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论述了中学教学中如何运用问答法进行课堂教学的问题,从六各方面来阐述了如何正确提问,五个方面阐述了怎样组织好答问的方法。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有效性 问答法
问答法是教师在启发式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通过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还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国古代有关教育教学的文章中就有关于问答法的记述,如《学记》中讲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①。”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也主张用问答法向其子弟传授知识。这种方法在具有各种不同教学目的的课堂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可以采用,如:在讲授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以及学生进行实验、练习等活动中都可以运用。为了收到良好的效果,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时,关键在于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1 正确提问
1.1 提问必须围绕和服务于教学这个中心。不能东提一个西提一个,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事先应有准备。随着课堂教学的一步步深入,提问也要逐步深入,不能总是提那些复述课文的问题。教师应通过有步骤的提问,抓住课文的关键所在,学生弄清了这些问题,也就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
如《项链》一课的教学,一位教师这样提问:“作者刻画路瓦栽夫人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学生感到茫然。Www.133229.CoM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随后问:“路瓦栽夫人是怎样一个人?”这时,学生很快答出:“是一个追求享乐,梦想过奢侈生活的小资产阶级的妇女。”教师再问:“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当时的法国在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讲排场、摆阔气、爱虚荣、追求享乐的风气盛行。”这样形成梯度,教师最初提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样提问,既使教学突出重点,达到了目的,又使学生层层推进,循序渐进,有利于他们培养良好科学的思维习惯。
1.2 问题要具体明确,能为学生理解。因为不具体,不明确,学生就会抓不住问题的实质,甚至造成答非所问。如教师问:“这篇课文写的什么?”这个问题就不具体,不明确,答案可能有多种。学生可能回答为文章的故事梗概,也可能回答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希望学生回答的是什么,学生不知道。如果教师这样问:“这篇课文写了几个人物?谁是主人公?”这样就比较具体明确,学生能针对问题回答。
1.3 问题不宜太难,要符合学生实际。如某语文老师在教学《伟大的友谊》一课时,向学生提出“什么样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学生就难于回答,因为这涉及到伟大的友谊的标准,大大超过了小学初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如果根据课文后面的提法:“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学生就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知道,四十年来马克思恩格斯向着共同的目标奋斗,亲密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等来理解他们之间的友谊的伟大之处。
1.4 问题要富有启发性。所提的问题,应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引起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食物从何处来》一课的重点是光合作用,作者运用比喻、比较和列举数字等多种方法对这个复杂的过程进行了科学的说明,写得非常精彩。一位教师设计的提问是:绿色开花植物获得食物的过程是怎样的?什么是赫赫有名的光合作用?回答这样的问题,学生虽然也要概括复述几个段的内容,但不必多动脑筋就能应付,而且由于问题的局限性,学生对准确生动的表达方式也不可能有意识地去认识。对同一课文,另一位教师的问题设计,直接从表达方式入手:“课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赫赫有名的光合作用?这样说明有什么好处?”“如果不用比喻,这个过程该怎么说呢?”“比较一下,运用比喻说明方法有什么优点?”面对这类问题,学生不假思索是无法回答的,他们首先必须浏览几个段落,理解光合作用的主要内容,为答题作准备,进一步分析思考用了哪几种说明的方法。这样虽然可以直接回答问题了,但这还仅是对表达方式的分类、归纳、判断。要说明这样表达的好处,学生的思维还必须向纵深开掘。这样,学生既发现课文中的典型例子,又能把它和一般的说明方法加以比较,从而仔细推敲表达方式的作用,得出结论。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边答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经历了分析、概括、归纳、判断、比较等活动过程,学到了多方面的知识,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后者的提问富于启发性比前者高明得多。
1.5 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调动每个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特别要关心成绩较差的同学,用适合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的、比较简单的问题,指定他们回答,藉以增强其学习信心,激励其学习热情。当然,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反映,其成效是建立在经常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的。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努力程度等方面的特点。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