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的效果分析

2015-08-10 08: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骨干力量,其工作状态将直接影响思想教育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由于当前辅导员面临着繁杂的职责、非职业化的岗位、边缘化的地位等职业困境,这一群体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
  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辅导员个体在长期压力下,因不能及时缓解工作中的压力或不能妥善处理工作中的挫折而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主要表现在复杂、艰辛的工作条件下,辅导员产生了一系列生理、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消极反应。
  1.职业冷漠感上升。日复一日的工作导致辅导员对学生缺乏热情和耐心,烦躁易怒;社会适应失范,对生活冷漠悲观,逃避与人合作;对管理不满,对上级消极应付,意见和牢骚多,注重个人待遇,转岗意识强。
  2.职业无助感增强。学校常态开展的学生工作评比也给辅导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辅导员绩效评估中,考研率、四六级通过率、就业率等等,都成为辅导员的工作指标,而对于有些指标辅导员也无能为力,由此产生无助感,时常感到紧张、孤独和情感压抑。
  3.职业效能感降低。对自己所从事的德育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意义,感觉自己无法也无力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变化,职业动机和热情下降,缺乏职业自豪感,对自己工作满意度降低。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1.工作压力与社会认同度之间的矛盾。高校的安全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辅导员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最直接责任人。而在新形势下,大学生面临着大量思潮的涌入和不同生活方式的冲击,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时刻都面临着考验。独生子女时代的社会性问题也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叛逆心理增强,抗挫折能力降低,安全意识淡薄。面对这些心理不完全成熟的学生,辅导员要始终处于戒备状态,时刻给予高度关注,同时还要随时准备处理有关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事件。24小时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工作压力超出负荷。但同时,在学生眼中辅导员远没有专业课老师重要,在家长眼中辅导员远没有自己对孩子照顾得周到,在其他人眼中辅导员只是个处理杂乱事情的学生头,教育没有实质性作用,工作没有技术含量。因此,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低,社会认同度与工作的高压力形成鲜明对比,导致辅导员心态无法平衡,工作没有激情。
  2.工作强度与自我效能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增加、差异性增大;另一方面,学分制实施也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此,辅导员的工作被迫不断细化。与此同时,学校各个部门与学生相关的所有工作都需要辅导员配合,许多非职责范围内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务性工作耗费了辅导员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然而与之相对应,辅导员的工作成就感却很低。[1]繁忙的事务性工作导致辅导员无暇把精力真正放到学生的思想教育上,而且思想教育的成效也无法在短期内衡量,导致辅导员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成就感缺失。而在事务性工作中一旦稍有闪失,则直接影响相关部门对学生工作的印象,因此其他部门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也不高。缺少社会支持体系的肯定,辅导员常常感到碌碌无为,导致工作倦怠。
  3.工作内容与考核机制之间的矛盾。辅导员工作对象多元复杂,工作内容无边界性,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连续不断扩张,而且工作效果在短期内无法呈现,更无法量化,使辅导员始终处于疲惫状态。传统的说教和权威式的师生关系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需要,辅导员不得不拓展新的工作渠道、创新工作模式、改善师生关系。如何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始终摆在全体辅导员面前的极富挑战的课题。同时,辅导员又不得不受职称评定、提职晋级的考核机制的制约。无法量化的工作内容必须符合考核的要求,无法界定的工作效果必须达到考核的标准。因此,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消极心态蔓延,为图业绩而搞的吸引眼球的“面子工程”倍增,浮躁之风日盛。[2]
  4.职业标准与专业水平之间的矛盾。高校辅导员被赋予了学生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身份,这也给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不但要掌握思想政治方面的有关理论和基本原理,还要熟悉教育学、伦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形势政策、就业指导、法律知识,谙熟事务处理的各项流程和工作技巧,具备组织领导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调研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但实际上,只有极少数的辅导员专业对口。年轻辅导员自身接受的生活磨砺少,工作经验缺乏,工作方式简单,但岗位培训的机会少,能力提升缓慢。单靠工作经验的日积月累又易导致机械重复、缺乏创新尝试的状况。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与职业需求形成矛盾。
  三、预防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高校辅导员中普遍存在的工作倦怠现象,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因此,深入分析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的成因,寻找预防及缓解的对策具有迫切而又现实的意义。
  (一)构建全方位的辅导员支持体系
  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的根源在于自我实现的需求受阻,因此需要构建全方位的支持体系。这一支持系统含情感支持系统、能力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等。
  1.情感支持系统。组织应努力增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预防,为辅导员营造和谐健康的组织氛围。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成立辅导员协会、辅导员之家、辅导员联谊会等辅导员群体组织,已为辅导员搭建起沟通交流的有效平台。依托交流、参观考察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辅导员们能够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经验,获得他人的支持和认同,从而增强辅导员团队的职业归属感,进而推动辅导员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同时,作为组织还应善于发现和发掘辅导员的闪光点,而不是只看到不足。
 2.能力支持系统。即组织应为辅导员建立完善的技能提升机制。事实上,辅导员的能力支持举措已经在全国各大高校推广并普及。[3]从岗前培训,到专项培训,再到技能职称考试等,通过一系列培训使得辅导员做到心中有底、心中有谱,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能让他们在应对不同问题时妥善处理,而不会茫然失措,从而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
  3.发展支持系统。伴随《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普通高等 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的颁布,辅导员职称评聘的体系在实践中发展并完善,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也在不断拓宽。另外,组织既要为能力较强的辅导员搭建合理的发展渠道,也应当重视能力一般,但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岗位的辅导员。
