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对越野滑雪训练中负荷强度变化形式的初步探讨

2015-07-10 09: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研究表明:训练课和比赛的负荷强度,在变化形式上表现为以下两点不同:1.训练课心率变化范围大,呈高低间相交的现象;比赛心率变化范围小,自始至终维持在较高水平。2.训练课心率达最高值所需要的时间长,心率曲线达最高峰的速度和坡度都不明显;比赛心率达最高峰值所需的时间短,心率曲线达最高峰的速度和坡度都较为明显。
【关键词】越野滑雪;负荷强度;人体机能;心率变化

1.前言:在越野滑雪训练过程中,人体内部必然随着负荷强度的大小和强弱不同而产生一系列的机能变化。人体机能变化是与负荷强度的变化基本吻合的。通过对训练课中负荷强度的变化形式进行分析,可以评定训练课的负荷安排是否合理,进而对训练结构、训练内容安排顺序提出某种改进设想。本文以比赛为参照体,运用比较分析法,对越野滑雪训练中负荷强度变化形式以及训练负荷与比赛负荷的心率曲线变化形式是否相吻合等做初步探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黑龙江省2010年1月14日省运会青年甲组越野滑雪冠军张坤龙等6名运动员,平均年龄17.3岁,平均身高1.72米。WWw.133229.Com
(二)研究方法
1.测试指标的选择
本研究是以心率为评定负荷强度的指标。因为,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心脏活动加快加强,随着活动强度的改变,心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心率在一定范围内与物理负荷强度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因此,心率是衡量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身体内部生理机能变化有效而敏感的指标。
2.测试仪器的使用
心率测试用xf-3型心率遥测仪。心率信号用调频收录机现场同步接收,事后心率信号的统计处理按运动生理学的常规统计方法,记录每分钟前10秒的心率,即次/10秒。
3.测试的主要过程
笔者于2009年10月至12月,分别进行了18人,23次训练课和9人,15次比赛负荷的测试。对测试所得的数据,全部按物理统计方法进行处理。训练课的测试阶段为:参加比赛前一个月的赛前训练阶段。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一)训练课和比赛负荷强度变化形式的比较
训练课和比赛的心率,在变化形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比赛时心率活动范围小,心率水平达到最高值所需时间短;训练课波动范围大,心率水平达到最高值所需的时间长,并且训练课和比赛心率都存在着差异,训练课心率均明显低于比赛心率。根据训练课和比赛心率的变化归纳以下几种不同的形式:
1.训练课和比赛的心率,除开始前5分钟的平均值基本相等外,基本部分训练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比赛时的心率全部高于训练课的心率。

2.比赛开始后仅10分钟,心率值就达到了最高峰,表现昢急剧上升的趋势。上升的速度和坡度较为明显。训练课则在基本部分的最后部分才达到最高值,并且上升的速度和坡度都不十分明显。
3.比赛过程中,心率波动范围较小,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训练课心率波动范围大,最低值曾出现过20次/10秒的现象。
4.训练课心率变化的总趋势为:负荷强度上升阶段
二、训练课和比赛负荷强度变化形式的比较分析
比赛和训练课负荷强度变化形式的不同,反映了比赛和训练课在结构上存在的差异。比赛的特点决定了比赛中的强度变化形式,即比赛一开始,立即进入了激烈的竞争状态,并且在心理上制约对手,力争使自己尽快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在这种情感下所支配的行动,能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有全力以赴参加比赛和争取胜利的愿望。因而,反映在心血管系统的生理机能变化上,能较快地克服人体生理机能上存在的惰性,使心率从一开始即达到了最高水平。
训练课则全然不同是。在训练课的基本部分开始之后,虽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准备活动,心率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由于缺少相应的练习手段,使机体的活动能力未能充分地调动起来。训练课的强度节奏变化没有体现出比赛的特点。因此,在训练课中,心率的高峰值在课的最后部分出现。高峰值的推迟出现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在训练安排上存在的问题。对这种现象,国外的同行们曾有过评论,他们在观看我们参加的国际比赛后,尖锐地指出我们在重大比赛中比赛开始后兴奋程度往往不如对手,需经一段时间调整,才能发挥正常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据我们的研究认为,训练和比赛的脱节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从生理规律来说,机体总是试图通过它本身的变化来适应外界所加给它们特异刺激,对外界刺激产生适应是有机体的重要特征之一,长期处于高原缺氧环境中的人,血红蛋白增加,其对氧的亲和力会加强。长期处于寒带低温的人,体脂会大大增多。这些自身新陈代谢的变化使人能够适应环境的刺激,保持内环境的相对恒定,而不断繁衍进化。
同理,在训练中,如果始终得不到与比赛相同的负荷刺激,那么运动员在参加比赛中,一旦遇到这种新颖刺激的出现,机体就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从而表现为活动能力降低,疲劳过早出现等。通过对比赛时的心率,运动密度的测试与统计,证实了疲劳过早出现的现象确实存在。
因此,今后在安排训练课,特别是赛前阶段的训练课,应有意识地安排和模拟比赛的强度节奏进行训练。这样可以使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变化和心理活动状态适应比赛的需要,避免比赛兴奋水平低,影响技、战术水平的发挥。
3.结论和建议
(一)赛前阶段训练课的负荷强度变化形式,与比赛的负荷强度变化形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表现为:1.训练课心率变化范围大,呈高低间相交错的现象,比赛心率变化范围小,自始至终维持在较高水平;2.训练课心率达最高值所需的时间长,心率曲线达高峰的速度和坡度都不明显。比赛心率达最高值所需的时间短,心率曲线达最高峰的速度和坡度都较为明显。
(二)为了适应比赛的特点,建议在全年的训练过程中,特别是赛前阶段的训练中,有意识安排一定次数与比赛负荷变化形式相适应的模拟训练课,通过这种结构的训练课,能增强运动员对比赛的适应能力,充分发挥个人的技、战术水平。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