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基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高职贫困生心理教育的方

2015-07-28 18: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1977年提出的,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自己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影响十分巨大,它影响人的活动选择和行为的坚持性,同时也影响个体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并且还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模式,它能在较为广泛的情境中对个体的行为进行预测,并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高职贫困生往往因自我认知上的一些偏差而导致心理和行为上出现一些消极倾向。如何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成才,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广西某高职院校贫困生1289人,均为国家资助政策认定的贫困生,发出问卷1289份,有效问卷为1230份,其中男生789人,占总数64.1%,女生441人,占总数35.9%。
  (二)研究方法。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和开展个体访谈的基础上,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自编学生基本信息调查表对1230名贫困生进行测试。研究中使用的工具包括:
  1.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 简称 SCL-90)。SCL-90用于测量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等 9 个因子。被试依据自身状况就每个项目描述进行1~4级评分, 得分越高表示心理问题越严重。
  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该量表由Ralf. Schwarzer等人于1981年编制,中文版由王才康等人翻译修订。该量表共有10个项目,被试在四个等级上进行自我评定,GSES总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效能信念越强。
  3.自编学生基本信息调查表。主要包括学生的性别、成长环境(包括城市、县城、农村)、父亲受教育程度(包括小学以下、中学或中专、大专及以上)、家庭月收入(包括1500元以下,1500~3000元,3000元以上)、家庭结构(包括双亲,单亲,孤儿)、家庭经济困难类别(包括突发事件引起的困难,一般困难,特别困难)、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人际交往情况(包括好,一般,不好)、是否参加过校内外兼职、是否获得奖助学金等具体情况。
  4.统计分析工具为Excel2003和SPSS17.0。
  二、数据分析和结论
  (一)一般自我效能感数据统计分析和结论。由表1可见,高职贫困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将高职贫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全国常模比较,通过单一样本T检验得:t男= -2.388( p < 0.05),t女= -3.210(p < 0.01),均存在显著差异。
  以自我效能感为因变量,以成长环境、父亲受教育程度等个人基本信息为分类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或者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成长环境、父亲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家庭结构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这5个自变量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家庭贫困类型、是否获得奖助学金、人际交往情况和是否参加过校内外兼职等四个自变量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二)SCL-90测试数据统计分析和结论。参照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精神症状筛查结果为阳性。该院贫困生阳性症状百分比为19.27%,与该学院非贫困生18.56%的阳性症状百分比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将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仲稳山等人2009年通过元分析建立的全国常模进行单一样本T检验,除恐惧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国常模且差异显著,这说明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程度高于2009年全国常模水平。
  再看性别对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情况,男女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差异显著,女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和恐怖四个因子得分上均显著高于男生。
  以SCL-90总分为因变量,以成长环境、父亲受教育程度等个人基本信息为分类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或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成长环境、家庭结构、贫困类型、是否曾获得奖助学金和是否曾参加过校内外兼职等五个自变量对SCL-90总分没有显著影响;父亲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和人际交往情况等四个自变量对SCL-90总分有显著影响,详见表2。
  综合分析可见,该校贫困生SCL-90除恐惧因子外各项因子分均显著低于2009年全国常模,女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和恐怖四个因子得分上均显著高于男生;父亲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和人际交往情况等四个自变量对SCL-90总分有显著影响。
  (三)一般自我效能感和SCL90测试的相关分析和结论。经相关统计分析可见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存在十分显著的负相关。
  根据自我效能感的总均分和标准差(2.58±0.55),将所有被试分为三组(自我效能感总分大于一个标准差为高分组, 自我效能感总分小于一个标准差为低分组,其余为中等组)。
  表3显示一般自我效能的三个分组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自我效能感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三、加强高职贫困生心理资助的建议
  (一)分层次开展高职贫困生心理资助工作。自我效能感影响人的活动选择和行为的坚持性,也影响个体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因而,依据自我效能感的显著性差异,可分层次开展高职贫困生心理资助工作。
 1.加强对贫困女生的心理资助。贫困女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和恐怖四个因子得分上均显著高于男生,并且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男生,应受到更多关怀和帮助。学校应创设条件帮助女生选择更适合她们学习和工作的专业。如会计、文秘、管理类等专业,同时通过各种训练活动提高贫困女生的自我效能感,改善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2.重点加强对“双困生”的心理资助。“双困生”主要是指家庭经济困难而又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贫困生。学校要帮助这部分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学会接纳自己,帮助他们设置适合其实际能力的目标,努力保持稳定健康的情绪状态;并采用人本主义积极心理学的尊重和积极关注,开发其人格与核心特质的潜能,增强学生的个人控制感和自信心。
  (二)增加成功的积极体验。学校要创造条件帮助贫困生参加更多的人际交往,参与校内外兼职,让他们通过成功解决问题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通过逐渐积累小小的成功感,提高自我效能感。例如,可 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勤工助学岗位,减少单纯的金钱或物质帮助,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身,树立自立、自尊、自强的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从而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利用学生朋辈辅导的活动,为贫困生创造“能够熟练掌握”的经历或者环境,该活动由学生自己设计、组织,有意把他们放在成功可能性很大的情境中或者自己熟悉的情境中,这样他们就会有更多机会来体验成功。朋辈活动可以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经常去做自己最擅长做的事情,通过不断成功来提高他们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增进自信心水平。
  (三)树立典型榜样,增加替代性经验。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树立典型,有效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例如,可以邀请优秀贫困毕业生开展活动,贫困生与角色榜样之间的相似性越高,他们的自我效能就越可能受到角色榜样成功的影响,即“如果他们能做到,我也能做到”, 使贫困生从先进的人和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社会自我、理想自我提供现实参照,从而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
  (四)增加激励与赞扬。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仅仅是听到别人对他的赞同和对他进步的积极反馈,他们就会把自我怀疑转变为自我效能。换句话说,当学生听到别人鼓励说“你能够做到”和“在某活动中,你做得非常好”时,学生内心的想法和信念就开始转向相信“我能够做到”。研究证明,运用积极反馈和社会认可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有时这种作用甚至超过了金钱奖励和其他激励技巧所带来的影响。
  (五)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身心健康。如果个体对自己的情绪和生理状况满意,常处于积极的状态,有利于增强个体应对环境的能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实践探索表明,学校从多层次多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开展贫困生心理资助工作,帮助贫困学生学会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设置适合自己实际能力的目标,努力保持稳定健康的情绪状态,是有所作为并且收效颇大的。
  【参考文献】
  [1]王才康,胡中锋,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1)
  [2]仲稳山,李露.全国大学生SCL-90新常模构建问题研究[J].中国校医,2009(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2年资助项目(2012ZZ028)
  【作者简介】刘 红(1969- ),女,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董 蓓(1982- ),女,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中心讲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