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模因论视域下PBL口语教学的话题设置策略

2023-12-12 14:1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语言是模因传递的重要载体,语言本身也是重要的模因。模因论的兴起引起了语言学者的广泛关注,它解释了众多的语言现象,也对语言学习,尤其是二语习得有着重要的启示。语言模因要被语言学习者习得,必须首先引起学习者的注意。这就要求语言模因要有足够的新奇性,并能符合语言学习者自身的特点才能为语言习得者所认可,继而做出选择并进行模仿复制,内化为已有语言系统的一部分。基于问题或项目的学习(PBL)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也强调学习者在具体的情境中,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重构来完成意义建构。问题性、情境性、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反思与评价的多元性是PBL的主要特点。具体到PBL英语口语教学中,口语的问题或口语项目如何设置才能适情适境、激发学习者兴趣并引发深入思考和探究,将对口语教学的成功开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影响学习者后续语言能力、知识体系和思维能力的建构。模因论指出,那些能够引起人们注意和兴趣的模因往往更容易成为成功的模因,也更容易被模仿、习得和传播。它从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规律对语言习得尤其是口语习得提供一定的启示,对改善我国英语学习者口语活动兴趣不高、参与度低、对口语话题或问题回应积极性不够等方面的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方式 

  模因被定义为“通过广义上的‘模仿’过程而被复制的信息单位”[1]。任何信息只要通过广义上的“模仿”被复制并传播出去,那么它就是模因。模仿是模因学的核心概念,是模因复制传播的方式。“模仿”并非简单的复制,它至少包含三种能力:对模仿什么做出决策的能力;从一种观点转换为另一种观点的复杂转换能力;做出相匹配的身体行为的能力[1]。语言模因的学习者作为模仿者,哪些语言模因会被成功地模仿基于两大原因:其一是学习者的感知系统和认知机制决定了哪些语言模因更容易被注意和记住;其二是语言模因本身的特性,如语言单位是否具有足够的表现力、简洁性、新奇性以及相应的适时、适境、适地的特性[2]。因此,那些符合语言学习者认知方式并与语言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语言语境、情境语境相符合的语言模因更容易被选择模仿和复制传播。 

  Heylighen把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同化(assimilation)、记忆(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和传播(transmission)[3]。同化是指模因能够成功吸引模仿者的注意。只有那些成功吸引模仿者注意力的模因才有可能成为潜式模因被记忆和存储。记忆阶段是模因进入模仿者的大脑,并在大脑中存储的过程。在大脑中存储的时间越长被表达和传播的几率也就越大。 

  二、PBL口语教学的话题设置策略 

  口语教学的实践性较强,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和社会情境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PBL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主张在真实的情境中建构知识解决问题。实践表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会引发更多的思考,关键是怎么提问、提什么问题、引起话题后又如何引导才能刺激学生思维[4],这是开展有效的口语教学面临的首要任务。如果话题没有“吸引力”,后续的活动将很难开展,更不用提后续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建构。模因论的理论观点为我们提出适合PBL口语教学的话题设置策略提供了启示。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口语教学活动话题设置必须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只有当学习者注意到新的语言现象时,同化记忆才有可能产生,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前两个步骤才能得以实现。而依据认知规律,学习者倾向于对那些与原有认知体系中相关或类似的新信息产生注意,才能够对新信息和原有的已知信息进行重构,知识的建构才得以完成。因此,话题设置可遵循如下策略。 

  1.关联策略 

  关联策略指的是人们的认知倾向于寻求最大关联性,语言学习也是如此。“语言交际是一种认知过程,即人们通过相关的知识来推导进一步的新信息,从而理解话语,认识世界”[5]。模因学观点主张,那些与已经被接受的理论相符合的新观点更容易引起注意并被记住,而我们也更倾向于去传播那些我们认可的事物。因此,话题的设置、问题的提出要以对学习者学习状况、兴趣點以及先前知识和经验的了解为前提,而这些因素又离不开学习者所处的社会语境、文化语境和时代语境。这里提及的相关策略不仅仅涉及学习者认知层面与原有旧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经验的相关性,也涉及到话题的内容或形式与外部语境的相关性。如讨论“Information Age”的主题时,话题的设置不能停留在空洞笼统地谈论信息时代,内容太过宽泛不具针对性,学生会无从讨论,找不到切入点。我们根据青少年学习者的特点,将话题具体关联到学习者所关注、所熟悉的领域,如引导学习者思考他们所熟悉的手机,以及手机在他们获取信息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教师可以适当结合当前社会文化语境中的相关新闻报道事件,提供思维切入点,如低头族、自拍、微信、朋友圈等。此类信息联系学习者自身的认知体验,会激发学生关联大脑中已有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此类话题的设置因其契合学习者的先前经验,往往更容易被关注和认可,继而作为潜在模因被同化和记忆,为接下来话题和活动开展、口语交际的实施奠定基础。 

