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2015-07-09 08: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水平迅速更新。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时代和社会用人标准的变化,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寻找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应用日趋广泛,在家庭、单位及各行各业中,计算机操作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各企事业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不同类别专业毕业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就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置、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整体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计算机理论基础,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整体的认知,并了解基本常识;另一部分是计算机软件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具体体现为windows操作系统及office办公软件的运用。这样的教学体系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也没有按照高职院校一贯坚持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进行改革。www.133229.coM
  现行的教学计划培养出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单位用人的标准,针对目前就业市场对毕业生计算机能力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高职院校应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同时应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模式上推陈出新,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达到使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目的。

  影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原因

  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教育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忽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高职院校的前身是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及部分高等专科学校,经过体制改革,成为高职院校。然而,这些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软、硬件水平却迟迟无法提高,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如计算机机房的硬件配置、实训课程的软件安装等方面存在着设备老化,软件更新不够及时的宿疾,同时教学课程计划也没有针对时代变化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在计算机现代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并针对各个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力,体现学生在计算机业务方面的高素质和综合能力。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设施投入了不小的财力,但在观念上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认识肤浅,因而导致计算机教学的形式主义倾向。鉴于这种状况,笔者根据近几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经验,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推进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我国不同地区的教学条件差异较大,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高职院校的实验室机房应力求有较完备的设施,包括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hub集线器、网卡等设备。这部分设备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进行安装调试,其主要目的是满足计算机基础课程对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要求。除此之外,还应达到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软、硬件使用要求的标准。因为大部分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都是围绕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安排的,计算机实验室应根据国家等级考试中心提供的机房硬件配置进行组建,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等级考试上机的模拟环境,提高学生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上机测试的学习成绩。但是,考虑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部分高职院校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资金上的限制导致不能对计算机机房建设进行大规模的投入,致使计算机机房设备和应用软件的版本得不到更新,或机房内计算机的数量不足。由于计算机软、硬件条件不能充分满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条件,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时,不能很好地进行实践操作,严重影响了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的提高。
  部分中小学实验室软、硬件配置落后,与高职教育水平相脱节笔者曾经对某所高职院校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45%的生源来自农村,这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对计算机硬件的认知程度各不相同,计算机应用能力更是参差不齐。我国的义务教育虽然已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操作课程,但是,在部分地区,由于教学经费条件方面的限制,基础教育硬件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例如,在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学校的机房设备仍停留在80386、80486的水平上,应用软件仍停留在msdos的水平上,与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广泛应用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当这部分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难以在第一时间掌握应知、应会、应操作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这就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起点必然向下推移,加大对偏远地区学校教学设备的投入,教学目标也要相应地加以调整。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弊端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定位应该随着社会用人标准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变化不断改革,并与各个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内容接轨,重点是着力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感性上的认识和软件功能的使用,培养学生根据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利用计算机软件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未能适应计算机技术时代发展的潮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没有在根本上得到改变。同时,教师对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本情况也缺乏了解,只是死板机械地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导致一部分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没有掌握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就业后,还需要企业进行再次培训,部分企业甚至可能因此辞退学生。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应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文化基础及社会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
  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首先应教会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计算机软件使用,然后通过后续课程逐步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要将企业应用计算机的实际工作内容添加到课程当中。要改变传统教学中office系列软件菜单命令的教学方法,设计一套以实践操作为主、以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实践操作应由浅入深,有较强的实用性、技巧性,能使学生接触到实际工作中需要应用的内容。

  计算机实践教学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本质上是通过“任务”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系统。任务是学习的桥梁,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是教师也不是任务,而是学习者本身,更进一步说是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因此,任务并不是静止和孤立的,其指向应是学习者成就动机的形成,即任务是一个由外向内的演化过程,是以成就动机的产生为宗旨的。任务驱动就是通过“任务内驱”走向“动机驱动”的过程。在实践教学中,要以“双师型”教师和外聘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通过任务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引导学生提出实际的问题或目标,引起学生对某一实际操作的兴趣,再通过讨论、讲解或操作,使之完成预计任务,从而学会相关的理论或技能。在这种方法的实际应用中,既可突出实践,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消除学生对理论学习望而生畏的情绪,在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将社会用人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我国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人才培养应满足企业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面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特色,应将行业企业对员工的标准及企业实际工作内容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融入教学计划当中,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体会企业工作的实际内容,提前进入社会工作状态。与此同时,行业、企业及学校应共同合作,研究并确定教学大纲、人才定位、培养方案及质量考核体系,让用人单位和行业专家参与到学院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过程中,以形成产学研深度结合、校企互动的教育教学体系。
  时代的发展要求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积累课程教学经验,掌握课程以外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并定时到一线企事业单位了解企业要求,从而积累更多的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田枫.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j].商业经济,2009,(11):26-27.
  [2]王炎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1):126.
  [3]范黎丽.关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24):154.
  [4]陈桂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9,(3):189-190.
  [5]胡柳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4):238.
  [6]段需勤,余毅.浅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09,(16):29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