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焕发课堂生命活力

2015-11-23 10:4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文抓住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互动这一关键,分别兴趣课堂、对话课堂、开发课堂、感悟课堂四个方面提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看法,主张让师生在语文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优化; 语文; 课堂教学
     如果以水来比喻课堂教学,有的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波澜不惊,有的如涓涓细流,欢快清澈;有的如惊涛骇浪,动人心魄;有的貌似平静,实则激流暗涌;有的九曲十八弯,一波三折……不管是哪一种类型、哪种风格的课堂教学都要求有活力,要摒弃那种教师独霸讲台,学生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一堂“活(优化)”的语文课就像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知识的探索、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达到最佳状态。
   如何优化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教学的水“活”起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认为应该抓住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互动这一关键,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双方感情的投入等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给学生一个“兴趣的课堂”。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主动积极愉快地去接受它,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探究它。如果学生对所学科目没有兴趣,他是不可能真正学好这门课程的。语文是一门伸缩性比较大的学科,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你尽可以在文学作品中随意驰骋。要让学生学好语文,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学习起来就比较主动、轻松了。培养学生兴趣可以:①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或以趣味活动来导入课堂教学,即导入诱趣;②在讲课过程中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③开展学生说、议、唱、辩等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④组织诗歌朗诵等活动形式增强学习兴趣。
   其次,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自我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自主权和选择权,经历一个自我选择,自我提问,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习得,自我情感体验,自我评价的过程。“每个声音的个性,每个人真正的个性,在这里都能得到完全的保留。”(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在这个众声合唱中,每个人都需要保持自己独特的声音、独特的存在,每个人之间都是完全平等的。在语文教学中,由于需要阐释大量文本,不同读者对于文本的体验和解释必然是多元化的。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理解转化为强势话语独霸课堂,而应该将自己的观点参与到师生对话中。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例如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我放手让学生唱主角,收到了良好效果。首先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讲故事比赛。目的是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概括的能力、剪裁的能力,从而达到一箭三雕的效果。
   然后,给学生一个“开发的课堂”。
   “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譬如在教学《项链》一文时,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是教学的重难点。可抓住文中唯一议论之处:“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为突破口提出一系列问题。这是一件什么样的“小事”?真的是小事吗?怎么理解“小事”可以“成全”或“败坏”你的一生? 由于问题问得巧妙,学生反应强烈!有的说:“因为女主人公马蒂尔德有着根深蒂固的虚荣心,就注定了是一场悲剧,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劝诫。”有的说:“虚荣心也不一定就是坏事,相反,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激励一个人上进,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有位学生甚至发出了这样的疑问:“难道这篇小说仅是一篇有关虚荣心的小说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学生说到:“从《项链》中除了读到虚荣心以外,我还读到了玛蒂尔德的诚实守信;读到了她挑战厄运的勇气;读到了路瓦栽先生珍爱妻子的宽容大度;读到了佛来思节夫人的真诚善良……”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他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最后,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有位专家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教师在授课时,要将课文中蕴含的情感与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情感教育。比如,我在讲朱自清的《背影》时,将“望父买橘”这一片段作为赏析的重点,我引导学生讲出: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为我去买橘子,不是非他去做不可,也不是他力所胜任的,但在父亲心目中,这些事情都得由他亲自去做,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做就觉得心里不踏实,因此他一一竭尽全力去做了,做得那么认真、自然。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父亲背影便不同于随处可遇的普通的背影,而是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此时此刻,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体会这种感情,我又联系自己的父亲送我上大学去火车站的情景,绘声绘色地谈体会给同学们听,整个教室十分寂静,同学们个个眼噙泪花,深切感受到父爱的无私与崇高,对《背影》思想感情的理解也进一步得到了升华,当然,也趁此机会对学生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所以当指名学生朗读这一段描写背影的文字时,我都没想到,他们读得竟然那样地深情并茂!我在讲台上都感动得泪光闪闪!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一种很有裨益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语文中,应该将情感教育充满整个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将情感投入作品之中,与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作者的情怀以及自身的体会融为一体,产生共鸣,达到悦 目、动情、励志的目的!语文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工厂里听凭处理的原料,而是活生生的青年学子,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的海洋,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宣泄。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如果教师情趣盎然,“未成曲调先有情”,加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轻松愉快,必能产生微妙的情感效应。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情绪漠然,不动声色,始终是一种“背书”、“念课”的“零度风格”,必定不能构筑一种富有诱惑力的情境召唤。作为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挚友,了解他们的生活,号准他们的脉搏,推心置腹,将心比心,知晓他们学习语文的甘苦,使学生可亲近、可信赖、可仿效,没有心理距离,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推着教师跑,师生共同关注与议论某一问题,使得学生的情趣在被激活时产生认同效应;师生互动,使整个语文课堂释放出最大的情感能量。
  我们反对僵化、枯燥的方法来肢解课堂教学,“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优化语文课堂,激活语文教学法的“源头活水”有许多,只要我们努力去研究、去探索,就能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让这股“源头活水”像清泉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初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高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王文彦、蔡明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