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创新是学习语文的源泉

2015-12-17 10: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
  没有创新意识的人生是苍白的,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是悲哀的。历史也一再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能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抓起。

  一、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创新的蓝天上自由飞翔。

  语文教学基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和优势,为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诸多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诸多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时文美篇,为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素养,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性思维,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和优势,循循善诱,从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入手,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在理解领会文章内容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进行超越时空的联想和想象,有助于学生活跃思维,开拓思路,有助于学生进入领悟文章的更高层次,增强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都是十分有益的。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中要求学生深入挖掘,大胆联想,结合现实,开展评说。然后,要求学生写“读《落花生》所想到的”, 要求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举一个实例来说明什么样的人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二是指导学生打比方。打比方需要联想,比喻新奇巧妙需要有一定的创造能力。三是开放课堂搞创新。 结合一年一度的科技月活动,要学生结合现实实事,寻找联想物,动手搞创新,学写小设想等。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创新思维中不断飞跃。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其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尝试学习的快乐。

  抓住教学活动契机,以议启智,激励学生主动思维。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其内在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寻觅、求索。教师则成为学生解疑释难的导师。例如学习《赠汪伦》这首诗时,由于浅层的诗意学生很容易领会,但诗人与汪沦那种独特的告别方式及所含的深情厚谊,学生是很难领会的。教师便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诗意后,反复诵读这首诗。 

  在反复咀嚼后,学生脑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踏歌声”是什么意思?汪伦为什么在李白将走时匆忙赶来送呢?送别的情景会是怎样?……学生的提问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再次把自己投入到了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为了找寻合理的答案,学生们绞尽脑汁,竟然会有五、六种不同的说法,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挖掘生活体验的内在魅力,导中启思,引发积极思维。生活中处处有知识,有学问,学问就在我们的身边。沟通学生生活的体验与学习内容的联系,就能激发学生对新知感到新奇。例如教《少年闰土》一文第一段时,设置悬念:让学生想象眼前出现一幅怎样的景象,再出示一幅描绘闰土瓜地刺猹的彩图,让学生观察,以印证自己的想象是否合理。大家在生活体验中感知到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再造现象,一个“英俊”、“能干”的少年闰土形象浮现眼前,从而激发学生旺盛的创新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然后讨论:为什么课文一开始就在我们眼前展现一幅少年瓜地刺猹图?学生通过思、议,悟出:作者恰恰抓住闰土这一个性鲜明的人物特点把人物写活了。这一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并在训练的同时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挖掘教材的外延,让学生在创新平台上努力探索。

  创新能力的前提是创造性思维,没有创造性思维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点是新颖性,首创性和独特性,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提问学生:小女孩怎样做就可以免于一死?她的悲惨命运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有的学生说是因为她的父母不爱她,她应该回家,即使挨一顿打,性命还是可以保住的;有的说可以到富人家求情,在这样喜庆节日里,也许富人也会大发慈悲,给她吃留她住夜的,她命运的悲惨关健是不敢挑战生活;还有的说她可以去富人家求职,自食其力,她的悲惨命运在于她生长在那样一个穷富悬殊的社会。真是生说纷纭,各持所见。于是,我顺水推舟道:“老师有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那就是把小女孩接到我们身边来,那样,她既能和你们一样完成学业,也能免于一死,谁知道这样的好事靠得是什么?”孩子们顿时恍然大悟:“是我们的社会制度!”。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留有一定的外延,或是在结尾,或是在中间。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学生的创新能力往往就在对课文的空白大胆想象和描述中迸发出来。如在教完《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后,我启发学生:战斗胜利后,战友们会对邱少云怎样呢?你来为这个故事续上一个结尾。学生们顿时兴致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有从战友角度说的,有从连长角度说的,有从朝鲜人角度说的,还有从邱少云亲人角度说的……多么丰富鲜活的想象呀!在对教材内容的挖掘补充中,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感悟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总之,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没有创新,人类就不会进步。在现实的生活和实践中许多客观事实都证明了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主要是科技领域的竞争,科技领域的竞争又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国家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成为发展学生能力、展示个性、大胆创新的场所。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