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浅谈地方合并高校校园文化体系构建研究

2015-07-02 13: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地方合并高校 校因文化体系 校因文化品牌 校因文化传播
  [论文摘要」以校因文化品牌的打造为主线,从校因文化的内涵和作用入手,分析处于地方合并高校时期,合并高校的校因文化现状,指出校因文化在高等院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处于合并阶段的地方高校,研究与探索校因文化体系的构建,应从多元化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展开,把校因文化品牌的打造上升到校因文化体系的构建和校因文化传播的高度。
文化,文治以教化,这是关于文化的最早诊释。校园文化是在空间上相对于企业文化、家族文化、民族文化的一种群体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师生员工为主体,以广阔的校园为活动空间,以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和校园精神为特征,是每个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理念、道德规范、组织制度,是体现全校师生价值取向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所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环境。
目前,各地方实行高校合并,合并的高等院校都有一个磨合阶段,高校合并后的校园文化融合管理,是高校融合管理中非常重要而复杂的界面,它不仅具有大学校园文化的共同特征及作用,而且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将对合并高校能否达到“1十1>2”的融合效应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合并后的高校将要冲破和调整师生员工的观念冲突、利益冲突、制度冲突等,使学校内部群体在心理上达到认同,建设起一种新的校园文化。但新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又不象物质资源那样容易合并重构,因为文化是一种共同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观念,它是无形的却又是实际存在的,需要在原有的历史积淀中进行选择、提炼和创新。Www.133229.cOM并且文化的融合既是一个自然磨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可以主动选择和培养而形成的共同观念与行为。其中校园文化的融合和重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我们需要有一种良好的方式对合并高校的校园文化融合成效进行评价,并试图寻找一种合理的方式对合并高校的文化融合和重构进行研究和创新。高等学校是思想、学术和文化交汇的场所,其自身的文化应表现出导向性、超越性、民族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特点,即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应当是一种高雅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一种面向世界的现代文化和对多种风格和流派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高等学校文化建设既要反映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又应当体现校园文化所具有的独特品格。
地方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是先前合并院校文化的融合和升级,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湖南工学院是一所地方性专升本高校,笔者在校工作多年,参与和见证了湖南建材专科学校与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合并组建湖南工学院升本的整个过程,对高校合并后的校园文化融合及融合重构创新等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也有一定的理性思考。笔者发现现阶段地方合并的高校,其校园文化底蕴大多数不够深厚,文化影响力也相对较弱,从文化品牌的角度来讲,这一阶段的高校校园文化最需要锻造。文化品牌是人类在精神上对一种价值观的认可,通过社会知名度得以反映;同时,它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来进行传播,归结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校园文化体系。地方合并高校,校园文化重新“洗牌”,能不能洗出“品牌”,获得较高的社会知名度,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和校园文化传播就成了最值得探讨的课题。
校园文化要成为一个文化品牌,就必须系统化、直观化,使之容易传播,在校园甚至社会中产生强有力的共鸣;同时,校园文化传播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以及完善。因此,要打造一个校园文化品牌,促进高等院校的教育发展,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必须包括一个卓越的领袖、一支优秀的队伍、一种良好的氛围;校园文化传播必须有一套成熟的模式,系统的建设规划、行动方案及步骤。
 一、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
(一)校园文化品牌的打造必须有一个精神中心
一所著名的院校,必然有一个精神中心,这个中心可以是一个理论、一个信念、一本书、或者一个处所;对人影响最大的是人,领袖是最好的精神中心,但这个领袖不一定是院校的开创者,比如像孙中山先生与中山大学;这个领袖代表的是精神中心,不是一个权力中心,因此他可以是为这个学校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或者享有崇高地位的人。
同时,校园名人本身就是一个品牌,校园文化镀他,反过来他也传播甚至优化校园文化。我们耳熟能详的学者更始传播校园文化的先驱,比如朱自清、郭沫若、华罗庚、袁隆平等等,让人一听就肃然起敬。
“人是一种动物,悬挂在他自己编织的有意的网上。”大学生就生活在校园文化这张网上,而校园文化以其格调的轻松高雅、形式的丰富多样、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着大学生。树立一个精神中心,其实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学习的表现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是他们崇尚的那些难能可贵的精神没有改变,他们可能崇拜偶像,但是他们并不会忘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二)校园文化品牌的打造必须有一支优秀的队伍

