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论高校班级建设与管理

2015-11-16 09: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班级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发展和学生成长。因此,在班级建设中,应注重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以提升班级整体发展力为核心,通过优化制度管理来活动促进教育,引入激励竞争机制,只有不断创新班级建设的方式与方法,才能有效提升高校的教育管理效果,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关键词:高校; 班级; 建设
我国高校对学生的组织与教育管理是由从学校、院系、年级到班级这样四个层级组成,几乎所有管理要求最终都在班级中落实。班级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最基层、最基础的组成单位,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阵地,也是关键环节。班级作为大学生群体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与成才。
  一、高校班级的特点
    高校教育的特殊性和大学生的特殊性,导致高校班级也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
  1. 高校对于班级的组织和管理相对宽松,班级组织结构趋于松散化。高校采用学分制、选课制,导致了学生学习、住宿分散,管理缺乏可控性,同学之间缺乏交流的场所和机会,班级对学生缺乏约束力,班级凝聚力下降。
  2. 大学生的自身多样性导致高校班级具有社会化特征。班级成员来自全国各地,在生活习惯和价值取向都有较大的差异,成长背景和经济条件也不尽相同,兴趣爱好更是千差万别,具有不同各种生活背景的学生产生交流与碰撞,就像迈入了一个小的社会。
    3.学生个体意识增强,传统班级功能日益淡化。传统班级的基本功能是以班级注册为主,大家共同学习生活,实现共同的价值。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也随之变化,自我意识膨胀,学生个体的发展更趋于自主选择。
二、高校班级建设面临的挑战
  1.实施学分制对班级的影响。班级没有固定教室,学生选课各不相同,学生上课的时间和地点不一致,这些都大大弱化了班级的作用。学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多了,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学习纪律松弛,从而造成整个班风、学风下降。
  2. 学生工作队伍人员不足对班级建设的影响。随着高校教育改革,高校不断的扩招,高校学生工作者数量的增长却远远低于学生人数的增长,造成师生比例失调,高校的辅导员缺编,辅导员精力主要集中年级层面的管理,对指导班级建设的时间和精力难以保证。
  3.学生社团的广泛兴起也冲击了班级同学的关系。学生社团是由兴趣、爱好相投的同学自发组织非正式群体,由于兴趣相投,因此他们交往频密,致使一些同学对班级活动缺乏更多的兴趣和时间。
  三、高校班级建设的有效途径
  高校班级建设应坚持做好几项基本工作,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来应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注重班级骨干的选拔与培养
  班级骨干是班级领导者,他们的行为具有示范辐射作用,可以影响学校教育管理任务的完成。所以,打造一个优秀的班级,先要打造优秀的班级骨干团队。首先,选拔合适的人选。在新生入学期,可采取翻阅档案和面试结合的办法指定负责人,在军训后采取竞选的方式确定。由于军训时间较短,同学间了解不多,民主选举容易导致非理想化的结果,所以选拔后可以设置一定考察期,在考察期之后采取辅导员评价和民主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新调整班委。在考察中,骨干的责任心、决策力和执行力应作为主要因素。其次,选拔之后要重视培养。可以通过团校、骨干培训班等,让每名学生干部定期都能得到培训和提高。并充分利用好各种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的评选工作,调动了学生干部、特别是班级学生骨干工作的积极性。再次,不断合理调整班级结构和骨干构成以保证班级的持续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班级内部成员都在成长与变化,要及时把优秀的学生纳入领导管理班级的队伍中。
     2、强化班级的整体发展力
  第一,注重塑造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内部所有成员共同承认并遵守的一种价值观念,健康的班级文化可以促进班风和学风建设。入学教育期是塑造班级文化的重要时期,可以通过引导班级进行确立班号、班歌、班风、班标等系列醒目鲜明的活动,引导各班把具有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科学创新等意识引导的语言、图标等纳入班级形象建设中。另外,要通过表扬维护班级形象的行为和批评破坏班级形象的行为,形成一套班级文化导向机制。
  第二,明确班级共同目标。在同一目标下,即使班级成员彼此有些冲突,也能相互体谅,把力量集中到同一目标上来。在班级确立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不同的时期以及班级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科学的规划,如: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全班“零挂课率”、创建红旗团支部、校、省、全国先进班集体等,要以大家衷心渴望的目标作为班级的共同目标。现在广为提倡学习型组织的打造,而学习型组织强调的就是建立“共同愿景”,即班级的发展目标必须为班级全体成员的共识。因此,在建立班级目标前,应要求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引导他们根据自我需求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大学目标,然后通过汇总、分析,根据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班级的发展建设以及学校大局和国家方针等,凝练出班级目标,这样才能促成每一个学生的目标与班级目标相互作用。
    第三,打造团队精神。一个班级的发展离不开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只要班级内部存在对班级发展漠不关心的成员,就会导致班级凝聚力涣散。所以,为了使大家想法一致,首先要让所有班级成员坦诚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在每次开班会或者组织班级活动前,通过调查问卷、民意调查等方式来了解班内成员的想法。在班级建设中,要有意识的设立意见征询环节,在活动设立成员互动环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设立互帮互助小组、建立班级日志制度、学习资讯共享机制等。
  3、实施制度化管理
  班级制度的推行可以促进班级成员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有序有效的运行。规章制度为班级成员提供了行为准则,能够产生良好的群体压力,促进全班同学理智地、自觉地遵守纪律、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班级制度的建立应参照大学生行为规范,由班委带领全体同学共同研究制定,不但要体现校、年级管理的理念,同时要与班级需要相结合。班级制度中必须包含监督执行与公示执行情况的规定,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形成彼此监 督,实现自我管理。另外,同一院系同一年级应具有共同的管理制度,制度的统一可以增加权威性,通过公开公示各班的制度执行情况,教育违规违纪的学生,可以到达警示教育其他学生的效果,还能激发班与班之间开展竞争,促进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热情。
     4、丰富各类班级活动
  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不但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各种能力、丰富业余生活,还能为班内成员提供交流、互动的机会,通过活动项目的设置还能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义务感,满足学生的交往、归属、成就等多种积极需求。无论是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还是学术、学习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只要具有集体性、活泼性、实效性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就能改善学生间的关系,增强班级凝聚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与班级舆论,就应成为班级建设的载体。
     5、引入激励与竞争机制
  学校、院系、年级各层面均可开展班级建设评比活动,如先进班集体、优秀团支部等的评选,这些都能有效激励不同年级、不同院系的各班开展竞争,不但能调动学生对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而且能提升学院、辅导员对班级建设的重视程度。院系、年级层面,还可通过设立优秀班级奖学金,制定优秀班级评优评奖倾斜制度等来激发班级竞争的积极性。
     6、应用科学方法指导班级建设
  教育者们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了许多研究和实践的尝试,以寻求新的科学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对于班级建设,许多教育者以不同学科的理论为支撑来指导班级建设,如根据心理契约理论、组织管理学理论指导班级建设,提出了心理团体辅导可提升班级建设的方法,还有学者论述了分组法、激励晨会、网络教育等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等等。只要能符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需求,符合班级建设的实际需要,各种新的教育管理方式与方法都可以运用于指导班级建设。
参考文献:
[1] 郝亚勤. 浅论辅导员与高校班级建设[J]. 现代企业教育, 2009(10)
[2] 刘华丽. 高校班级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技信息, 2009(35)
[3] 钟错,刘慧平. 建设高校优秀班级的建议[J]. 卫生职业教育, 2010 (13)
[4] 许增巍. 学分制体制下高校班级建设创新研究[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0(0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