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第二条指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以不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收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非独立设置模式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是当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主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管理工作有其办学模式的特殊性,因此具有不同于一般大学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本文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群体的特点出发,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议,以期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一 学生群体的特点
分析学生群体的特点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基础。办学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群体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优越感较强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费是国内普通院校的近三倍,雄厚的物质基础是学生完成学业、走出国门的有力支撑。相对来讲,大部分学生家庭比较富裕,因此学生自身的优越感相对来说普遍较强,学生的这种优越感表现为学生普遍自我评价较高,自信心很强。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优越感较强的原因在于学生家长大多有稳定的收入和较好的社会地位,学生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较好,且无经济压力。同时,家长努力培养学生出国求学的目的十分明确,与其他在校生相比,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小。但学生的这些自信是建立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努力奋斗与自立自强的基础之上的。
2.生源质量较差
生源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命脉,没有生源,中外合作办学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项目的录取分数线均在二批本科以下,因此学生的基础较差,在学习态度、能力、习惯、方法及目标等方面也与重点高中学生的差距较大。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的入学成绩一般低于普通高校同等情况下的学生成绩,也有研究认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生源质量整体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在对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有关负责人访谈时,其指出他们近年来所招收的学生入学成绩大概在400分以下。学生的英语成绩也较差,这给以后的重英语并且由外教上课的课程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给教学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3.入学动机多样化且多为外在动机
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在学习态度、能力、习惯、方法及目标等方面与重点高中学生的差距较大,这也导致了他们在上大学时的入学动机与普通高校学生的入学动机有所不同。对学生来说,学习文化知识才是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但有研究认为相当一部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出于以下动机报考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一是为了出国,来这里是为学好外语;二是对国际化教学模式感兴趣;三是受其他人影响报考或担心没有学校录取;四是由家长做主填报志愿。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所报考的学校不够了解,对于自己的专业选择更多的是出于外部原因的刺激,而不是出于自己对所学专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 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1.思想教育工作面临巨大的冲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目前,它面临着以下两个方面的冲击和挑战:一是“双校园”模式的冲击。“双校园”办学模式是指学生的全部学业需要在国内和国外校园分段进行,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大部分都是先在国内接受教育,然后再到国外接受西方模式的教育,较短的学习年限给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不便利。二是教育模式和外来文化带来的冲击。在这种特殊的教育模式下,很多课程采用外文原版教材,学生在课堂上和课间、课后增加了很多和外教交流的机会,对西方社会的了解渠道更为广泛。但是,这对于社会经验较少、道德判断能力不强、可塑性较大、对国外生活充满憧憬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很难自觉判断并抵制其中一些有害的和不健康的信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西方思潮、价值观的影响。
2.学生群体心理问题突出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行的是国内、国外分段式培养,即“双校园”模式。由于中外高校在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使得“双校园”模式办学中学生的学业负担明显重于普通学生;另外,较重的学业压力、语言障碍、对环境的不适应,更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耿雅津、林敏曾以66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为测试对象,采用自评量表和抑郁量表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水平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均良好,但是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积极的关注和有效的帮助。
3.学生管理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
学生管理工作本身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管理模式落后,学生的自我管理缺失。徐雷方以福建农林大学中加合作项目为例的研究认为,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采取校院(系)两级管理。学校学生管理职能部门从宏观上负责全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计划、规章制度的制订,督促院(系)具体落实好相关工作,院(系)是具体执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单位,作为一种僵化的管理模式,它难以激发学生管理队伍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2)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管理制度缺乏有效执行。张雪雷在博士论文中也指出,很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办学收益与学生的数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于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学籍管理的刚性要求迫于各方压力弱化为一般的软性规定,于是在这样的利益博弈中,该开除的学生不开除,该留级的学生不留级。
三 提升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质量的策略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升其实效性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教学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以课堂知识和技能传授为载体,利用中西方优秀的教育思想教学生做人的道理,通过教学活动开展德育工作是实施德育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二是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生活之中。重视发挥辅导员在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利用其长期与学生接触所积累的人际优势,把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三是积极打造
校园文化品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知、情、意、行的统一。由自己的特色做起,做出特色,更能引起大家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防御体系,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鉴于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群体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实效性。一是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这样可以对学生的总体情况有基本的把握,并且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形式;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针对学习压力、环境适应、家庭变故等易发问题和自我认识、人际关系、男女恋爱等多发问题,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增强心理素质,提高自我调解疏导能力;三是要做好中外双方机构的衔接,把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期是做好心理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
3.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在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方面,除了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还应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引导。一是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纽带作用。建立“小班主任”制度,让高年级学生负责低年级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二是发挥合作办学班级学生的优势,开展不同年级与班级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请高年级学生深入低年级班级进行引进课程内容介绍、外教授课特色介绍、课程考核方式方法介绍、学习经验总结交流等活动,使低年级学生对引进课程产生学习兴趣,萌发参与课程学习的愿望,并掌握引进课程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互动模式,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再加上家长对学生的高投入,因此他们对学生的期望也较高,因此单纯依靠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自我调节还不能解决以上存在的所有问题,在学生管理中还要借助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建立家长委员会,调动学生家长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是做好管理工作的有力支撑;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实践,使学生接受社会的考验是提升学生适应能力的关键。只有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合力,学生管理工作才能由传统的“管学生”转变到“服务学生”,才能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参考文献
[1]谭花蓉.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8~140
[2]马杰.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研究[D].山东大学,2010
[3]丁青.刍议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管理工作[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8):262
[4]牛光辉.中外合作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88~89
[5]耿雅津、林敏.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出国适应与心理健康情况调查[J].社会心理科学,2013(6)
[6]徐雷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管理体系探究——以福建农林大学中加合作项目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2):68~69
[7]张雪雷.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管理探析[D].吉林大学,2009
[8]徐海英.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