优秀的队伍是传道者,但是传道者不一定都是优秀队伍的成员。“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传道者不仅是教师教授,也可以是学生,甚至是学校的每一个人。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一支优秀的队伍,就是要把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团聚在一个精神中心的周围,从而更多的带动其他人。建立一支优秀的队伍不见得可以立刻见效,但是在一个漆黑的夜里多一盏路灯,路会好走很多。
队伍具有聚集效应,优秀的队伍更加要求其中的成员出类拔萃。高等学校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育人,但是,高等学校不能满足于把学生变为知识人,而是要在更高层次上,使它们成为文化人、智囊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发挥优秀队伍的导向和陶冶功能以及其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等方面的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是荀子“渐”的理论。由高层次知识群体构建的校园文化,闪耀着伟大的智慧、崇高的品质、健全的人格之光;云集着大方之家、深沉之土、敦良之师;氮氢着和谐高雅、智睿和创造能力。

(三)校园文化品牌的打造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完全可以这样说,校园文化从产生至今,唯一不变的是它的育人功能,从无意地形成了校园文化,到有意地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大学希望它发挥在课堂上所不能起的作用,更希望它产生某种预期效应。正如罗索夫斯基说的:“在哈佛,我常听人说,学生们从相互间学到的东西比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这句话是否使教师们脸上无光呢?我想不是。我把它看成一个巨大的多样化的经过精心挑选的才能出众的学生群体的赞美。
 二、校园文化如何传播
(一)校园文化传播依靠一套成熟的模式
模式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模式是校园文化的描述,模式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模式也是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校园文化传播必须建立一套成熟有效的模式,任何文化都以政权的变化为主要推动力,模式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反过来校园文化建设是管理模式建设的保障。
模式建设包括共同理念系统建设、共同行为规范制定、共同交流语言的培养以及院校识别系统设计和宣传用语与传奇故事的发掘。
学校要想真正形成自己的文化,特别是地方合并高校,处于这一转折阶段的校园文化融合现象有:办学理念的差异、价值观和利益的冲突、校区的分散、管理制度的矛盾、学科建设的不协调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文化的融合;合并高校作为一个文化矛盾、冲突相对较多的组织,学校精神不统一、价值观多元化、学校道德行为规范不一、对学校发展目标等缺乏共识、凝聚力不强等是合并高校在校园文化融合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两种或多种校园文化的冲突、合并后校园文化型式之间的冲突、合并后的高校校园文化与世界先进校园文化之间的差距与冲突是合并高校在校园文化整合中遇到的主要障碍,这些往往都容易步人各自为政的境地。因此这一时期的高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立共同的理念系统、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共同语言以及自己独特的识别系统,让所有的人都有一种新“家”的感觉。共同的理念系统包括学校合并后的方向、目标、校训、学风和校风以及属于这一行业的行规、教师职业道德、契约道德等等;共同的行为规范主要是用来管理的行政手段,包括学校的一些章程、制度、规定、学生手册等等;共同的语言和标识系统都是用于校园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校服、校徽、学校的信笺与信封以及具有一定意义的校园基础建设都属于标识系统,地方合并高校校园文化传播就必须以各种形式来重新定位,然后巩固在每个人的脑海中,从而形成共同的语言。
(二)校园文化传播需要系统的建设规划、行动方案及步骤
当前,对地方合并、新组建或新升格的高等院校,在教学、科研、行政、政治思想、学生管理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一些地方高校在这方面并没有给予充分重视,缺乏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行动方案及步骤,建立了校园文化传播模式,但是执行落实的不够好,想到哪一步就干哪一步,有的甚至把一套成熟的校园文化体系模式学的面目全非,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也就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和作用。
地方合并高校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应是教育者依据自己的教育目的和办学指导思想对社会文化的评价、选择、认可和吸收的过程,并给予社会文化以自我个性的呈现,从而使构成这种群体性文化的个体在语言、行为、创造性等方面显现出认同性趋向。为此,当务之急地方合并高校要从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自我,找准定位,合理规划,建构富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和理念作为学院发展的向导,要从精神文化的整合、制度文化的整合、行为文化的整合、物质文化的整合这四个层面展开,并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开放与创新、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应在合理扬弃旧观念、发展新内容的原则上,做好校园文化的调查研究,再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校园文化的规划。要争取领导重视、制定学校发展目标、建设校园精神、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发挥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坚持创新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学校的总目标上来,团结协作,实现学院的发展目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