  2.依附策略 

  关联性策略在顾及学习者认知规律的同时,难免存在因新信息关联原有已知的旧信息而不够新颖的缺陷。与此同时,新信息须依附那些语言特色和时代特色较为鲜明、辨识度高和新颖的信息,也就是那些成功的强势模因,形成模因复合体(memecomplex),从而成功引起学习者关注,并引发思考和交流。强势模因是指那些能被高频复制、有较高的信息保真度,且在不断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存活时间长的模因。口语教学中的有些话题在各个学习阶段都有所涉及,这些老话题在与学习者原有信息的关联性方面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如何赋予它们新鲜度和持久度,而非老话题、老内容的低层次重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如讨论“Environment Pollution”,环境污染已非新的社会现象,环境污染事件早已屡见不鲜。因为讨论得比较多,学生大多对这一话题不会表现出太大的兴趣。但是,随着2015年3月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的播出,它在网络媒体迅速传播并把环境问题,尤其是雾霾问题再一次推上风口浪尖。鉴于此,我们可以把环境话题设置为“Under the Dome:air pollution in my hometown”,借助这个全国人民热议的强势模因,话题讨论模式依附柴静演讲的十年前后对比模式,让学生对家乡空气情况的“之前”和“现在”进行比较,并分析原因,提出个人想法和建议。语言上依附强势语言模因,如“雾霾”、“受污染困扰地区”、“监管漏洞”、“公共利益”“举报非法排放”、“环保倡导者”等。由于话题的设置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依附了强势模因,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参与兴趣,从而确保讨论和交流的有效进行。

3.情感策略 

  模因学理论指出,情感本身也是模因。情感模因在社会交互活动中可以在不同个体之间复制和传播(如移情),而不带有任何信息的情感。哪怕他们本身不是模因,但是对模因的复制和传播会起到直接的作用。Heath指出,某些模因之所以能够被复制模仿,就在于他们能激起人们之间共有的情感反应[6]。也就是说,那些能够激发某些情感的模因对模因的选择至关重要,如那些能让我们欢喜、感动亦或是愤怒的文章、音乐、新闻报道等更容易长时间留在我们记忆当中并推荐给别人。而对模因本身来讲,它也就此完成同化、吸收、表达和传播的过程,且更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强势模因。此外,情感激发策略还有利于消除口语教学中学生由于焦虑紧张所产生的逃避畏缩、不敢开口的问题。情感调动到位,在情感的驱动下,学生大都能抛开不良情绪的影响,在情感抒发需要的推动下积极参与到口语话题的讨论中。口语话题的设置就是要遵循这样的情感激发原则,如在谈及“Festivals”这样的话题时,尽量避免将中西节日罗列在一起泛泛而谈。依据关联策略,我们选择中国学生熟悉的“春节”(Spring Festival),关联其原有的认知体系。同时根据依附原则,将春节的“传统大餐”——“央视春晚”作为讨论点,激发学生从国家文化交流和传统文化层面、社会责任感层面、家庭个人情感层面等激发他们对“春晚”的朴素情感,讨论“Should CCTV Spring Festival Gala be canceled or not?”有学生认为“春晚”是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的纽带,并已经深入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有的学生认为,春晚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其节目效果并不比普通的地方台节目更出彩,完全可以用这部分钱回馈社会做些实事。话题触及到了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情感,随之而来的是思想的碰撞和表达交流的渴望。 

  模因论视域下的话题设置策略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融合贯通的,体现了PBL话题或项目设置的问题性和情境性,在获取学习者注意、启动其认知机制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话题的设置阶段可以归为模因获取注意,并完成同化和记忆的阶段。只有实现了前期的同化记忆,口语交际的话题或项目才有可能作为潜在模因被学习者所复制,进入表达和传播阶段。 

  综上所述,那些与学习者已有认知体系关联度高的信息更容易被关注,然而在获得最初的关注之后是否能引发持续的关注,还是关注之后发现确系已知信息而失去关注的必要,那么话题的内容设置就需要它在保证关联度的前提下确保有新信息的加入以便引发后續的持续关注。依附策略则链接了旧信息和新信息,保证了语言信息的可理解性输入,且实现了Krashen(1981)输入假说的i+1模式。情感策略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情感,引起共鸣,增强对话题表达和传播的意愿。此外,在话题的设置技巧上,还要把握话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目标设置不能过高或过低。过高,学习者完成不了,口语活动无法进行,失去了话题设置的初衷;过低,则失去语言和思维建构学习的意义。其次,话题要尽量是开放性的,并带有一定的“非预测性”,毕竟口语话题或项目的设置旨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客观性强、是非明确的话题不利于话题的拓展和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PBL口语话题的合理设置能激发学习者在后续的口语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有效合作并实现自我多元化的反思。基于模因论指导下的口语教学的话题设置体现了PBL教学理念的精髓:话题的高度和多向的情境化、开放性挑战性问题导向、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和合作,并促进学习者的多元反思。须指出的是,话题的设置和话题的讨论阶段并非完全独立的,口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口语话题的设置是口语教学活动的“触发器”。口语教学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互动交流阶段才是语言和能力的“训练场”。反过来说,话题设置能否有效“触发”口语互动交际环节直接决定了语言模因能否成为潜在模因,这是口语教学的首要前提。模因复制传播过程和特点的研究对我们设置具体PBL口语教学话题提供了参考,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口语话题的情境性和问题性。 

  ———————— 

  参考文献 

  [1] 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 何自然,陈新仁. 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3] Krashen,S.P.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Pergamon Press,1981. 

  [4] 吴祯福.以行动研究法促进教与学的循环[J].中国外语,2005( 6). 

  [5]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 Heath,C.Emotional selection in mem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81(6). 

  [作者:周乐乐(1981-),女,山东滨州人,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