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浅谈新形势下广西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对策思

2015-07-06 09:3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 当前广西旅游院校本科人才培养存在学生职业素养低、专业特长不明显、对口就业率低、工作职业技能差以及“双师型”专业教师短缺等诸多不足。本文针对这些主要问题提出重视职业素养教育并增设职业规划类课程,强化专业方向特色定位与课程设置的对应性,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多途径加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等旅游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以期为广西旅游院校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广西旅游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 对策
  
  一、新形势为广西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近年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建设旅游先进省区的发展方针指导下,广西的旅游业发展迅猛,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显现,已成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
  2008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迎来发展新突破;2009年9月11日,由国家旅游局和广西区人民政府共同编制的《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在北京通过评审;2009年12月7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作出了广西应积极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部署;2011年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一周年,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推动下,作为前沿阵地的广西与东盟的旅游合作发展迅速,双方在旅游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据广西区旅游局公布的统计数据,2009年,广西实现旅游总收入701亿元,同比增长31.3%,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区gdp的9.1%,接待国内游客首次突破1亿人次,达到1.18亿人次;2010年全区接待游客1.43亿人次,同比增长19.2%,旅游总收入952.95亿元,同比增长36%。WWW.133229.cOm
  上述积极因素促使广西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旺盛,急需大量一流的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和服务队伍,即专业水平高、竞争意识强、具备跨国交流能力的优秀旅游人才。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区的决定》(桂政发[2010]92号),到2015年,广西直接从业人数将超过100万人,带动社会关联就业人数将超过500万人。新形势为广西旅游本科专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二、广西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广西开设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主要有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13所普高本科院校和广西师大漓江学院、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等4所独立学院。本课题组通过进入各院校网站查找、电话访谈、实地走访等方式,发现了广西旅游管理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规划意识培养,造成毕业生职业忠诚度低
  旅游业是服务性很强的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很高,职业规划意识尤为重要。但是课题组通过查阅广西17所旅游院校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发现几乎没有涉及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规划意识培养的课程。由此引发下列问题:首先,旅游本科毕业生一般都向往能在旅游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发展,可是企业刚接受新员工时,通常要求他们从基层做起。基层工作非常辛苦,刚毕业的本科生往往难以适应这种工作要求。其次,年轻学生大多无法适应企业复杂的人际关系,缺乏归属感,加上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他们很容易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另外,未经过职业素养教育的学生缺乏良好规范的做事习惯和自我约束能力,不能以一个职业人的形象立足于工作岗位,因此很多旅游企业对本科生的负面评价比较多,认为他们“不实用,不好用”。以上种种情况导致旅游本科毕业生在首次就业后不久即出现挫败感,极易在心理上排斥旅游行业,对职业的忠诚度降低,难以稳定度过在企业基层工作的锻炼期,频频跳槽。
  2、“广而不专”的课程体系设置造成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其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酒店业、旅行社、景区管理和职能管理部门等用人要求差异相当大的几个行业。因此,专业教育上应该有明显的倾向性,课程设置要有很强的针对性。然而,课题组通过查阅广西17所旅游院校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发现,除存在“因人设课”的弊端外,多数院校是就该校原有的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或环境科学等依托专业来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除教育部圈定的专业主干课程外,特色专业课程偏少,多采取“广而不专”的课程体系设置。即旅游业所涉及的每个方向都有触及但却又不深不专,这样的课程设置很难对应旅游业对口企事业单位所分别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专业特长不明显,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差距,缺乏就业上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对口就业率低。
  据统计,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初次就业情况大致是“三三开”,即到酒店、旅行社、景区、旅游公司、旅游职能部门等对

