是一幅失败的作品——全不像,但孩子喜欢。他反思了这件事,认为孩子看世界有他们自己的眼光,有他们自己的艺术表现语言。“对孩子来说,这不是脱离真实,而是鲜明的真实——是幻想力和灵巧性的真实,是强有力的童话式的活动于理想境界的真实。”从这件事上,他认识到,要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去讲话,孩子对世界有自己的理解方式,不应把成人的想法强加于孩子。
  (三)提供机会并允许幼儿的自由创造
  “三岁的孩子是哲学家”,他们好奇,渴望了解、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因此他们爱问为什么;“五岁的孩子是诗人”,他们富于想象,但他们的想象不同于诗人的想象,“诗人的想象力必须受理性的指引和控制,并且服从理性的规则”,而幼儿的想象由于表象的缺乏,有时候是荒诞可笑的,但这确实是自由创造的开始,所以对于他们的想象力,千万不能扼杀。赫拉克利特说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他指出,对于艺术创作,没有标准可言。如在绘画时,应允许幼儿自由选择材料与涂料;其画的图像不必强求与实物相似,只要幼儿努力了,用心画出作品就会是可爱而纯真的;在构思上应摒弃陈规俗套,更多鼓励那些具有个性的想象和创造;色彩也不强求是客观地再现,要注重幼儿个人对色彩的偏爱。如在画苹果时, 有的幼儿会舍弃红色而选择绿色或其他颜色,我们不能说他是错误的,也许是他喜欢这种颜色,也许以后真的会出现这种颜色的苹果也不一定,因为科学技术的力量是神奇的,可将一切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为了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了幼儿快乐成长,在艺术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幼儿充分的自由,让他们置身于浓厚的艺术氛围中,自由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 周冠生.审美心理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2]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唐其慈,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