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很多,年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探讨了第二语言习得的年龄关键期问题、儿童与成年人第二语言习得的差异以及对于实际教学的启发。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 “在自然的或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埃利斯,1985)。在这里所涉及到的,主要是在教学情境下的第二语言习得。近年来,人们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日益重视。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二语习得领域的焦点话题之一。也可以说,年龄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最明显、最直接的非智力因素之一。
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学习第二语言呈现低龄化趋势,在我国,有些地方从幼儿园开始学习第二语言(多数为英语),对于那些连母语都不能完全掌握的孩子而言,过早学习第二语言真的有利于语言发展吗?人们普遍认为,儿童比成人更擅长学习第二语言。对此,学者们进行了很多研究。
1 关键期假说
在这个领域,影响最大的研究是伦尼伯格所提出的“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关键期假说认为儿童习得语言更有优势是由于生理因素,他认为人的大脑在两岁至青春期(10-12岁)之前是习得语言的关键期。过了关键期的学习者不会像在关键期内的学习者一样成功,而且很容易产生外国腔。这是因为,青春期以前,大脑的两个半球都参与了语言学习,大脑可塑性较强,语言习得较快,也较为成功;而在青春期后,大脑发生了侧化,逐渐失去可塑性,语言学习也就越来越困难。
2 关键期的相关研究
关键期这一假说,是针对母语习得提出的,并且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wwW.133229.cOm但是对于关键期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学者们看法不一。反对关键期假说的学者提出非生物基础的解释,认为语言输入和认知发展等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习得水平出现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赞成关键期理论的学者则以实证研究为依据,坚信关键期假设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可能被推翻。
二语习得领域里, 支持关键期存在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johnson和newport (1989)的实验。实验组被试是母语为汉语和朝鲜语的美国移民,年龄3至39岁之间,接触英语的时间为3至26年,平均为10年。对照组是一组本地人。研究者用276道语法判断题口头方式测试被试的英语知识。后来又采用笔头方式实验,结果是:7岁之前移居美国的被试,英语水平与本地人无显著差异;7岁之后移民的被试,其英语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研究者将这个差异归因于生理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实验发现第二语言习得的衰退期始于7岁,而不是伦尼伯格所说的青春期,这说明关键期即使存在,具体年龄却有争议。
1989 年long通过实验发现,许多6岁以后(部分12岁)才开始学习外语的被试者,难以获得地道的语音,15岁以后才开始学习外语的,其词法和句法均无法取得与母语学生一样的水平。同时他提出二语习得中年龄差异的四个方面的论断:“(1)习得速度与最终水平取决于开始学习的年龄;(2)一语和二语习得均存在敏感期,敏感期之后的语音习得将是不完全的;(3)与年龄有关的二语习得能力的下降是不断积累的过程;(4)某些个体二语习得能力的下降甚至始于6岁。”
我国的辛柯、周淑莉对西北工业大学的研究生进行的实证研究证明:如果从小学四五年级起开始学英语,到了成人(大学本科或研究生) 阶段, 相当一部分人的口语能力和综合能力就有可能达到较高水平。而如果从初中开始学英语,则这种可能性相对来说要小得多。
反对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的研究也有很多,c.snow等人研究了在自然语言环境下不同年龄的人习得第二语言的情况,被试母语为英语,第二语言为荷兰语,研究者跟踪研究了被试在荷兰第一年里学习荷兰语的情况。其结果是,虽然儿童表现出一些优势,但成人同样也表现优势;在课堂学习中,情况仍然如此。
有很多证据都表明:青春期之后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人,也能达到准母语水平。burstall提出,年长的学习者会比年幼的学习者更有效率。neufeld的研究表明,在适当的条件下,对成人来说较难克服的语音难关也能被克服。
由于语言有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语音、句法、语义等。有些方面(如语音)更会受到年龄的影响,而有些方面(如语法)则受到年龄的影响较小,因此语言各子系统的关键期很可能不同。selinger提出了多重关键期假说,他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可能存在多个关键期。大脑功能的侧化不会同时发生,而是在不同时期影响语言习得的不同方面。因此,在外语学习者的一生中应该存在不同的关键期。某一关键期的结束就意味着某种习得能力的丧失。
3 结论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关键期仍然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说,关于年龄与第二语言习得
之间的关系的任何过度概括都是不可靠的。有学者认为,可以用“最佳期”或者“敏感期”来取代“关键期”这一说法,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内,是第二语言习得的较好时期,但不是绝对时期,即使错过了这一时期,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的努力来达到比较高的第二语言水平。这种看法是比较理性和折中的。
学,2009(8).
论文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