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教师对高等教育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建本科院校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培养其创新能力。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是:师德与师能并重;外引与内培并举;激励与约束并行;稳定与流动并立,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教师专业化发展 创新能力 培养
近10余年间,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全国新建了100多所本科院校。这批本科院校的诞生,既是我国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又顺应了当今世界各国竞相发展高等教育的潮流,对我国高等教育形成合理的层次、结构、空间布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历史背景、基础条件、地理区位等因素的影响,知名度普遍不高,因而这些院校能否健康持续发展,能否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能否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赖于学校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力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师专业化意识不强,专业化能力薄弱
新建本科院校中不少教师还没有形成“教师职业专业化”意识,设有把教师职业当作是一个实现自我的职业,工作热情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下降。WWw.133229.CoM相当一部分教师将教师职业仅仅当作是一种谋生手段,把教学工作当作是一种枯燥的、重复性的劳动,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精神。部分教师教育教学基本能力不足,不能适应当前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缺乏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许多教师对于作为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处理教材的能力、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教育手段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组织教学与管理的能力、与学生交往的能力等,不能主动地去学习和掌握,专业化意识和能力较为薄弱。
2.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完备。创新意识不强
现代的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教育专业知识、实践性知识。由于我国教师教育机构——师范院校中专业设置的专业性过强,模式较单一。结构欠合理,同时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相对比较重视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及其内在逻辑的训练和学习,而较为忽略教育类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导致教师教育质量受到严重的制约,教师专业知识不完备。此外,新建本科院校中很多教师的职称、学历较低,教师教学任务重,继续教育时间短,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学术气氛不浓,加之教师实际专业水平和本科教学要求之间相差较远,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导致教师的职业情感淡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
3.教师专业化发展自主性缺失,评价体系不完善
由于过份强调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反而忘却了教师作为鲜活的“人”的存在,忽略了教师从业的快乐和幸福感。按统一的规范对教学进行全程封闭式的量化管理,使教学被异化为可以描述、度量、比较的技术活动,致使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教学革新、科学探索的意识和动机,缺乏开展教学研究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成了游离于研究过程之外的被动旁观者、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要求的机械执行者、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教研部门提供的模式的盲目模仿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自主性严重缺失。新建本科院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能力轻教育素养、重科研成果轻教学业绩的现象。“在大学,成为教授、研究生导师、学术带头人是对广大教师具有吸引力的,也是他们所追求的。但是在评定、遴选这些人员的过程中格外关注科研能力,那些将主要精力用于教书育人、培养学生、提携新人的教师与之无缘”。
4.师资结构失衡。学科带头人缺乏
新建本科院校师资不但数量不足,而且结构失衡。从职称结构来看,由于迅速扩招,大量引进新教师,中初级职称占大多数;从学历层次结构来看,本、硕学历人数较多,博士比例偏低,难以满足本科教学的要求;从学科结构来看,传统专业师资有余,而新兴专业学科师资缺乏,许多教师是改行而来,缺乏稳固的专业思想和基础;从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比例较大,职业思想不稳定,经验不足;从学缘结构看,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主要来自省内高校,缺乏各种学术流派和研究方法的交叉融合。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基础薄弱,整体水平相对较低,专业成长的环境较差,优秀人才难以引进,无法从长远及实质上提高学科水平。培养出优秀的学科团队。在业务上拔尖,学术研究成果突出,能担任学术带头人
和学科带头人的不多,制约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整体发展。
二、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其创新能力的途径
1.师德与师能并重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水平主要取决于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提高,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与动力则主要取决于教师所具有的良好的专业德性。良好的专业德性使教师既能懂得作为教育者的职责,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又能指导教师始终确立积极正确的态度,努力钻研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师专业德性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起着导向、动力保证和激励的作用。因此实现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专业德性与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协调发展,使教师成为“师德的表率、学术的专家”,既是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新建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德性建设,高起点、高标准抓好教师专业德性建设,从而产生深远的引导示范作用。
(1)完善教师专业德性制度,推进教师专业德性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崇高的教师专业德性是教师自身成长的源泉和动力。新建本科院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学工作规程》、《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教师学术道德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教师的专业德性修养、教学工作环节和学术道德修养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强化教师工作中的政策导向。
(2)建立教师专业德性综合评价机制,形成教师专业德性建设的制约机制新建本科院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教师岗位聘任制度,实行教师专业德性综合评定与岗位年度考核同时进行,教师专业德性评定结果作为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通过务实、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评价,辅之相应的奖惩,逐步形成教师专业德性建设的制约机制。
(3)注重科学地设计活动载体,使教师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体味教师专业德性的内涵首先,以校园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把教师专业德性建设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以德行政和以德育人教育;其次,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先进典型,会起到以点带面,推动整个教师专业德性建设发展的示范作用。
