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搞好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3-12-07 13: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策划者,如何实现特级教师魏书生所说的“班级管理的重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呢”?笔者以“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为指导思想,研究和探索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符合学生年龄段特征的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内涵的理解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精神层,如班级目标、班级道德、班级舆论、人际关系和班级风气等,制度层,如一日常规、课堂常规以及各种奖惩制度等;物质层,如张贴名人名言、悬挂国旗及班训、出板报等教室内环境的文化等。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中看不见的软件。纵观成功教育的案例,无不有着深厚的自身文化沉淀。营造以人为本的班级,可以为班级管理提供最有力、最长效的平台。班级文化的塑造让每一个学生的价值观融入进了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因此,构建班级文化,自然也就成为当前我们思考的话题,也是建立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二、班级文化功能的思考

  1.教育功能。它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也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最主要特征。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它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动力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凝聚功能。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每个人都能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

  3.制约功能。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制约着学生的言行。这神规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班级成员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

  4.激励功能。主要表现在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三、班级文化的内容构成

  班级文化必须回答这样几个核心问题:第一,如何看待班集体,第二,如何看待班级同学及其关系,第三,如何思考和定位学习及其目标;第四,如何考虑对班级、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等。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在长期学习、生活以及日常活动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班级氛围、班级精神、班级理念,并体现在班级所有学生身上所共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这里我们从三个层面理解班级文化:外层是班级物质文化,包括班级硬件设施、环境布置等,以及由此折射出的班级主体的特点、习惯和风格等;中层是班级制度文化,包括班级的规章、规范以及渗透到同学思想所共同遵循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内层是班级精神文化,包括班级哲学、班级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以及由此体现的班级同学的共同追求、共同意志、共同情感等,也就是班级精神。三个层面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关键,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灵魂。


  四、班级文化的培养目标

  1.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前苏联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主要形式。通过组织开展各式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参与竞争,提高学生思想修养,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参与,促进学生之间彼此尊重、理解和相互协作,增进彼此友谊,进而升华为集体感情。此外,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知人善任,激发每个同学的学习和工作热情,组织团结、积极、奋发向上的班干部队伍,也能增强班级凝聚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支精练、有热情、有组织能力、有威信的班干部队伍对班级凝聚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班干部严格要求,消除学生心目中“班干部是班主任的狗腿子、耳目”等这些历来形成的不良印象,从而提高班干部的威信,给班干部以“自主权”,放心让他们去做工作,笔者要求班干部定期开小结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事实证明,较高的班干部队伍的整体实力,使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团结,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2.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只有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才是教育的成就。

  一是注重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是学生的楷模,言谈举止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班主任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例如,班级中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老师要求大家伸出援助之手,并且自己帮他交了班费及其他的活动费。教师要求每一个同学担负起保持教室卫生清洁的责任,所以无论是在教室里还是在校园里,看到纸屑教师都应弯腰拾起。如今全社会都在讲节水节电,教师在教室里及时关灯并将媒体上宣传的节水节电窍门教给同学们。如此这般的耳濡目染,怎么不能达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心灵沟通呢?


  二是注重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诚信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人人都需要诚信。“诚信中国”“诚信经营”“诚信考场”“诚信是第二张身份证”,这些振聋发聩的语言,无不体现了人们对诚信的热望和追求。作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诚信教育势必先行。社会上许许多多弄虚作假的现象无不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每周质检报吿”栏目,并结合学生自身了解的违背“诚信经营”行为的事例进行讨论,由此延伸到对校园、班级的有违诚信的行为进行批判,引导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形成诚信者人人夸,不诚信者遭鄙视甚至受惩罚的班级道德氛围,使学生学习一些关于诚信的知识,引起学生对诚信问题的关注。坚持不懈地进行诚信教育,这是人类社会绵延不绝的唯一可能,也是教育使人成其为人的本质与真谛。


  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班级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教师应首先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虽然每个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表现形式、显露的早晚等各不相同,有的学生的成绩不一定优秀,有的学生在教师眼里是不循规蹈矩的,喜欢自作主张、标新立异的等,但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师要学会体会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在班级管理中,各位班主任或多或少地都在进行着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只要我们班主任教师从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总体目标出发,利用班级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性、自我教育性等特点,采取渗透的形式,把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文化环境中,就能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班级也会由此更加生机勃勃,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为人类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中学342300)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9期

  作者:王秀琴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