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基于“3+1”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

2015-07-28 18:4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3+1”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切实可行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3+1”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四年制教学模式,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调整为三年,这三年主要完成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课和一部分实践课的学习,第四年的校内外实践课程注重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这一培养模式实现了从知识型向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变。
  一、传统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根据当前市场对设计师的需求和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需要具备扎实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如具备良好的手绘表达、软件操作能力,掌握相关的室内设计理论知识,掌握工程施工、工程预算知识等。但传统课程体系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定位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社会对建筑设计水平的要求有所提高,如星级酒店等高端的经营性建筑,对建筑的功能结构安全、建筑文化、艺术品位以及相关的设施配置的要求越来越高,这需要酒店不断提高建筑的设计水平。投资者需要和酒店管理公司做市场分析、定位,还需要和建筑设计师、室内设计师进行交流、探讨。作为设计师必须清楚地掌握所设计酒店的经营理念、市场定位、设计规范等,而在高校“酒店空间设计”课程中大多只是讲授酒店的装饰方法,在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课题训练,这导致学生最终呈现的作品往往很难付诸实践。
  (二)教学模式忽视实际应用
  在课程知识结构上大多依赖教材内容,没有依据当前设计发展趋势进行相应的调整;实践作业环节多以模拟训练为主,学生接触不到实际的项目,操作内容过于虚拟化,脱离实际;在考核阶段,学生呈现的作品在设计内容上过于注重形式,过于追求画面的效果。由于忽视训练过程,学生动手能力偏弱,与人沟通能力不强,缺乏作为一个设计师必备的专业技能。
  (三)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设计时更侧重于艺术的表现,而不太重视设计的实用性、应用性,设计出来的作品往往漏洞百出甚至犯常识性的错误,在实际操作当中难以实施。这种实践课的设置流于表面形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校内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行业需求脱节,毕业生在实践经验缺乏的情况下,做出来的仅仅是一张张漂亮的效果图。这样的课程体系建设忽视了就业市场和企业的岗位需求,势必无法培养出能满足行业需要的人才。
  二、基于“3+1”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设计行业发展,市场对专业设计人才的需求旺盛,相关行业的标准也越来越严格。设计师的角色发生转变,由单一的装饰设计师转变为主创设计师,在建筑设计、功能规划、主材设计、水电设计等方面提供完整的服务。他们不仅提供工程设计技术,还向业主提供规划设计、运营策划、特色建设、形象塑造等综合的设计服务。高校要培养专业化的设计人才,就要注重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建设。
  (一)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注重对学生理性思维的训练
  要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需要确立科学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这种理念的确立需要进行系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系统专业知识的学习又依赖于科学课程体系的建构。可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三大类:
  1.设计理论类课程
  设计理论类课程包括中外建筑史、人体工程学、室内设计概论等相关艺术理论的课程。如人体工程学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根据设计为人服务的理念,人的活动与各类空间实体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人体工程学研究的范畴。本课程结合设计专业的特点,通过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相关的人体工程学知识,让学生以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为设计的出发点,树立科学的设计理念。
  2.设计表现类课程
  设计表现类课程包括室内装饰工程制图、设计表达、建筑模型制作等相关课程。如室内装饰工程制图课程讲授国家制图标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制图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3.设计思维类课程
  设计思维类课程包括各种室内空间设计、家具设计、照明设计等。这类课程主要提高学生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构思能力及整体意识,让学生掌握复杂的室内外空间设计,掌握从草图构思、方案确立到正式出图的全套设计表现方法。
  这三类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设计思维。
  (二)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实现学工融合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第四年教学内容则是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核心教学场所,发挥“工作室”的功能,以室内外空间设计的实际项目为引领,将学生曾经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工作过程”,使“学习内容”与“行业要求”衔接起来。在这样的工作场所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完成项目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还可以聘请相关专业的设计师和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
  课程项目化要求课程体系围绕职业工作目标建设,包括:1.设计任务的制订,指导学生如何确定设计的方向;2.项目设计内容的社会调研,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分析和调查研究,比如对用户功能需求的分析、预算情况分析、环境系统情况分析、可能采用的设计语汇分析以及材料市场情况分析等;3.项目概念设计与专业协调;4.确定方案的初步设计阶段,指导学生对室内空间的剖面、立面进行技术分析,完善设计方案;5.施工图阶段的深化设计;6.材料选择与施工监理,教师在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要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体验材料色彩、图案、质地等,指导学生依据设计概念选择材料,避免盲从。
  三、结语
  高校是培养设计师的专业教育机构之一,只有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不断汲取新的理念,不断发展创新,才能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生、融合、转化,只有让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及时进课堂,才能完善与设计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设计师。
  参考文献:
  \[1\] 张爱萍,郑晓芳,闵伸.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 究与实践\[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6).
  \[2\] 郑曙旸.室内设计程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 杨鹏广.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结合岗前培训促进就业分析\[J\].教育观察,2012(1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