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对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及其改进途径的思考
福建工程学院 魏明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网络道德教育逐渐凸显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特别是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具有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引导学生趋利避害等价值。搞好网络道德教育就要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
关键词:高校 网络道德 教育 现状
the thinking to present situation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and improvement way
abstract: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the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highlights is gradually a not allow to neglect important issue. specially the university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has the defined student network morals to know, guides the student to make use of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avoid un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so on the values. does well the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to have to transform the teacher idea, to enhance the teacher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ability, carries on the essential restraint to the student.
key word: university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当网络由最初的羞羞答答发展到现在的理直气壮地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它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更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赢得了我国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积极关注。WWw.133229.Com[①]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中的高知识高智商而又相对较为自由的群体――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展现了其迷人的风姿。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在带给大学生新知识、新信息与新思维的同时,也会夹杂着这样那样的“病毒”,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由此产生。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及其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网络已经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品德来源于生活,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德育关注的重点。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
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弄清网络道德的含义,所谓网络道德,就是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是生活于网络社会中的人们——所有网民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网络社会”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正是它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的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网络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教育者根据网络道德规范对网络主体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使网络主体接受这些原则与规范,并将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需要。网络道德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网络道德教育即指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的相关教育;广义指在“网络社会”中,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采用特定的手段和方法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
道德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具有调节人性与生活的使用功能。[②]道德本身的价值即在于对人性与生活的调节与提升,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也是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规范与引导,并在这个过程中彰显其价值。
1、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
很多大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网络道德问题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由于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造成的。而网络道德教育恰好可以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没有得到澄清。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网民对一些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仍有 16%的人对网上的传闻和性内容感兴趣;有 29%的人对网络黑客表示崇拜,更有 40%多的人表示有机会想试一下黑客行为;网络文明工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近几年,仍有 1/4 左右的人对此不清楚,更有 7%的人认为此举可有可无[③]。事实上,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青少年对网络文明模
论文网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糊的认识需要教育者针对现状及时开展网络道德的教育。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认识随着网龄的上升有下降的趋势。以上这些问题都必须通过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来解决。
2、引导学生趋利避害
网络世界既丰富多彩又良莠不齐,既有鲜花也有毒草。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在丰富的信息中善于分辨、善于“批判的吸收”。“网络社会”的诞生和发展引导着人们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信息社会,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大学生是否具有较强信息修养将是大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要素之一。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及网络发展,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信息观念和信息道德。可以提升他们的道德意识,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网络时代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有效地解决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学业、性道德观念以及世界观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促使他们成为网络技术的真正受益者。
3、拓展了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
网络世界是相对较新确有对高校学生有着极大影响事物,高校德育如果无视这一现象将是不完整的。认真对待学生的网络生活并使之上升为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将会拓展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使高校德育能够与时俱进。网络技术的自由性、超地域性的传播方式对人们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自律性要求。网络行为方式的隐匿性、全球性,为道德行为的控制带来了挑战。网络强大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及时性以及传播方式的全球性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开展道德教育新空间。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一方面,摸索出适应网络特征和大学生特点的网络道德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互动的网络道德教育形式,就大学生价值观等问题开展网络讨论,帮助他们澄清思想道德观念中的模糊认识,促进良好道德的形成。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一直以来,人们对网络、对大学生上网否定多于肯定、指责的声音多于引导的声音,造成了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良现状。
1、教育者认识模糊