  (二)建立科学的辅导员评价体系
  辅导员工作成效的非显性是造成辅导员低成就感的主要原因,如何让考核显得更加合理、公平、有效,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考核指标的设定科学性,考核方式的选择科学性以及考核结果的使用科学性。
  1.评价指标的设定科学性。辅导员的考核指标设定应更加细化和柔化。细化,指的是考核指标能全面考察辅导员的工作,不仅要从成效考虑,同时也应当从辅导员的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考察。[4]柔化,指的是应发掘辅导员工作的闪光点,考虑辅导员的个人性格特征,因人而异,而非采用统一的量化标准。
  2.评价方式的选择科学性。参与辅导员考核的人员应该更广泛,除了 “个人评价+组织评价”模式外,还应把学生评价、辅导员互评,任课教师评价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评价作为参考,综合考察辅导员的工作。
  3.评价结果的使用科学性。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激励优秀者,更重要的是为了帮助暂时落后者。组织有必要合理使用考核结果,除了对优秀者进行必要的激励之外,更要及时发现、深入研究成绩平平者和暂时落后者背后的原因,及时帮助他们缓解压力,提供有效的支持。
  (三)建立专业化的辅导员培训体系
  建立专业化的培训体系,使辅导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育人能力显著提高,作风修养持续提升,共同职业目标和价值追求进一步深化,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自觉性坚定性不断增强。
  1.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培训。定期在辅导员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培训,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当代大学生的使命责任,加深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理解,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2.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训。通过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质提升,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把握高等教育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推进理论探索和工作方式创新。通过大学生党建工作、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运用网络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帮助辅导员掌握主题教育、个别谈心、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提高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能力。
  3.实践锻炼能力的培训。组织辅导员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驻军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开展社会考察和假期实践,深入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广泛组织辅导员假期家访,切实解决学生实际需求。推进辅导员高校交流研修活动,选派辅导员在县、乡、村等基层单位进行挂职锻炼。
  (四)建立有效的辅导员自我应对体系
  采取多种形式满足辅导员的精神需求和成就感,缓解辅导员压力,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增强对学校和工作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之持久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实现自我价值。
  1.引导辅导员正确认识自我和分析自我的能力。辅导员要正确地认识和分析自己,不要因为对自己过高的期望而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学研究证明,自我接受能力强的人将会积极地避免因现实与理想人格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内部冲突,并对外部世界持同等接受的态度。[5]因此,辅导员应清楚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正视自己的喜怒哀乐,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不过分渴求外部环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自己的努力,在理想和现实中找到最佳结合点。
  2.帮助辅导员有效进行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制定符合工作需要和个人特点的发展目标,促使辅导员能够在目标时限内脚踏实地的开展工作。辅导员可以尝试设立短期实现目标和长期奋斗目标等,以形成内在推动力。此外,辅导员还要注重训练自己的管理能力,主要包括时间管理、压力管理、情绪管理等。辅导员本身的性格特征、能动性决定了其工作效能的高低,良好的管理能力,切合实际的生涯规划,都会实时地激发辅导员内在的热情,促使辅导员从内心热爱本职工作,并能积极地应对工作中产生的倦怠。
  3.培养辅导员实现自我调节和自我减压的能力。辅导员要学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找幸福感,提高管理工作的艺术性,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寻找满足感。在与同事合作、交流中学会寻找认同感,增强归属感,并把找寻到的快乐与积极的正能量反馈给整个群体,激发群体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为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作出自己的贡献。学校可以通过建立辅导员心理预警机制,施行定期心理培训、疏导、减压,确保辅导员心理健康。[6]
  总之,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培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成长的指导者,是学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特别是高校,要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的特殊作用,共同营造有利环境,真正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满意度和工作乐趣感,重视他们的工作,尊重他们的劳动,理解他们的苦衷,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惑,减轻过重的工作和心理负荷,并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增强其职业自豪感和职业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姚崇.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特征及相关心理因素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09(12):166.
  [2]罗涤,姚木远.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6).
  [3]江莉娜.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4):92.
  [4]梁金霞,徐丽丽.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推动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88.
  [5]王淑仙,贾蕊蕊,崔海英.专业组织:辅导员职业化的有效载体[J].思想理论教育,2009(1):91.
  [6]陆瑾,许斌.辅导员职业倦怠根源与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09(12).
  作者简介:李春山(1977-),男,汉族,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大连大学学生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