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浅析日语教育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2015-12-17 10:1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迅速蔓延,日语教育不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而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多元化综合性跨文化教学。本文在探索新的日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分析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发展我国日语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日语教育   跨文化   交际能力   培养
引言

  随着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日语教育在我国备受青睐。许多人赴日本学习和工作,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等因素,交流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给日语教育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掌握了一定的词汇不等于就能够进行思想交流。如何在今后的日语教育中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亟待解决。

  一、跨文化交流概述

  (一)跨文化交流的定义

  跨文化交流(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也称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参与交际的活动。由于双方对不同文化中的同一事物的概念理解不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进行分析与判断,因而产生判断差异,得出不同的结论。1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早已成为国际学术界公认。在当今信息膨胀、全球化趋势加快之际,文化交流成了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跨文化交流的意义

  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在进入21世纪以来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中日之间经贸合作的加强,学术交流的频繁使得跨文化交流在日语教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1、有助于增进中日人民之间的理解互信。文化在未来的传播中是发展的主流。虽然每个个体不代表国家主权,但在双边交流中个体间深度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必将对增进国家、民众间的相互理解的贡献很大。

  2、形成文化尊重。通过跨文化交流,正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多样性,两种文化才能互相吸取各自的优势来弥补自身的缺陷与不足,促进共同的发展。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前提,文化地位才能平等,文化之间才能相互推动,协调发展。

  二、目前日语教育在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不容置疑,目前的跨文化交流对日语教育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目前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观存在差异

  大和民族是一个信奉自然的民族。日本全族都信奉神道教,相信万物皆有灵。日本人认为自己是天照大神(太阳神)的后裔,而天皇更是神在人间的代言人。所以日本历史上虽然常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但却无人敢废天皇制而自立新朝。

  我们中华民族将龙喻为民族魂,视自己是龙的传人。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龙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传说中龙的形象是: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鬛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意味着以蛇为图腾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并融合其他氏族部落逐渐演变为龙。中国历代君王,皇袍上都以龙为帝王标志,象征君权至上。

  (二)生活习惯及交际方式的不同

  中国人和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和交际方式也有很大不同。生活习惯方面,日本人讲究食品营养学,讲究菜点的色泽和形状,口味多为咸鲜,清淡少油,稍带甜酸和辣味。日本饮食文化以日本料理最为闻名。日本料理以鱼、虾、贝等海鲜品为烹饪主料,并有冷、热、生、熟各种食用方法。日本人极爱吃鱼。据分析,由于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除了鱼多之外,其它食物大部分从国外进口。因此,日本人吃鱼养生。中国人由于地大物博,讲究菜系。菜系,也称“帮菜”,是指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为社会所公认的中国的菜肴流派。现在,鲁、川、苏、粤浙、闽、湘、徽逐渐形成了我国的“八大菜系”。交际上,日本人时间观念较强。如果约会姗姗来迟,会被认为是严重的失礼,并且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借口。而中国人时间观念淡漠,很多涉外谈判也正是由于我方时间观念淡漠而破裂。

  (三)功利观念有差别

  日本人善于算经济帐。比如,如果少雇几个职员,减少多少开支。又如,双面打印可以有效节省公司的成本等等。日本人更注重规范和制度化管理。

  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自然科学不发达,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调节。礼义规范高于一切,“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因此,中国人更注重人伦和人情,而不是制度和规范。

  三、对日语教育在跨文化交流问题的应对之策

  (一)课文讲解中导入文化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长大的。随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我们在社会环境中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在这种环境下所固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为了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实现跨文化交流,日语教育在讲解课文时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导入日本文化内容。教师在讲解词、句、篇、章时,不仅要强调对词汇意思的记忆,句型的反复替换以及造句,语法知识的掌握,而且还需要给学生介绍很多有关日本的文化知识,主要可以侧重于日本的文学、生活和社会状况等的介绍。比如说在介绍日本的饮食文化时,除了介绍日本的生鱼片,漂亮的饮食器皿之外,不妨探讨一下,日本的饮食文化在其语言上是如何体现的。

  (二)创造日语会话环境

  日语的最终掌握很大程度依赖于运用口语进行交流的反复练习。而口语练习很重要的一点是语言环境。单纯的口头说教不仅枯燥乏味,而且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多采用老师课上讲语法,学生课上读课文、课后背单词,这种被动的教与学方式。若想实现跨文化交流,就需要在日语教育中强调创设一种轻松的或宽松的日语会话环境当中。通过创设日语会话环境,让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真正实现跨文化交流和沟通。在实际生活中多与日本人接触,在交往中学习日本文化习俗。

  (三)运用各种辅助教材

  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各种传媒为日语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日本的小说、动漫、电视剧、电影等对我们理解日本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不可多得的辅助教材。我们可以通过视觉效应更感性地接触到当代日本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语行为和语言模式。通过看村上春树《且听风吟》、岸本齐史的漫画《火影忍者》、青山刚昌的漫画《名侦探柯南》、黑泽明的《罗生门》,对于提升运用日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流是 一种本质性的交流,不仅是为了丰富自己,更是为我们要共同管理我们的地球。一方面我们要避免文明的冲突,要避免文化霸权主义的一统天下,这意味着文化间的接近。一方面取决于寻找共同价值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建立在迎接共同挑战的对话能力。”2  全球化从根本上讲既是文化和价值观矛盾的展示过程,又是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理解、认可和认同的过程。我们谨记跨文化交流在日语教育中的作用,以更大限度地促进中日文化的理解与认可,推动中日的各方面合作更加协调和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

【2】 梁镛, 刘德章:《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3】 张升余:《日文寒暄语的文化内涵》,《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论文集》,2005年版。

作者简介:青措卓玛(1990—),女,北京,北京城市学院语言学习部08级日语班。

1 陆彦:《跨文化交流探究》,载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月第8卷第1期,第99页。

2 [法]李比雄:《跨文化对话》,《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32页。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