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高校教育管理中“教”与“学”问题研究

2016-05-19 09: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推进与发展,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工作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高校教育管理尤其是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是近年来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案例论述了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并分别从学生、教师以及学校三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高校开放程度越来越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更加的社会化,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方面也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问题:学生旷课严重,不注重学习,老师不以教学为主,学校过于开放,管理松懈等等。大学,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人才的摇篮,要求高等院校把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学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表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优化教学环境,提升教育质量,培养社会精英是高校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教育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学生不注重课堂学习,旷课严重,迟到早退现象普遍

 

  目前,对很多高等院校来说,课堂教学是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对于很多高校学生来说,并不注重这一环节,目前,高校学生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非常普遍,甚至有些高校出现了经常不上课的高校逃课族,更有甚者,学生课程结束了还不知道自己的任课老师。据一项权威调查显示:高校20%左右会逃专业课,80%以上的同学会逃公共必修课,65%的同学平均一周逃课1-2次,不逃课的同学只占月17%,超过85%的学生认为旷课或者不认真听讲不影响学习,可以照样获得高分。

 

  2011年,辽宁某高校物理系,周三的一节专业课上,本应30多人上课的教室,最终只有三名同学到场,而这三名学生均坐在教室片后面的位置。面对如此情况,已从教五十余年的方教授也只能感叹,劝告学生:尽量来上课,不要把宝贵的学习时间浪费了。如果对教学有意见,可以和老师交流,但不要缺席。

 

  ()教师科研为主,消极授课

 

  目前,普遍存在于高等学校的恶劣现象是很多老师专注于科学研究、写论文不注重课堂教学,具体表现为:对于课程教学多事应付了事甚至让他人代课,上课迟到早退不认真备课现象屡见不鲜;照本宣科,没有据时引入新鲜事物或者创新的知识;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不讲求整体素质的提高;课堂管理不严格,对于学生旷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对于旷课行为监督惩罚不力;考核过于形式化、简单,甚至是简单写一篇文章了事,致使上课与否,认真与否对学生最终成绩的影响不大等等。

 

  ()高校轻教学、重科研,教育管理形式化

 

  目前,国内很多高等院校尤其是普通高等院校为了争取更好的排名,狠抓教师队伍搞科研,而轻视教师队伍课程教学的效果,往往是教师和学生自由发展,另外,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对于已经制定的规章制度也只是做做样子,缺乏有效的执行力。比如,对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旷课行为,虽然很多高校都相应作出惩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切实落实,而只是单纯依靠教师上课期间的各种点名;另外,对于教师不备课,迟到、早退、找人代课等行为并未严格查处等等。

 

  三、主要原因分析

 

  ()学生方面原因

 

大学是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为主,学校管理、教师引导为辅的培养模式,然而,对于大学生来说,经历过长达12年的寒窗苦读,角色的突然转变,使得很多学生无法立即很好地适应轻松自由的大学生活。同时,很多大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高校教育和知识累积的重要性,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同时,自律能力比较差,缺乏足够的学习毅力,而当今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当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时,尤其是身边师兄师姐、朋友的劝说、学校社团的各种活动等,他们自然难以抗拒。

 

另外,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学生观念淡化,对于尊师重教的传统教育观念不屑一顾,对于课堂老师的辛勤付出和谆谆教导看成是多管闲事,限制自身个性化的发展。再者,大学生思想不够成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多是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认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对于不感兴趣或者是一些晦涩难懂(哪怕是专业课)的课程则是应付了事。

 33D58PICaI8_副本.jpg

  ()老师方面原因

 

  教学模式死板,教师素质不高[2]。授课教师的个人风格、授课方式以及授课内容与大学生是否愿意上课或者是否愿意认真学习有直接关系,传统意义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育观念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新时代的教学,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教育管理的内容体系逐渐丰富,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学思想也层出不穷,对新时期的高校教育工作具有建设性的意义,而很多老师教学方法落后,内容枯燥乏味,缺少创新。

 

  教师的热情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出勤率,受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利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不再把教学看作事业而更多地考虑其他方面的物质利益和价值利益,教学只是定点定时地上够一定的课时而已,并不用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且授课形式呆板,方法简单粗暴,课堂气氛沉闷,对于学生来说只是简单地记笔记,甚至睡觉、玩游戏等打发时间,无法发挥学生积极性、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有的教师则是使用一成不变的讲义,照本宣科,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毫无新意,与现实相脱节,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使学生丧失对课程的兴趣进而出现旷课或者人在教室心在外的现象。

 

  大学重研究轻教学的工作氛围,大学本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精英的地方,但是现在大学的实际情况却是本在研究,面在教学,研究高于教学。课上得好与坏没有太大关系,写一篇核心期刊的论文更关键,申报项目更实在。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学质量着实不容乐观,质量上不去,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就会逐渐淡化。

 

  课程考核标准松散,教师对学生宽大为怀。对于旷课或者在课堂上心不在焉的学生,授课教师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教师常常在学期开始严正声明旷课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或者采取点名制度,但是实际上也不一定严格执行。即使被老师抓到,学生一番言语,老师也不会为难学生。大学里的期末考试相对简单,考试题基本上是靠记忆了,甚至很多老师的课程考试只是提交一篇论文,学生轻松,老师也轻松。许多逃课学生都有考前突击思想以应付考试,并且结果往往不错,跟平时不旷课、认真学习的同学差别并不大。这种情况的存在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加不注重课堂教学。

