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是国家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争夺人才的工作是高校开展民族政策工作的重要一环。新疆民族学生群体是我校当下需要关注和争夺的群体,高校少数民族生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因此,高校少数民族教育具有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双重属性。
本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出发,探讨当前高校如何做好新疆民族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同时也是我们做好学生工作的前提和出发点。
一、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引入高校新疆
民族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础
以人为本,是学生工作的根本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育人工作的思想引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强调从关注人本身的需要出发去研究问题,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引入学校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1.民族特色、地域文化演变的生活、学习作风问题
一个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和一般学生的共性决定同样需要关注各种需要,如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发展需要等。另一个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带有的民族特色、地域文化以及生活习俗等衍生出来表现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特殊需要,决定高校学生工作者更需要关注这些方面。
2.以传统制度管理为主的刚性手段带来的管理成效低问题
传统的管理以制度约束为主,缺少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刚性化的管理特点会潜藏不少弊端和缺陷,如管理成效低,成本高等。“服务为主、管理为辅”是现今学生工作注重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其服务的本质就是要回归到学生的需要和需求层面上去思考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满意度。
3.思想多样性、价值观多元化问题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地域性、民族性,在一定程度会呈现出思想多样性、价值观多元化的现象。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关注自身的社会需要和发展需要的主流思想,应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马克·巴主义需要理论视域下的少数民族学生需求现状——以广东某高校为例
(一)物质需要的现状:经济条件落后和生活水平低下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一般来源新疆欠发达地区,其经济条件差、生活水平落后导致的求学难问题,是新疆学生群体反映最突出的情况。据初步统计,某高校80%以上的少数民族学生均属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国家必要的助学贷款及助学金等政策扶持外,其仍需要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因此,物质需要迫切地成为其第一关注的需要。
(二)精神需要的现状:文化适应性差和校园归属感低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精神需要的现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新疆地区和广东地区的地域差异所带来的文化冲突,体现在对广东生活适应困难、适应周期长以及对广东群体生活习惯不认同等问题;第二,校园班级活动、课外社会实践以及校园活动参与度偏低导致其对校园文化归属感低:第三,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差异性也会产生出不同方面的其他问题。因此,宗教文化与校园文化、广东文化、汉族文化、中华文化的冲突,以及对上述文化不适应或不认同等因素决定精神需要成为其第二需求。
(三)社会需要的现状:缺乏情感交流及心理满足程度低
新疆民族学生关于社会需要的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社会上拥有共同需求的群体偏少,人际交往圈子窄,沟通渠道少,这些都是其缺乏情感交流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目前的心理满足程度低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汉族生源的学生群体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不认同和不了解,甚至带有一定的排斥情绪和偏见:第二,新疆群体也表现出不积极参与群体交流和合作的态度,以及对广东学生群体文化也有一定的抗拒心理。
(四)发展需要的现状:理想信念淡薄及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
当今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不同程度表现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淡薄,并且对“为什么努力”“如何努力”等问题存在较为迷茫的认知,对未来职业发展和人生前途缺乏清晰的目标和规划。另外,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存在模糊的认识,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以后从事什么职业,在哪个城市发展等等,这就导致其在校缺乏周详的学习计划和生活安排。
三、新时期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视域下
(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思路
1.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正常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关系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及其他方面存在一定的国家优惠政策,容易引起部分学生思想行为偏差。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应贯彻“一视同仁”的工作态度,避免学生存在思想误区,在学生教务、请假纪律等日常事务安排上不应该区别对待,引导学生摆正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正确处理正常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关系。
2.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
目前一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表现出较为着重眼前利益和短期利益的思想特点,如利用上课时间出外兼职、校内推销、创业等情况时有发生,从而牺牲了其学习和提高自身价值的时间,本末倒置,是当今学生存在的思想特点。因此,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为自身发展奠定基础。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在学习阶段,对任何知识以及思想认识都处于萌芽阶段,不能够正确认识价值观。作为学生工作者,应明确辨别哪些思想是不正确的价值观念。一方面,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认知,另一方面,应用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树立真正的精神追求。
(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研究
1.资源整合:从管理导向转为服务导向转变
提高学生工作的资源整合能力,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观念,坚持育人为本,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出发,做好服务学生的工作。联合保卫处、学生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等多部门成立联动机制,从少数民族学生多样性需求出发,围绕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发展需要等方面“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
2.多管齐下:构建少数民族工作管理的专门人才队伍
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有很多问题仍然存在,具体表现在学生工作者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不足,不精通维语,对维吾尔族文化特点不够熟悉等等。因此,学校应加大对新疆少数民族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工作,提供一定的经费用于培训体系的筹备,让学生管理者掌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工作技巧和方法,对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体系建立一定的信息预警机制,建立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和谐型”的少数民族工作管理团队尤为重要。
3.文化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和人生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高校的改革、发展与稳定,优化育人环境,建立优良的校风、学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加大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融合力度,打造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青年学生思想发展。
4.引领发展:尊重学生发展需求,打造特色发展体系
尊重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和特点,“分阶段、有特点”做好工作,为学生各种需求做好服务工作。大一关注其物质需要,做好新生贫困认定和勤工助学岗位安排工作:大二关注精神需要,着力建立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大三关注社会需要,引导加大人际交往的积极性,拓展社会实践,建立更广阔的人际关系网;大四重发展需要,因应学生特点打造职业发展体系,提升就业技能和就业水平。
四、结语
由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来看,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应用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或者“萌芽阶段”,其研究有许多不足之处。寻找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引入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中的“切入点”和“共通点”,是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需求和需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做好少数民族管理教育工作,对应对新时期少数民族学生成长“差异化、多样性”的纷繁复杂格局有着重大意义。
作者:谢铭威 来源:雪莲 2015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