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高职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关系实务》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高职工学结合,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造就一批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服务。本文对目前高职《公共关系实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总结和思考,针对与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不相适应的现状,探讨植入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公共关系实务;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要求高职毕业生在步入工作岗位时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人交际交往中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特别是具备较强的职业动手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行业、岗位的职业要求。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以职业性和开放性的有效结合,并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实训活动,使学生充分掌握技能,满足未来职业需求,从而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过程。《公共关系实务》是一门高职管理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塑造组织形象为主要任务,倡导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艺术,充分培养学生沟通与协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然而,过去《公共关系实务》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充分体现出高职教育“实践性”的特点。
一、《公共关系实务》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忽视了对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公共关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践教学应是其重要的教学内容。长期以来,高职公共关系课程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形成以课堂理论讲授为重点,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典型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造成了课堂教学与高职教育提倡的“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在操作中熟练、在实践中强化”的教育理念之间的严重失衡。
(二)课堂以“填鸭式”为主,教学方法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公共关系实务》与其他专业课的区别在于: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另一方面应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训,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例如:公共关系中涉及到的“真诚”、“友善”、“关爱”、“沟通”、“信誉”、“双赢”等理念,以及公众意识、形象塑造意识、创新策划意识、沟通协调意识、真诚友善意识、理解宽容意识、竞争合作意识、互惠双赢等意识的培养,应该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训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认知、体验和感受。
然而,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大多以教师讲授、灌输的方式为主,部分内容邀请专家、学者、老师进行专题讲座和典型案例的讨论,内容比较枯燥和抽象,学生感知有一定的困难,参与课堂实践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不能真正体会到譬如:“诚信、尊重、微笑、宽容、热忱、赞美”等认知在人际交往与沟通中的重要作用,缺乏有效掌握沟通和协调的方法与技巧,对于学生的实际沟通和运用能力提高并没有太大作用。
(三)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公共关系涉及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行为科学等诸多学科和领域,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采取多形式实践教学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锻炼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以实现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在课堂解决四个问题:一是如何在课程设计上采取不同形式的典型案例和训练任务,强化学生的参与实践活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如何使学生在感受和体会中,提高处理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三是如何正确掌握和运用现代大众传媒进行传播;四是如何对组织和个人形象进行管理,并能策划、组织、设计与实施各种公关活动等。然而,当前传统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对教学内容理论上的认知,缺乏在实践和参与中感知和深入地思考、体会,缺乏未来作为一名“职业人”去融入社会、服务于社会的综合能力。
(四)公关教育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创新是社会对未来综合性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例如在生活中,社会组织越来越注通过策划公共关系专题活动管理组织形象,无论是活动创意的构思,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乃至传播时机的确定都要力求创新。要求学生要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打破旧的思维的束缚,开拓创新,方能设计出新颖脱俗的公关活动策划。然而,思维相对封闭的课堂教学,学生没有机会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校园教学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社会认知,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师资队伍普遍缺乏综合实践教学经验
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否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教师是最关键因素。教师的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多是从高等学校毕业直接到高职院校工作,没有实践工作的经验,不熟悉行业实际操作。即使去企业挂职锻炼,也很难接触到企业的实际业务。在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实践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步入工作岗位不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动手能力差,对社会和岗位表现出很多方面的不适应。
二、《公共关系实务》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探索
公共关系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既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公共关系理论知识,又让他们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公共关系理论,加强公共关系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具体有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值得借鉴和探讨。
(一)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趣味游戏活动中,加深对公共关系理论知识和内容的理解、认知。例如在讲授公共关系的传播与沟通课程时,如何实现人与人之间有效地沟通,可以让学生自愿分成小组,分角色扮演说话者和倾听者,游戏结束后各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在交流与角色扮演中真正体会到诸如左顾右盼、打哈欠、面无表情、眼睛不看对方、没精神、声音小,打断对方说话、否定对方观点等,对于双方沟通和交流的不利影响。师生在游戏中感受、体会、总结在日常交际交往中如何表达、如何倾听、如何反应等,以达到寓教于乐的实际教学目的。
(二)案例讨论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集科学性、实践性、直观性、启发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社会关注的典型、鲜活的、有代
表性的案例在课堂进行讨论、分析,加深学生对课本上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认识,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在讲授“公共关系庆典活动”时,如果直接引用典型的大型公司的成功案例,学生会因为案例内容离自己生活实际较远,产生的陌生感很难引起学生对案例的浓厚兴趣。如果要求学生分小组策划本校校庆、本地某知名企业庆典,并由各小组完成案例分析报告,师生结合公关理论知识就各小组完成案例的优点、创意及不足之处进行分析、讨论,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实现师生的双向沟通、交流,而且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学会并养成从公关角度解析身边所发生的公关事件。
(三)情景模拟法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真实场景,使学生置身于虚拟的场景中,去理解和体会理论知识,这种情景式教学方法改变原来教师讲、学生听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学习公关理论知识的兴趣。在公共关系专题活动教学中,学生可以分成小组模拟记者招待会、谈判会、展销会、展览会等,在各种专题活动中分别扮演承办方领导、工作人员以及不同身份的来宾等角色。在情景模拟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策划组织仪式庆典等公共关系专题活动的一般程序和要求,体会举办专题活动的注意事项及突发事件的处理,从而提高学生组织活动的综合能力。
(四)课外实践法
高职教育教学应实现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学生毕业后才能很快以“职业人”的身份进入社会、融入社会并服务于社会。《公共关系实务》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一些校外专业实践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在与人沟通交流中提高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对自己有个正确的判断,分析自己的优势所在,为毕业后合理定位、进行未来职业规划、实现自我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经常组织学生在本地区举行的大型活动中做社会志愿者等,在真实的实践锻炼中,不仅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大有帮助。
总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关系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学生掌握公共关系理论知识,并灵活运用于生活中,教学手段的拓展和创新十分必要。也可以尝试借助于目前学生喜爱并擅长的网络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教学的信息量和范围拓展到课堂之外,也可以将空洞、乏味理论讲授内容变得形象化、视频化,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建立个性化的公共关系课程网站,上传一些公关名家介绍、经典公关著作、公关行业最新动态等资料,供学生课下浏览、自学;展示经典的鲜活的公共关系案例;把解析公共关系情景、过程、模式、方法、技巧等的教学辅导文章等上传;也可以给学生推荐知名的公共关系相关网站;师生在网上就当下热点话题进行互动式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等。教学内容新颖,教学方法独特的网上教学,不仅使讲授的内容更加丰富,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对公关知识学习的热情,而且培养学生用公关理念解决和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感悟公共关系在生活中重要作用。
《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既踏踏实实地完成理论知识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和锻炼综合能力,真正实现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熊越强.公共关系原理与事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杨剑英.公关教学如何融入素质教育[J].公共关系,2002.
[3]孔燕,侯平.我国公共关系学的学科建设:进展与前景[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
[4]熊越强,蒋云.对我校公共关系课程建设的评价与思考 [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5]黄懿慧.网络科技其于公共关系之使用:挑战、契机与展望[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作者简介:马杰(1973--),女,宁夏银川人,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长期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