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是培养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不是某种物化的产品。“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正因如此,高校教学实行精细化管理要想取得理想的预期效果,必须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一个符合时代潮流、符合民心的执政理念。如同各行各业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一样,具体到高校的教学管理,就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再具体一点说,就是高校的教学管理应该坚持以服务教师和学生为本。这是由高校教学管理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大学不是政府机关和行政组织,也不同于一般的企事业单位,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学术组织。”在谈到大学管理的时候,有着大学和地方双重管理经验和体验的原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原江苏省委副书记任彦申在其专著《从清华园到未名湖》中深有感触地说道:“在一些人看来,大学似乎是一个‘世外桃源’,学生比较单纯,教师比较清高,文化人知书达理,管理大学想必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其实不然:大学管理属于一个非常特殊的管理领域,没有在大学工作过的人很难体会到这一点。”“就管理的权威性、有效性而言,社会各类单位可分为两个端点:一端是军队,另一端是大学。军队的管理是一个垂直系统,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军令如山倒,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而大学的管理则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在教师的头脑中,权力观念、等级意识非常淡薄,他们往往既不令,也不从。在军队中首长一句话就能办成的事,在大学中费很多口舌也未必能办成。许多问题都需要经过反反复复的磋商才能形成决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大学的领导既要尊重思想自由,勇于发扬民主,又要善于集中意志。没有民主自由办不好事情,没有集中意志也办不成事情。”
虽然具体从事大学教学管理工作的教学管理人员不是大学校长因而没有大学校长那么多的烦恼,但教学管理毕竟是大学管理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教学管理人员作为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他们必然要和面广量大的教师和学生打交道。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是万千种因素的结合,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自我和精神世界。应该说,文人相轻、斤斤计较的现象在高校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实行精细化教学管理,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以礼相待,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比如现在不少高校都有新校区,在安排课务的时候就要尽可能地从方便教师的角度去考虑;安排监考的时候,也要尽量照顾那些年老体弱和孩子很小的教师;在向教师反馈学生的教学评价意见尤其是负面评价意见时,既要有艺术地把问题说到位,又要照顾到教师的情面和自尊心。实践证明,只有从每个教职员工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实施精细化教学管理,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真正使管理富有针对性,取得实效。概而言之,实行精细化教学管理,就要求进行管理人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精在作风上、细在细微处、化在过程中,换言之,就是在管理作风上要追求精益求精,在管理环节上要注重细小环节,在管理理念上要突出全程服务。
其二,必须注意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方式从粗放到精细,员工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行为从不习惯到习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长期、复杂而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管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管理都不是简单的一厢情愿的过程,都离不开组织成员的参与,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显然也不例外。教师和学生既是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对象、载体和参与者,又是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主体和实施者。高校教学精细化管理要想取得实效,没有广大师生的参与是难以想象的。可见,精细化教学管理不只是学校领导和管理者的事,而且是学校全体师生的事情,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如果缺乏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或参与不到位,精细化管理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其效果可想而知。推行精细化管理需要师生主观上的认同,客观上的积极配合。如果师生对推行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即便管理者以频繁的检查、评比等“刚性管理”手段强制规范师生的行为,师生往往也是表面上服从而内心抵触,精细化的管理措施显然就难以真正落实到位。特别是在实施精细化管理初期,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行为上的不习惯,的确会给管理人员和师生增加很多负担,工作量增加,“舒适度”下降,师生表面上服从而内心抵触的情况更容易出现。由此不难看出,与粗放型管理相比,精细化管理对师生员工的素质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因此,高校实行精细化教学管理必须注意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统一思想认识,营造良好环境,建立制度保障,让每位师生员工都能心悦诚服地参与到精细化管理中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其三,必须力戒繁琐哲学。提出“细节决定成败”的我国学者汪中求先生认为,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实行刚性的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强化责任的落实,以形成优良的执行文化。对于管理来说,这一点无疑十分重要。但是凡事都过犹不及,弄不好就会走向人们善良愿望的反面。因此,在实行精细化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力戒繁琐哲学,防止盲目追求“细致入微”和“巨细无遗”,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那种希冀用不断细化的规章制度卡控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每一环节,把学生当成流水线上的一个个零件和等待组装的产品,把教师当作流水线上按照规范操作忙碌的工人,不仅与以人本为前提的精细化管理的初衷不符,也是与教学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的精神相悖的。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现在有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就是喜欢把一切数量化,拿数字大做文章,比如说上课数量化、科研成果数量化、考核评估数量化等等,很多人甚至片面地认为精细化管理就是数量化管理,使得量化管理的作用被无限扩大,让原本简单的数字代表了过多的“意义”,承载了过重的期望,陷入了误区而不能自拔。最近频繁曝光的高校学者“抄袭门”事件显然与这种量化管理的要求不无关系。当然,我们并不一味反对量化,而是说要充分考虑量化的目的和价值,不能为了量化而量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是落实责任,它重视量化是为了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使每个人、每个环节、每级组织都能准确到位地履行职责,从而提高质量和效率,促进效益最大化。高校作为一种学术组织,更需要营造一种宽松的人文环境,尤其是科学研究,既要鼓励成功,也要允许失败,特别是高校的专家学者,“他们从事的是以个体为主的脑力劳动,有着充分的自由自主空间。对于脑力劳动的管理,既不能采取计时制,也不能采取计件制,更无法进行过程监控,主要是看成果、看效果。”
其四,必须鼓励科学创新。当今时代是一个要求创新也鼓励创新的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不断追求的复杂过程。精细化管理虽然注重细节,但它在本质上并不鼓励保守,相反,科学创新才是其题中应有之义。高校精细化教学管理要求人们要努力克服一切凭经验办事的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传统思维,用创新的理念和思维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流程和组织系统等进行持续的改进和不断的优化,从精细化管理的视角,运用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方法,按照“哪里不合理,就从哪里人手”的原则,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自我诊断,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