2.外引与内培并举
新建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必须坚持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并举的方针。
外部引进是新建本科院校在一定历史时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和有效举措。在人才引进中,要坚持高学历、高职称、高效益的原则,突出人才引进重点,优先保证学校重点,要从学科发展战略出发,采取优惠的政策,从国内外招聘、吸引优秀人才。并切实保证引进人才的质量。同时,坚持“引人”与“引智”相结合,贯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想,实行来校服务与为校服务并重,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相结合,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实现引进手段科学化,引进形式多样化,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人才智力引进体系。
内部培养更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化建设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要采取多种培养方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其专业化发展。一方面,加强与全国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选派具有良好发展潜力和后劲的骨干教师到这些单位进行学习、培训和进修,开展合作研究。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培育人才的形式,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大中型企业单位的重大生产项目、重点建设项目、科研项目中担当重任,引导支持教师到社会中选题、到市场中找项目、在实践中长才干。建立师范学院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让师范学院的教师积极参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让他们在中小学第一线吸取鲜活的学养,增进其实践智慧,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3.激励与约束并行
新建本科院校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意识,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其一,赋予教师科研的自主权,使得科研课题的选择、研究进度的安排、课题经费的使用都可以由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研究基础、研究规模等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其二,赋予教师教学创新的自主权,尊重教师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自主性,鼓励教师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减少不必要的限制和规定。其三,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师教学科研绩效考核制度,使其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约束是对人的行为的有效的调节与规范,必要的规范、监控是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其一,要健全教师职业准人制度。制订统一的、规范的、科学的教师职业标准应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化建设方面急需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教师的职业标准,在内容上应
当包括教师的德性标准、专业技能标准、学术水平标准、自我发展能力标准等几个方面。其二,加强和完善教师聘用制度。要坚持“人事匹配”的原则,做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人才,应该严格按照聘前岗位设置的要求选拔所需的人员,使人才得到最优化、最有效的配置。其三,建立健全职后评议制度。严格考核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对教师的聘用、晋级、解聘等要实行专业的评审制度。每隔一段时间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和服务工作进行全而评估,有利于督促教师工作的提高和改进,形成竞争向上的学术氛围。其四,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筑多级、多元教学质量监控主体网络,建立上下协同的监控机构和畅通的监控渠道。建立教学质量问责制,对教师随意调课、停课、上课迟到、早退、向学生泄露考题、向学生出售与考试有关的教学资料等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行为都将被问责,并作为教学事故处理,与岗位津贴、评先、评优、晋升职称挂钩。
4.稳定与流动并立
高校教师的稳定与流动,是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两大永恒主题。稳定是相对的,流动是绝对的,二者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通过学术环境建设、人际环境建设、校园生态环境建设等办法,实现高校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通过把好入口关,强化岗位管理、职称评聘、解决剩余教师出路等措施,实现高校教师的良性有序流动。
新建本科院校要努力保障有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相对稳定地为学校服务,应强化三项环境建设:
首先,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学术环境。一个人能否产生创造性思维和成果,与其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两个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关系。而创新精神能否得到很好的发挥,则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创造环境密切相关。建立良好的学术环境,主要是要营造一个求实、创新、宽松、协作的学术集体,营造学术自由、鼓励竞争、奖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宽松氛围。
其次,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大学是育人的场所,一个理解人、信任人、尊重人的校园人际氛围,不仅让教育对象得到感化和内化,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也在环境的生存体验中不断提升人格魅力。这种环境的内在根据是教师资源的主体性、本源性的确认。教师在作为文化人、学术人、教育者多重职业角色的生存体验中获得了生存安全感、工作满意感、事业成就感、主体自尊感,才会有旺盛的创新能力。
最后,创造美丽的人居环境。学校在校园建设中,起点要高,要创建园林式校园,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以优美的人居环境稳定人。与此同时,新建本科院校还要注意不断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尤其是住房条件和生活福利,使骨干教师觉得在学校工作有干头、事业有奔头、生活有甜头,激发他们敬业爱岗之情。
教师队伍的正常流动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教师队伍的流动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一个方面。教师通过社会与学校之间的流动,可以克服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实现“人尽其才”;其次。通过校际之间的流动,可以避免学科上的“近亲繁殖”现象。发挥人才的“杂交”优势,有利于学科发展、学术繁荣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再次,教师在新建本科院校校内流动,有助于解决教师编制、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不合理问题,有利于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对于教师的“向外”流动,学校要本着对教师的尊重,本着人才引进是正常的“流动”,人才走出也是正常的“流动”,都是对社会作贡献的理念,善待“向外”流动的教师。学校应对高层次、关键岗位的教师有全面的了解。对去意彷徨的教师,既要恪守契约原则,又要积极做好转化工作和岗位空缺后的应对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教学、对教师队伍、对学校工作造成的负面冲击。
参考文献:
[1]和飞,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5):21—23.
[2]姚利民,教学与科研关系演变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0,(1):36-38.
[3]蒋笃运,河南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j],学习论坛,2004,(11):26-27.
[4]邝邦洪,对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5):58-60.
论文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