 

  ()学校方面

 

  高校对于旷课等不良行为的放任和纵容。虽然大多数高校明确把旷课等作为一种违规违纪行为,明确违反课堂纪律影响考试成绩,影响校内荣誉评选等等,但是这一制度约束往往不能得到有效落实,高校领导或者工作人员不可能每天亲自巡视课堂出勤率,学校虽然组织学生会人员采取抽查,但是,这种方式,一方面学生会人员执行力和威信不足以震慑学生和教师;另一方面,即使查到一些违规违纪行为,高校往往也不了了之,对于学生乃至教师本身没有太大影响。

 

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一方面是课程种类设置不合理[3]。众所周知,高校的课程种类繁多,而且对于大部分专业的学生来说,总有某些课程没必要学习,但是为了学分或者学校强行安排而不得不学。例如北方某高校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生物课程。同时,这种课程考试也比较简单,教师也好对付,所以更多的学生心不在焉,应付了事。更有甚者,有些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无法真正吸引学生到课堂,即使认真学习,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只是停留在书本的基础知识,实用性很差。

 

另一方面,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对于很多高校学生来说,都有深刻体会:一周内的课程,有时候一天没课,而有时候一整天都得上课,有时候上课时间较晚,有时特别晚,对于特别崇尚自由而又自律性不强的高校学子来说,有选择地旷课,或迟到睡觉,或早退吃饭,或在课堂无精打采。

 

  重科研,轻教学,考核标准不科学。目前,国内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因为现阶段,对于高等院校水平的评价,主要是以其学术水平、地位、声誉以及国家项目为参考。而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工作,其绩效很难得以立即体现,所以,很多高校并不以教学活动来评价教师,而是明确规定,核心期刊论文、项目申报是评职称或者晋升的必要条件,也是发放绩效奖金的必备要素(更有甚者,如果教师论文数量不够,还要扣除一定的绩效奖金),对于很多教师来说,课程教学,只要课时够,其他的无所谓,到时候多发表几篇论文,多做项目,既有利于评职称,又能收获经济利益。虽然很多高校推出,学生网上给任课教师打分制度,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本着你好我好大家好原则,并不认真对待,参考价值不大,而且这一考核结果对教师经济利益以及评职称等并不会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四、对策与建议

 

  ()构建科学的考评制度

 

  虽然教师的科研水平、项目申报关乎高校当年的外界评价以及经费来源,但是对于社会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管理是其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高校应该秉承以人为本理念,而教育的质量离不开高素质教师团队的努力奋斗,所以高校要严把教师质量关和教学质量关。只有此人具备教师基本素质,才考虑其文章、科研情况,对高校教师的考核,包括绩效奖金、晋升、评职称等,实施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2]。对于高校教师不仅有教学的要求,也有的考核。

 

  ()合理设置课程

 

  合理的课程安排,要求高校从学生角度考虑,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既要合理安排上课时间以及每天的课程安排,同时,对于一些不必要的课程要坚决剔除,真正使学生感到所学有用,而不是简单的应付考试,真正的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去。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始从专注于理论教学走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高校应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增进知识的应用,让他们感到学习是有用的[5]

 

  ()改革学生考评方法,落实规章制度

 

  高校学生不注重课堂学习或者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真与否并不影响其在学校的考评。所以,高校应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的管理与监督,切实落实规章制度,对于态度不端正或者旷课等行为予以一定的惩处:平时旷课或者态度不端正,达到一定次数的时候,取消本门课程考试资格或者直接影响其考试成绩以及奖学金的评定。改革传统考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不仅仅是考察学生的记忆力,学生期末的成绩不能仅仅是靠期末考试成绩来反映。应该讲学生日常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出勤、态度等量化于最终的成绩当中,让真正努力学习、态度端正的同学有一个公平的评价办法。

 

  ()对学生做好引导工作

 

  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踏入自由的天堂”——大学,角色的转变,让刚踏进校门的学生很难及时调整自身状态,适应崭新的生活,这也是最容易受到不良诱惑的阶段,学校要切实做好大学生的入学教育工作,尤其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入学之初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另外,专业课老师也应加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来,对学生进行理想与信念教育;在日常,辅导员老师要及时与专业课老师一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步入正轨的求学之道[6]

 

  ()与时俱进,与学生做好沟通工作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要求高等院校把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老师必须要与学生进行充分有效的交流,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根据时代特点变换授课方式与内容,才能更好地满足需求,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只有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才能及时掌握学生情绪的变化情况,增强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例如,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情况,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中国微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晓玫,从20093月就主动开始约学生们单独吃午饭,多年来从不间断,这也为她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成效。

 

  然而,出于对老师的敬畏感以及存在的隔阂,大多数的大学生不愿意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4]。新时代,微博、微信、QQEmail等新媒体的兴起和普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流方式,也给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给学生和老师搭建了一个交流的新桥梁,创造出一个大学生乐于接受与学习的教育氛围,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的抒发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向老师咨询等等。

 

  五、结束语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高校教育管理尤其是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秉承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与时俱进,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所需、所想,因材施教,才能解决问题,为社会培养人才。

 

  作者:孙晖 杨玉玲 来源:亚太教育 20161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