网络社会的到来,使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与幻想的大学生欢呼雀跃。同时大学生们在网络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应对网络社会给道德带来的诸多变化,应当引起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但是,我们的教育者却缺乏对网络道德客观存在的理性认识,无法确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观念,更谈不上教育任务的充分实现。实际上,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但是它和现实社会又不是对立的,是从现实生活中分化出来的,以现实社会生活为背景的。虚拟行为和虚拟空间的出现,并不代表网络是独立存在的,事实上网络必须与国家制度、文化、有形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存,理论上讲网络技术能够消灭空间限制,地域疆界,但众多的现实都对它的这种能力发生影响。虚拟行为和虚拟空间也有它的客观存在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网络伦理道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
2、教育者的观念老化
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的引导,在于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德育应当从德育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德育内容,彻底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以适应全新的、变化中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社会改变或影响了德育过程中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道德的“他律”机制被破坏,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也大大削弱。同时,网络的自由开放性与互动性又给个体提供了宽泛的自主选择空间,道德环境的变化使传统的强制灌输式德育方法彻底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工作者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还在用老观念看待新事物,德育的被动局面也就不难理解了。
3、教育者对网络道德教育不能准确把握
网络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广大的教育者并没有充分地认识网络道德呈现的新特点。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的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既不能与传统道德彻底决裂,它应当包含着对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继承,又要直面和顺应社会变迁中对道德观念的不断“吐故纳新”的现实。这就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历史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要强调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和谐统一。首先,网络道德是一种自主自律型的道德。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由于以数字化的信息为中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间接的匿名性、面具化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直面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个体的道德自律就愈发显得重要。在这里,没有人会对你“下达”道德的指令,是否遵守道德规范完全取决于你自身的道德抉择,也就是说网络主体自身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但同时也对网络主体道德自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要求网络主体能够分析和把握自由的边界问题。现代社会尤其是“网络社会”的走向要求个人逐渐抛弃他律型的道德选择方式向自律型道德选择方式过渡;其次,网络道德是一种多元开放型的道德。现代社会是一个加速变化的
论文网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社会,自由、开放是“网络社会”的一大显著特点。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位上网的网民可以同时具备三重角色,既是读者,又是记者,还是一般来说,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都要经过筛选、过滤和核对,而网络公布信息却无须办理任何“手续”,前者小心翼翼,后者随心所欲。网络化交往方式拓展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冲破了国家、地区、民族的界限,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方便地、即时地进入“网络社会”交流与分享信息,不同的文化和道德观念、不同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都可以在这里交汇,产生冲突、碰撞和融合,从而使网络道德呈现出一种多元、开放的异彩纷呈的特点。[④]网络上总是存在着共同的道德标准。即维护网络自由、公平地利用网络资源的。道德教育只注重表面的行为表现,忽视了对网络共同标准的认识,导致网络道德教育只注重表面的行为表现,忽视深层的道德观念的教育,使得教育内容不深入,教育效果不佳。
三、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的改进途径
只有针对目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不理想的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才能真正搞好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充分认识青年学生接收新鲜信息的丰富性、复杂性,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发挥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优势,如何开拓新型、多样、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发挥教师的指导、主导作用,以“导”代“堵”,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将在现实社会中积淀养成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展现在网络社会,遭遇网络道德冲突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行为。同时,要帮助大学生确立网络道德理念。要使学生懂得,网络技术是人们进入网络社会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但不是全部。大学生要在网络社会更好地生存,除必须掌握网络技术等科学知识外,还必须掌握网络伦理道德等人文知识,信息技术越是发展越是要求个人的“道德自律”、个人应具有的高道德素质与之平衡。否则网络技术就可能成为危及网络社会及网络进一步发展的祸水。
(二)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
只有教师驾驭网络的能力提高了,才会对网络道德实施有效引导。首先,教师必须有积极端正的工作态度,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要善于辨析网络上鱼目混珠的各种思想潮流,能主动同错误的思想作不懈的斗争;其次,必须懂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不是用互联网延续传统的说教,而是要运用网络进行实时多向的、直接坦诚的和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知识和经验, 能够熟练地掌握网络。
(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
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思想与行为习惯上。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的必要约束。我们在强调道德主体性的自律的同时,也要根据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建立和完善网络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实现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化。首先,要制定比较完备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准则,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章可循。这些制度包括《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和《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督和管理机制,利用网络监控技术对登录校园网的大学生进行登记,建立校园网络责任主体与其网络行为的有迹可循的对应关系,然后由学校派专人负责对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相应的处罚。最后,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实践证明:许多事情的解决并非依靠法律手段,而是借助于舆论的力量。如果我们将网络犯罪防患于未然,这将是最为理想的效果。为此,社会媒体应该加强舆论方面的引导,用鲜活的案例教育人,使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社会各阶层人员应该主动加强自身修养,为网络道德素质的建设添砖加瓦。
总之,网络道德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的道德教育形式,我们只有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端正态度,提高在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的能力,才能迅速扭转网络道德教育的不利局面,推动整个高校德育建设向着高效、有序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
2、孙建民:《高校校园网络德育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教育探究》 2006,4.
3、刘守旗:《试论网络道德》,《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005.1
4、朱彩萍:《网络时代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甘肃理论学刊》,2005,5.
5、徐艳曦:《多样化社会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湖湘论坛》,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