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键词:
多年前看电视连续剧《血疑》,主人公的命运扣人心弦,而其母亲的形象及表演则均未引起普通观众的注意。中途母亲一角演员易人,观众猛然发觉,原先那位演员,形神毕肖,演技炉火纯青,令人叹为观止。演员易人事出无奈,但客观上却启示了我们,在语文课上,对学生未能直视无碍、一眼洞穿的作品语言,亦可来个以桃代李,即根据文旨文式和教学目的,另拟与课文不同的词句、语段或情节等置换课文,让学生在对比鉴别中察形、体情、明理,领悟精妙所在。事实证明,运用得当,犹窗前推月,水中投石,可高潮迭起,满堂生辉。语言置换可涉及语言内部的各个要素和语言运用的各个层面,不拘一格,以置换目的视之,主要有以下同种:
1、 凸现形象。
《西门豹》中有:“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弄清河伯是否很灵和巫婆官绅为河伯娶媳妇的真正目的后,师:即然这样,西门豹为什么还要夸河伯真灵?生:(思考)师:“我也去送送她”,是单纯为了新娘吗?生甲:是为了救姑娘。生乙:是为了到时惩治巫婆和官绅。师:那么,这句话这样改——“为河伯娶媳妇完全是骗人的鬼把戏,等下次河伯娶媳时,请向我报告,我一定要救出那个姑娘,并告诉大家事情的真相,狠狠惩治巫婆和官绅。”大家看好不好?生:(片刻,举手)这样改不好,因为容易走漏风声,不能痛痛快快地征治巫婆和官绅。师:可见,西门豹不但敢于斗争,而且……生:(接口)善于斗争。于是西门豹为民作主、嫉恶如仇、足智善谋的形象便活现于学生面前。
2、摄取意旨。
《麻雀》中,树下的小麻雀即将成为猎狗的美餐,树上的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到”猎狗的面前。师:作者为什么把老麻雀比作石头?生:因为老麻雀像石头一样黑。师:那么这句话改为——“老麻雀像一块石头,黑乎乎的一团,落在猎狗的面前。”生:不行,不行。把老麻雀比作石头,是说老麻雀落地速度快,写出老麻雀救小麻雀急切心情。师:如果单纯是速度快,那么这句话改——“老麻雀闪电似地落到猎狗面前。”闪电不比石头更快吗?生:(沉思)。师:除落地速度快外,石头还有哪些特点?这时老麻雀与石头在哪一点上更相似?于是在共同讨论中明白:麻雀的身体是柔弱的,但在爱的力量的驱使下,可以变得像石头一般的刚强,爱的力量多么强大啊!
3、领悟情感。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有“微笑、美丽、幸福”等字眼,然而,欢快的字面底下,涌动着的却是痛苦的潜流。学生不易捕起这一点,读时无法传达出作者的真实情感。老师说:为了使语言更简洁,老师把结尾部分几句话改一下——“她死了,是冻死的。第二天早晨,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的尸体上。”大家看好不好?生甲:课文写得好,课文在“冻死”前有“在旧年的大年夜”,这是人们合家团圆,除旧迎新的时刻,小姑娘却死去了,而且是孤单单地冻死在街头。生乙:课文在“太阳”前,加上“新一年”,新年是一年的头一天,人们总是充满快乐,充满希望,小姑娘却死了。生丙:课文在“尸体”前加上“小小”,说明小姑娘来到这个世界不久,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师:说明小姑娘的命运是多么……生:不公平。师:说明小姑娘的命运是多么……生:悲惨。师:这样看来,文中的“微笑、幸福、美丽”,却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生:对小姑娘深切的同情。师:是啊,看你快乐的“幸福与微笑”却浸透了辛酸的泪水呀!同学们,请大家听老师把这部分读一遍。学生完全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在泪眼模糊中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再读时便情真意切了。
4、明了章法
《凡卡》的阅读教学进入尾声。以梦作结,可谓匠心独运,而学生未必心领神会。老师说;文章结尾写凡卡梦见爷爷收到自己的信,爷爷到底收到信没有?凡卡到底回乡下没有?课文没有明说,老师把结尾这样改——“爷爷接到凡卡的信后,马上赶到莫斯科,接回凡卡。在乡下,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大家看好不好?生甲:这样好,因为大家都希望凡卡回乡下,不然他只有死路一条。生乙:好是好,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凡卡的信没有写明地址。师:要是写明了地址,凡卡在乡下能过上幸福生活?(讨论略)那么,结尾这样改——“可怜的凡卡,你作梦也想不到乡下的爷爷不可能收到你的信,因为信上没有写明地址。即使爷爷收到你们的信,他只不过是个仆人,你们也不可能过上好日子。上帝啊,救救可怜的小凡卡吧!”生甲:这样改很好,很有感情。生乙:课文的结尾也很有感情,因为梦是不可能实现的。小凡卡的命运一定十分悲惨,同样表现了作者对小凡卡的同情。生丙:课文结尾写梦,没有直接写结局怎样,更耐人寻味……
5、赏析语言。
《田忌赛马》开头有“他们各自把自己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意思浅近,不事雕琢,似无文采。实遣词精当,句子紧凑,表意明了,而这些恰恰被学生所忽略。师:这句话如果不用“各自”,还可以怎么说?生:田忌把自己的骞马分成上中下三等,齐威王也把自己的骞马分成上中下三等。师:同学们想一想,课文哪个词把这两个句子浓缩为一句?生:各自。师:哪一种表达更好?为什么?生:课文的更好,因为更加精炼。
上述种种,并非泾渭,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各有侧重罢了。形象、意旨、情感等融铸于语言,就语文学科教学目的而言,不管何种置换,根本目的就在于消化吸收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置换兼具多种功能,主要有:
1、激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客体信息与主体经验发生矛盾时,才能引起认识探索的欲望和兴趣。成熟的作品,往往追求语言上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用平易的语言铸造深挚的情、深刻的意和睿智的理,鬼斧神工,不露痕迹。学生凭自己的经验,往往视之为一览无余,平淡无奇,心理处于平衡状态。然“看似寻常最奇崛”,“平淡”之处,往往是匠心所在,精妙所在。语言置换,制造了矛盾,打破了学生内心的平衡,从而激发了认识探究的兴趣,产生寻求平衡的内驱力。
2、启思。借助置换,几种语言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有效地制造了悱愤之境,促使比较、鉴别、思考、明辨,作出理性的判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它有效地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和变通性,从而极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
3、导向。其一,语言换着手于语言形式,进而领悟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着眼于语言运用,在掌握内容体悟感情的基础上领悟语言是如何被运用得恰当传神的。即把教学目标和内容从单纯学习文章内容,导向主要学习文章语言,从而优化了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其二,语文学科鲜明的个性之一就在于学习语文时不仅要掌握内容更要学习语言本身。这种优化,从本质上说,是把教学任务导向合乎学科个性的道路。其三,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科学方法。学习语文的主要方法就是感悟作品语言,积累语文感性经验。语言置换引导学生推敲品味,是对语言的高质量的体验,是消化吸收语言的有效途径。
3、语言置换建立在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对学生认识水平完全了然的基础上,需要胸有成竹,精心设计,也需要教学机智,灵活处理。然单独运用,较难奏效,与提问、点拨等教学手段优化组合,则可相得益彰,实现和谐共振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