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上海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融入教育管理的途径探析

2016-05-21 09: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近年来,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性问题已经引起了各个高校的高度重视,本文具体分析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共同特征,通过调查研究,揭示了上海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性融入和文化融入现状,准确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 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工作, 探索他们融入高校学生群体的有效途径,主要在理论、机制和方法等方面加强三个创新,积极探索民族工作新思路,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更快更好的融入校园。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口支援则是其重要途径和手段。随着教育领域援疆等措施的具体实施,内地高等学府迎来了大批少数民族优秀学子进行深造。尤其是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落实和新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步伐的加快,内地高校支持新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协作计划规模不断扩大。然而,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后,由于受到生长环境、民族意识、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大多会面临不同程度的融入性问题。本文中所述少数民族主要是指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分析这一群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找出有效解决途径,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是当前内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1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征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源多样,有部分来源于定向委培的内高班和预科班,有部分来源于全国统考招录,他们来自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风俗习惯的大学生集中到大学里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自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群体,相比较其他普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具有显著特征[1]

 

  第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勤奋好学,但文化基础差。由于新疆地区,整体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加上高考的优惠政策,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弱,他们普遍存在本民族语言语水平较高,汉语听力水平、会话及写作能力相对较低,数学成绩差,外语成绩不理想的特点。在日常学习中,由于基础差,往往是事倍功半,他们想取得理想成绩必须付出比其他同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第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同和尊重,但往往容易产生偏激情绪。由于脱离了土生土长的社会环境,转移了生活学习的空间,改变了生活方式与文化氛围的影响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点,本民族的自我意识单纯质朴,愿意将自己的文化进行传播和交流,渴望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少数大学生往往容易陷入盲目崇拜之中,对消极的思想文化有时缺乏必要的敏锐性和鉴别力。在一些消极和错误的思想言论煽动下容易产生偏激情绪,被人利用。

 

  第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困难学生多,生活俭朴的特点。少数民族学生很多都是来自贫困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中的大部分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经济困难生人数多、比例高。加之上海高校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给少数民族学生带来了经济上的负担和心理压力,由于贫困,他们在学校省吃俭用、节衣缩食、穿着朴实、生活俭朴,他们通过勤工助学、做家教、利用课余时间外出打工,来缓解经济压力。

 

  第四,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心理脆弱,自卑感强,情绪自控能力较差的特点。进入大学这个全新的环境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和交往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高中的优势不存在了,上海与新疆之间不仅在经济方面的存在巨大的差距,在政治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距离,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由自尊转变成了自卑、不满和抵触情绪,产生了十分强烈的失落感。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情绪自控能力相对较差,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不够冷静,不能寻求最有效的方法发泄和解决。受到指责批评或不被他人理解时容易引起烦躁,甚至出现酗酒打架的情况,引起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对立,造成一些误解。

 

  第五,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乐于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的特点。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在浓重的载歌载舞的民族家庭中耳濡目染,自然也练就了能歌善舞,积极活跃的品质,在学校的各种文艺表演场合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他们活跃的身影也为校园生活注入了一剂亮色,大大活跃了校园氛围。

 55b89f4af32c9_1024.jpg

  2 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融入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东华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金融学院等几所上海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232名少数民族学生。其中男生102人,女生130人。

 

  1、上海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融入现状分析

 

  本文中的学习性投入包括三个维度:课后自学时间、课外学习活动参与指数以及课堂参与指数[2]。这里的课后自学时间指的是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时间,自学时间是大学生每天最主要的活动之一;课外学习活动参与指数指的是以讲座、社会实习实践活动和竞赛活动等三项开放性课外学习活动参与程度为基础,全面反映学生课外学习活动参与水平;课堂参与程度主要反映的是课堂上学生学习并与老师、同学互动讨论,课堂提问和课下向老师请教。

 

  上海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性投入现状如下表所示,由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性投入整体分析来看:课后自学时间投入相对比较多,课外学习活动相对参与比较积极,课堂参与程度非常低。但是,从三个具体维度的具体分析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课后投入自主学习的投入还不是很多,在讲座和竞赛活动等课外学习活动参与兴趣还不是特别高,课堂讨论、课堂提问和课后请教等方面参与程度还很低,这很大一部分要归因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校园融入程度不高造成的。

 

  2、上海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融入现状分析

 

  上海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面对主流文化时主要采取了整合、分离和同化三种文化融入策略[3],本文《上海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问卷》共有15个题,其中,同化、整合、分离各有5个题。本研究量表采用五点计分的方式,以12345分分别对应非常不同意不同意说不清同意非常同意5个程度。文化适应最高分为75分,最低分为15分,同化、整合和分离的中间值均是15分。

 

  上海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融入现状如下表所示,总分在27-70,其中超过均值45分比例达72%,说明上海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融入现状整体情况较好,由下表我们可以看出,上海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分离情况比较多,整合程度一般,同化程度相对较高。虽然从调研来看,上海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融入情况比较好,但是在文化融入中还是存在分离情况比较多的问题,相比较于其他学生来说,他们的文化融入程度还远远不够。

 

  3 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融入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

 

  1、以理论创新为先导,指导融入教育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针对高校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少数民族学生出现的新情况,积极开展高校少数民族工作新举措的研究,通过探索性的理论研究,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开展有了详实的理论依据,更能有的放矢。

 

  2、以机制创新为保障,确保融入教育管理工作渠道畅通

 

  (1)层层结对机制。让党员教师与少数民族学生结对,让尖子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结对,让高年级与低年级结对,在层层结对交友过程中,以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室为联结,工作室积极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保证信息畅通,增强了少数民族师生的亲切感和归属感,确保在遇到事情和困难时,能找到可以寻求帮助的途径。

 

  (2)定期跟踪制度。定期召开少数民族新生迎新座谈会,向他们介绍学校民族工作的相关情况,并了解少数民族新生的基本情况。同时,通过师生结对,对新生做好跟踪引导。定期召集少数民族新生与部分高年级学生,召开回访座谈会,深入了解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民族学生的思想、心理以及生活等各方面情况,针对他们提出和遇到的困难,尽可能地帮助解决。

 

  (3)健全工作信息化机制,完善数据库和工作网络,全面掌握少数民族学生基本信息。每年定期完善了少数民族学生信息数据库,努力做到少数民族学生基本信息全面掌握。

 

  3、以方法创新为抓手,不断拓展融入教育管理工作平台

 

  上海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新疆较落后地区,经济较为困难,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也各自有异。面对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复杂性和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工作中坚持思想解惑与心理解压相结合,学习解难与生活帮困相结合,真心关爱与严格管理相结合,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

 

  (1)坚持思想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强化品牌项目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探索与社区街道联合共建品牌工作项目,让少数民族学生在上海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也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途径,使他们更懂得感恩,回报社会,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2)坚持寓教育引导于活动联谊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方法,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利用文艺晚会、体育比赛、座谈会、茶话会等,积极组织民族学生联谊交流,加强各民族学生的相互融合。每逢重要敏感日期,及时向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宣传国家政策,帮助学生坚定政治立场。遇开斋节等重要民族节日,师生与少数民族学生共同庆祝活动,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

 

  (3)创建特色工作室,把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做深做实。上海高校创建了一批以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德育特色化的少数民族工作室。例如中医药大学的洪汉英工作室,东华大学的56工作室等,这些工作室的成立为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者在当前和今后开展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载体,让更多的老师可以积极参与工作室工作,进一步深化少数民族学生的工作。

 

  作者:蓝维春 来源:卷宗 2016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