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将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应当及时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产生的原因,来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倦怠,分析,对策
高校辅导员担负着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其素质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近年来,心理素质要求逐渐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焦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一概念。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惫与耗竭的状态。高校辅导员的的职业倦怠是指辅导员在工作中的态度和行为渐进恶化的过程,包括身心疲惫、丧失工作热情、工作态度消极、个人成就感降低等。具体的表现可以分为3个层次:
1.较轻微层次:对待工作的耐心和热情下降,对学生缺乏关爱,工作信心不足,对生活冷漠、悲观,缺乏活力,常感到焦虑、紧张、孤独、情感压抑,常有一种情绪感资源耗尽的感觉。
2.中等层次:认为工作价值不如教学人员,自我评价降低,丧失工作信心和热情,经常会觉得力不从心,导致免疫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思想消极,不能安心工作,常产生早日调离辅导员岗位或休假的想法;行为冷漠,对学生冷淡、麻木,工作中尽量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消极对待上级布置的工作,疲于应付,工作缺乏创新。
3.严重层次:对前途悲观失望,对工作厌烦,工作方式简单粗暴,不愿与同事交往跟合作;经常会感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学生工作的需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辅导员工作的意义和评价降低,觉得工作没有意思,全身心的投入与实际取得的效果的差距引起的心理困惑,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常出现职业退缩行为,例如:缺勤、离岗等。
二、辅导员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
1.辅导员角色定位模糊,工作超负荷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承担着多种任务,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要根据不同层面的期望和要求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班级管理、党团建设、公寓管理、心理疏导、社团指导、就业指导等工作;甚至还要承担催缴学费等繁琐的行政事务。沉重的工作负荷是辅导员深感压力巨大。高校辅导员比普通专业课教师而言,面临多方面的角色期望,并且在很多的时候还要将不同的角色加以融合和组织,常常会遇到两个角色同时提出两种相反角色期望,带来大量心理上跟行为上的矛盾冲突。例如,辅导员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既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又要做学生思想动态的监管者;既要做教育理念的宣扬者,又要做违背教育理念的执行者。而辅导员多为刚刚毕业的年轻人,角色转换还不到位,角色之间的冲突会使他们处于两难境地,无所适从。
2.辅导员工作的低成就感
马斯洛层次需要激励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现行的体制难以满足辅导员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高校实际工作中专业教师认为辅导员的工作谁都可以做,仅把辅导员看作是“勤务员”,学生常常抵制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将辅导员当做是维护学校秩序的编外“警察”;社会上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得到辅导员无微不至的关怀,把辅导员当做学生的高级“保姆”。学校重视教学科研,思想政治工作相比而言的成果无形化,工作评价模糊,辅导员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满足感不强。辅导员发展方向存在“非职业化”问题。看不到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努力奋斗的目标。加上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性的工作,科研成果偏少,难以找到成就感,自我价值难以实现。
3.辅导员心理过大,情绪宣泄渠道空缺
辅导员是学生在校成长成才的直接责任人。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的独苗苗,心理脆弱,自理能力差,自律意识薄弱,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矛盾层出不穷。辅导员面临的是永远都处理不完的学生事务和时刻紧绷的神经,还必须挤出时间来搞科研,需求职业突破。因此辅导员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需要有合理的宣泄途径。但是,目前很少有高校为辅导员配备相应的设施和条件。一些不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校,甚至没有关于辅导员培训和晋升的制度。对辅导员的身心健康缺乏关爱,辅导员的发展缺乏制度保障。
三、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1.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的选拨和培养机制
培养和选拨具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解决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的问题的有效措施。首先,严把入口关,要选拨真心热爱辅导员工作并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合作、组织管理、调查研究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使其从职业生涯开始即具有较强的能力,从而产生职业效能感。其次,注重分层次、按类别、多形式和重实效的培训体系。坚持学生研究与工作创新,坚持常规培训和专业培训,坚持能力培养和学位进修相结合。为辅导员定期举办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专题研讨,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课题让辅导员积极参与研究,从而不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第三。要落实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的职业形象,从而使辅导员不断提高职业价值感。更加热爱本职工作。
2.建立人性化的辅导员教育和管理机制
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与需求的满足存在落差之间有一定的关系。高校要通过建立人性化的教育和管理机制,满足辅导员的人格需要和自尊需要,帮助其建立良好的职业前景,使其获得战胜职业倦怠的信心。首先,要高度重视辅导员工作,要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工作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提高辅导员的地位,使辅导员感觉自己从事的工作备受关注,从而油然产生一种光荣感和自豪感,更加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其次,改革不合理的福利分配制度,注重公平原则,客观公正的评价辅导员的工作价值和工作业绩,制定详尽公平的分配制度,减少因分配不公引起的人心涣散、消极对抗的不良后果。
3.关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配备相应的疏导机
高校要培养辅导员正确的角色认知和价值期待,使其善于自我肯定,从积极的经验中积累和增强自我价值感;要引导辅导员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的价值,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使辅导员乐于接受变化,学会适应各种变化,积极挑战工作中的各种变化,使辅导员从观念上认可,在行为上接受,从内心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高校应当配备辅导员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拓展缓解辅导员压力的疏导途径。例如,高校可以通过培训,增强辅导员的自我调节能力,使辅导员能够及时地关注自己职业倦怠的征兆;组织一些户外拓展运动,舒缓辅导员的紧张状态;强化心理干预措施,提高个体的心理调适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学生思想知识状况和多样化的学生突发事件。
此外,辅导员也应当正确的认识自我,把握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积极关注工作的兴奋点,刺激自己的精神,唤起自己的情趣和热情;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使自己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提升自我成就感。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中最贴近学生,直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这个群体的职业倦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存在的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锋队,需要精心的呵护和培养。关心辅导员的发展,关注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建设一支高质量的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意。
参考文献:
[1]邓剑华,陈万阳.《谈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的心理分析与对策》,《新西部》,2007(18)。
[2]刘毅.《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的归因及对策》,《中国林业教育》,2008(6)。
[3]李丽.《从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