口性旅游行业的为1/3;到与旅游业有一定相关性的诸如交通、通讯等大旅游行业的为1/3;其余的为1/3。但随着毕业后时间的推移,对口旅游行业的就业者向非专业职位的流动相当严重,最终的对口就业率不到20%。
  3、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造成学生工作职业技能差、适应力低
  首先,除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广西老牌知名高校基础好、办学实力雄厚外,不少旅游院校办学经费短缺,教学设备匮乏,旅游教学缺乏基本的服务技能模拟实训室,办学的硬件条件不符合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标准,导致导游实务、前厅与客房管理等课程的阶段性实践课无法开展。其次,多数旅游院校社会办学资源不足,缺乏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参与合作办学,造成学生在企业无法进行轮岗和管理实习,学生实际收益不大。另外,学生在旅游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不便参与实习单位的服务与管理工作,而实习单位的指导人员缺乏指导实习生的积极性,其指导工作如同虚设,导致实习期间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严重缺位,使实习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4、师资队伍薄弱,“双师型”专业教师短缺
  旅游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发展旅游高等教育需要一支理论水平高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师资队伍作为根本保证。据调查,广西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除个别学校外,总体上办学时间较短,师资优势不明显。17所旅游本科院校中,多数旅游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和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大多数教师缺乏从事旅游实际工作的经验和行业背景,新出校门或“半路出家”者居多,“双师型”师资匮乏,其专业教学团队难以适应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以笔者所在的梧州学院为例,旅游管理教研室共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仅1位教师有曾在旅行社和酒店就职的经历,其他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校任教,或从其他专业“转行”。他们虽然有较高的学历层次,理论水平较高,但缺乏行业背景或未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实践能力较差,很难引导学生掌握合理解决旅游企业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和突发事件的有效经验和方法。
  三、广西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路与对策
  1、重视职业素养教育并增设职业规划类课程,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意识
  为帮助旅游本科毕业生平缓度过从学校独自走向社会就业的心理失衡期,实现“软着陆”,并且能稳定度过必要的基层工作经验积累阶段,广西旅游本科院校应重视职业素养教育并增设职业规划类课程,使之贯穿学生本科4年的学习过程。
职业素养教育可采取课堂案例教学、开设讲座、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主题征文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进行,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并领悟旅游服务业的本质,培养专业人士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培养并树立敬业精神。只有培养自身的敬业精神才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基层工作,克服害怕从基层做起的畏难情绪,树立从基层做起的发展信心。
  对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所做的方向性方案。广西旅游本科院校有责任帮助旅游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培养职业规划意识,建立起自己的职业规划,使职业规划类课程贯穿本科4年的学习。具体措施为:大一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确定未来工作的大方向;大二通过短期针对性强的社会实践,了解旅游业特定岗位的任职要求,认清自己现在与任职资格之间的差距,据此制定长期职业规划和短期学习计划;大三时创设学生真实接触自己理想岗位的机会,培养其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及执行职业规划和学习计划的能力;大四给予学生应聘工作的各种辅导,如面试技巧、简历制作技巧等。另外,鼓励学生把职业规划的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尤其是在艰苦的基层工作时,职业规划能帮助他们克服繁重工作所产生的烦躁情绪,顺利度过必须在企业基层工作的锻炼期,最终实现在旅游企业中高管理层发展的目标。
  2、强化专业方向特色定位与课程设置的对应性,提升旅游本科生就业竞争力
  目前,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发展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的经济大背景,广西旅游人才的需求主要为旅游管理和策划、酒店运营管理等运营管理类中高级人才,并急缺小语种涉外导游和会展旅游人才。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广西旅游业按紧缺程度由重到轻的排位依次为: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策划、旅游商务、旅游文化、会展旅游等各类人才。
  针对广西旅游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提升旅游本科生就业上的核心竞争力,突出其专业特长,提高其专业对口就业率,建议广西各旅游本科院校可结合自身的办学基础、资源优势和师资力量,突出专业特色定位,并围绕具体的专业定位重新设置课程体系。可以采用主要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拓展课程模块组成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其特点是以基础课程为基础,以专

业课程为主体,以相关学科课程为延伸。基础课程一般在大一开设,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专业课程大多集中在大二大三开设,由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组成,每部分专业课程按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特点确立;拓展课程模块由与旅游相关的学科和文化素质课程组成。其中专业课程模块是课程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也是培养旅游管理高级人才的重要内容。例如,某高校如果以会展策划与管理为专业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在专业课程模块的设计方面应侧重开设与会展旅游相关的课程,如会展概论、会展实务、会展项目策划与组织、会展项目管理、会展场馆经营与管理等等,并对学生进行“会展策划与实务”岗位资格认证的培训,争取在毕业前获得会展师证书。
  3、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各高校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性教学。针对广西旅游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实践教学应进一步强化实习环节的有效性与针对性,重点应改进下列两个方面。
  (1)加强校内外模拟实训室和实习基地建设,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理论知识—现场观摩—岗位实习”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构建“学校—职能部门—旅游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与专业实践的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的观摩性、操作性、分析性提升到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的高层次,建立操作实习、模拟实习、调查实习、咨询实习等开放的实习机制,使实践教学环节走上系统化轨道。
  (2)积极探索建立与旅游企业联合办学的机制。这方面可学习暨南大学旅游专业校企联办的经验。暨南大学与中旅集团联办了中旅学院,学生从第二学期起上午上课,下午到企业实习,既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又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可采取与旅游景区等企业联营等形式进行实践性办学,让学生在老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在实训性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体验与巩固专业知识,实现多工种、多岗位轮调式交叉实践,获得必要的工作经验,加快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4、多途径加強“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
  应用型本科旅游人才培养必须有“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作保证。调查发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最期望教师是有实践经历、关注行业动态、与业界保持良好关系,并具有良好教学能力、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为尽快改善师资队伍薄弱、“双师型”专业教师短缺的现状,笔者建议广西旅游本科院校可根据本校旅游专业建设的要求,采取下列具体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业务能力和实战能力,有重点地选择教师进行培训进修,提高专业水平;积极开展专业教师到相关旅游企业挂职锻炼活动,促进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引进和聘请当地旅游行业资深人士参与教学,缓解“双师型”专业教师短缺局面;建立传帮带的长效机制,强化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使他们尽快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旅游专业教师。
  【参考文献】
  [1] 郭倩倩: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2] 简王华、付艳、张广宇: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与旅游业发展适用人才培养浅析[j].旅游论坛,2009(2).
  [3] 汪剑明:面对旅游企业人才“饥渴”高等院校何去何从[n].中国旅游报,2004-05-21.
  [4] 李丰生:对如何加快旅游人才培养的思考[r].国家旅游局信息管理中心,2008-03-05.
  [5]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eb/ol].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网,http://career.eol.cn,2008-09-01.
  [6] 陈雪钧:重庆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科建设特色与创新趋势[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3).
  [7] 蒋焕洲: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9(11).

论文网在线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