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中国主线有一个关键词叫“新常态”,高等教育领域呈现新常态,物流业发展步入新常态,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有必要对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新的思考和分析。
物流业是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对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进行有机整合的新兴产业,是复合型服务产业。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分析,物流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素质物流人才是现代物流产业的基石。《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提出着力完善物流学科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形成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以提高物流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一、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新形势
1.高等教育领域呈现“新常态”
高等教育发展出现以下新常态:(1)高等教育的规模增幅和发展速度均呈变缓趋势。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期马上要结束,高考适龄人口在逐步减少,同时出国留学人数不断增加。普通本专科生招生增长速度开始明显放缓,2008年的增长率为6.87%,到2013年增长率降为1.60%。(2)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为内涵式发展,将提升质量作为核心。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从原来的规模扩张、学科布局、校区建设转变为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3)高等教育倡导深化改革创新。在改革创新中释放办学活力,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实践、新探索。(4)高等教育加速开放办学与科技创新。开放办学国际化进程,运用新的科技革命创新变革教育教学观念、内容、方式方法。
2.物流业发展步入新常态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撑的物流业出现以下新常态。(1)物流业发展步入“中高速”。物流业结束了过去十多年20%以上的连续高速增长,社会物流总额增幅由2011年的12.3%,降为2012年的9.8%,2013年的9.5%,2014年的8%左右。未来一段时期,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增速将维持温和增长。(2)物流业开始结构优化调整。需求结构“黑冷白热”,钢铁、水泥、煤炭、矿石等“黑货”增速趋缓。2014年,全国铁路货物周转量未改下滑态势,下降6%左右。(3)物流业发展出现新动力。“新动力”方面,各种创新组织模式、管理模式平台相继出现,“公路港”等实体平台,车货匹配的虚拟平台,物流金融服务等监管平台相辅相成,专业性的快递、电商、冷链物流园尝试建立产业生态体系。
同时物流业已经从传统的人工操作向新技术转型。在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4G信息通路等先进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物流业产生了革命性的颠覆。快递数量激增,需求方式从B2B到B2C转变,商业模式变化从020的体验发展到C2B的定制化服务。
3.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强化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严峻,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迫在眉睫,需要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将学校资源和企业实际相结合,提出应对的策略和路径。
二、新形势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新”要求
物流管理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多种核心特质,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论证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等智力因素,也包括兴趣爱好、主动性与持久性等非智力因素。新形势下对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创新性要求
新形势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创新要求更加紧迫重要。价值源于创新,面对改革创新的新常态,需要在改革创新中释放活力。大学创新创业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大胆实践、营造氛围[6]。如何实施创新性教育,培养物流创新型人才是摆在高校物流专业面前一项崭新的课题。
2.开放性要求
深度开放的新常态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打破原有教育体系的封闭性,带来更宽广、更自由的开放性。高校物流专业办学模式、设置课程、招生就业等方面都应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
3.务实性要求
大学的目的或价值不在于获得了多少名和利,而.在于是否培养出了真正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高等教育改革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必须强化大学自身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务实性的新常态要求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角度出发,从企业需求出发,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培养机制创新凸显特色。
三、新形势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新”探索
1.创新性探索
(1)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训练
可以尝试将物流管理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机械工程专业联合培养,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多方面、立体式融合,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懂技术、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懂管理的新模式。同时,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不断建立完善学科竞赛体系,使竞赛常态化,在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方面进行创新改革等方面的努力。
(2)打造合作共享的创新教育平台
通过学校与知名高校的合作,实现学生在多所高校接受教育,享受更加丰富优质的专业、课程、师资、实践教学资源。合作方式可以是长期访学、短期访学和辅修培养,具体形式可以是“3+1”模式,为期1年或半年的专业学习,暑期辅修班等,打造规模更大、水平更高的高校创新教育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社会竞争能力和综合素质。
2.开放性探索
(1)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专业课程体系认证国际化,与国内外行业协会合作,服务行业与企业,为“走出去”提供战略支持。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加强双联学位、交换生、海外实习、素质拓展、首席学校、国际会议等方面的探索与合作。与发达国家大学建立“3+1”“2+2”双学位项目,选派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生,通过国内三年(二年)加国外一年(二年)的学习可取得两方的双学位;与其他国家大学建立“2+2”硕士学位项目;定期选派组织学生到国外进行短期交流与学习。
(2)鼓励资源共享,开展校际合作办学
打破地区高校各自封闭办学的体制,实现高校教学优质资源共享。构建可供学生跨校选修的课程平台,开放选修课、互认学分、教师互动。实行联合办学合作模式,以互派学生、互免学费、互认学分。
(3)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培养
让高校与企业、市场保持零距离沟通。学校和企业联合办班,推进订单式培养,也可由企业设立奖学金,支持学生参加企业、行业学会组织的比赛、竞赛等,拉近学生与企业的距离,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实际操作能力。
3.务实性探索
(1)完善课程体系,凸显学科特色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需开拓培养既符合社会需要,又适应未来变化的人才。与中国物流行业协会、中国快递协会、中国国P示货运代理协会等物流协会在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大纲编写、学生实践实习指导、专家讲座、课程认证、专业课师资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建立校外质量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评价制度。理论教学体系按“必需、够用”的原则设计,突出特色教育,将课程设置成多个模块,凸显专业学科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按“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设计。突破传统学术型基础型的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应从“重教”走向“重学”[8],聘请校外高级管理人员集中授课,主要讲授物流管理专业课中的案例教学内容,将企业的实际经验直接教授给学生。满足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要求,适应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新常态。
(2)加强项目化教学与训练,力求学以致用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为依托,以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提高为根本,建设具备优质实践实训条件的物联网实验室、沙盘模拟实验室以及物流数字化模拟实验室,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完善,采用PDCA循环的项目驱动教学等先进教学模式,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技立项,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参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创新项目研究,组织建立以物流管理为核心的各类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依托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将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分层分步浸润于学科竞赛体系,渗透于各个培养环节,转变大赛的参与模式,以精英竞赛转向大众竞赛体系。竞赛不仅激发大学的生机、活力和动力,同时也会有力地促进学生不甘示弱、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3)把握行业动态,加强师资培训
把握行业新动态,全面发展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一是要加强行业交流,参加物流网展会,与物联网应用研究机构保持合作交流。二是调整培养方案,将“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基于物联网的物流管理”“基于物联网的物流配送实训”等课程与相应的实践内容融入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在物流管理本科和物流工程研究生毕业选题中加设“基于物联网的物流管理”选题。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到国外学习培训,学习交流先进课程体系的开发、先进的教学方法;到国内相关大学、物流企业进修培训、实地考察;与国内交通、物流等行业协会交流;参与行业协会学术研讨。
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国家“新常态”的发展战略,依托高等教育领域“新常态”、物流业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对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开放性、实用性提出更高要求。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新形势,学校要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开放,开拓共享教学资源,完善物流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培训,通过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学科竞赛、仿真实训等创新教育平台,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物流人才。
赵福朝,刘敬严
(石家庄铁道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