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中职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存在问题,着力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才观,重塑学习信心;教师课堂教学合理选用教材、正确使用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方法、加强理论联系实践、建立激励机制、因材施教搞活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提高;中职;课堂;教学质量;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中职教育的普及化,在中职学校招生逐渐实行凭毕业证注册入学的背景下,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且参差不齐是多数中职学校的基本现状。
目前,课堂教学仍是中职学校的主要教学形式。据笔者调查,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尤其是对理论性较强的课堂教学更缺乏兴趣。在课堂上不听课,玩手机、讲小话、看课外书籍或者睡觉的学生约占40%;被动接受,应付考试型学习的学生占40%;而真正对学习感兴趣,积极接受并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只有20%。
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搞活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成为中职教师亟须研究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从事中职电工专业课程教学,对学生厌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之后,认为要提高中职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特点及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案,通过在本校电工专业《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本人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做法、效果及体会与大家交流。wWw.133229.CoM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要教好学生,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传统的人才观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成为 “人才”,忽视了人才的行业特征和职业特点,窄化了人才的内涵,把各行业大量的一般人才排除在外,将上大学视为人才成长的唯一途径,忽视了自学成才、实践成才等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从而错误的将学历、文凭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依据。胡锦涛同志2003年12月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指出:我们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以及“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四不原则”。即中职教师要用科学的人才观取代传统的精英人才观,从而形成“人人有才,人人可成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观。
中职学生只有在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认识到就读中职学校也可以成为人才,也可以取得成功并得到社会的认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职学生的厌学情绪,激励其学习积极性。
二、合理选用教材
当前,各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多为初中毕业生,成绩一般,而传统专业课教材普遍理论性较强,分析性较强,内容又较陈旧,学生学起来难度较高。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让学生学习到适用的知识,掌握好扎实的技术技能。因此,教材应该从适用性出发,根据目标就业岗位群需求,淘汰一些已经陈旧、过时的内容,增加贴近生产实际需要的技术知识内容,以“理论必须够用、加强动手实践”为原则。
从2010年秋季开始,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将陆续推出国家规划新教材,该新教材紧紧围绕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出发,从传统的“教程”向“学程”转变、从传统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教材中增添了“做一做”、“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等栏目,将单一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拓展,应用性和实用性大大增强。目前,我校已积极参与新教材的选订工作。
三、建立激励机制,搞活课堂教学
课堂不是教师在表演,而是与学生在交流合作。叶圣陶先生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一堂课究竟怎么样?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的讲课。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而现代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围绕学生的需求进行,学生从被动接受地位变为认识主体,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根据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开展教学,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广泛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基于中职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要改革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激励机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答辩式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对学生成绩评价机制进行改革,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
堂训练,开展课堂互动。通过提出或回答问题,鼓励学生找出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设置的错误或陷阱,并对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学生给予加分或其它奖励。要对不同的学生因人设疑,因人设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