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技术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教师观念更新、角色转换;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创新的氛围,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爱创新;还给学生创新空间。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 创新能力 教学模式 活动空间 教师角色
创新是人类进步、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必须创新。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那么在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
1 教师观念更新、角色转换
教师是创新教育过程主要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创新教育中达到预期目标,教师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教师是设计者。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无中生有、自发产生的,而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以上观念的引领下,教师在研究中逐渐成为一名设计者。
2)教师是组织者和建设者。研究实施过程中的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因而教师成为学生进行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设者。WWw.lw881.com
3)教师是资源开发者。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4)教师是指导者。在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培养的不同阶段,教师起到不同的指导作用,从教学生照搬到模仿到灵活运用到创新,指导的立着点各不相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形成创新精神。
2 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当然模式不是固定的,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建构,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目的,逐步培养起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收集处理信息、交流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以协作为手段,以教师为辅助。
3 营造创新的氛围,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
生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爱创新
3.1 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新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计算机本身的发展就体现着一种创新意识,一开始接触这门课的时候,学生都有很大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如果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引导,必将会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学生进行创新的原动力。
3.2 培养学生创新品质──使学生敢创新
学生在学习创新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创新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敢创新。
绝大部分学生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学生多,有些问题就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有时不免会挫伤遇到问题得不到辅导的学生的积极性。于是笔者让几位先掌握的学生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既可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可使“小老师”得到锻炼。教师还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这样可以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的信心,使学生敢于去探索、去创新。
3.3 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富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新的转化。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
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运用知识,必须展开想象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象、思维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
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体验创新快乐。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具,尽可能让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为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