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成人教育论文

浅析晨脉监控对高校中长跑训练承受负荷水平的

2015-07-22 08: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前言
  晨脉指的是在清晨起床前空腹卧位时的心率,测量值相对稳定并且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因此,采取这种简单的训练监控方法来了解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水平,既能够方便教练员方便地了解运动员训练后身体机能水平以及身体恢复能力的高低,又能够方便运动员对于自身身体素质的了解。不仅能够在训练周期内及时修改训练安排,使训练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同时也能够在训练周期内提前预知运动员目前的身体状态避免发生运动疲劳和运动损伤的情况。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中长跑训练队5名队员。
  2.研究方法
  (1)文献综诉法
  查阅了国内以及国外对中长跑训练的文献资料以及对耐力性运动训练的相关著作,为本文的撰写构建了理论基础。
  (2)实验法
  经过在冬季训练周期内(2013.12.2—2013.12.22)备战天津市高校冬季长跑的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晨脉的监控,分析出训练课程安排的训练强度以及训练量运动员充分完成训练内容的情况下对运动员身体机能水平的影响。在训练后次日晨6点获取运动员晨脉数据(1分钟卧位心率)。并且根据晨脉数据的变化确定运动员身体恢复情况以及身体机能水平,科学性地修改并且制定周期时间内剩余训练计划。
  (3)数理分析法
  对采集到晨脉数据的整理和研究,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Excel统计软件的运用,分析运动员晨脉的变化规律。
  三、结果与分析
  1.冬训训练周期内(2013.12.2—2013.12.22)晨脉变化情况与课程安排
  2.晨脉对高校中长跑运动员承受负荷水平影响的分析
  五名运动员在训练开始阶段测得的晨脉次数均在54次左右,偏差不超过四次。根据训练时间的增长以及训练内容的逐步加深,通过训练强度课程和训练量课程对运动员身体机能刺激,五名运动员的晨脉数值都开始发生变化,受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影响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升高。训练量课程安排当中小强度训练内容对运动员身体的刺激在次日晨所测得的晨脉数据变化不是很明显但是都呈现了上升趋势,随着第一次强度课程的结束五名运动员晨脉数据变化都达到了在这一训练周期内的最高值,随着两次调整课的训练以及第二次跑量的课程结束,晨脉开始回落,并且在之后的强度课程刺激之后晨脉得到明显的改善。周XX在完成强度课训练次日晨脉最高上升到59b/min,变化幅度为18%;孙XX在完成强度课训练次日晨脉最高上升到60b/min,变化幅度为20%;张XX在完成强度课训练次日晨脉最高上升到64b/min,变化幅度为22%;左X在完成强度课训练次日晨脉最高上升到64b/min,变化幅度为25%;文XX在完成强度课训练次日晨脉最高上升到58b/min,变化幅度为21%。在冬训前半个周期中五名运动员晨脉的数值变化较大,运动员在完成训练课过程中感觉身体恢复较慢容易疲劳,在训练过程中有精神不能集中的现象发生,左X不能很好地完成训练当中的内容安排,反映出运动员身体机能水平已经明显下降,运动性疲劳初现端倪,运动员的承受训练负荷水平降低。
  由此可以确定晨脉的监控可以用来衡量中长跑运动员对训练的承受负荷水平。从表2训练课程结构安排可以明确,训练课程在运动负荷水平上的制定与五名运动员晨脉的变化相吻合。晨脉的起伏说明了训练课程当中强度大小对运动员刺激的程度不同,训练强度课结束后运动员的晨脉发生明显变化,变化幅度超过晨脉基础值的25%并且有一定持续时间,说明在训练课程的安排上运动员承受负荷水平过大,身体内乳酸产物大量堆积不能有效地弥散,需要连续调整课以及运动量的课程来促进运动员身体机能水平恢复,如果依旧按照训练计划实施强度课对运动员持续大运动负荷刺激便会造成运动员机能水平持续下降最终导致运动损伤和过度性运动疲劳的出现。运动员晨脉上升幅度在8%左右时进行强度课训练不仅能够保证运动员身体能够持续地受到大训练强度和大训练负荷的刺激,也能够保证在运动员身体机能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恢复的情况下促进机体的超量恢复机制。而训练强度课程之后运动员的晨脉数值变化不明显并且与训练量课程安排晨脉变化偏差不多说明训练课程的负荷水平对运动员身体机能水平的影响较小,应当及时地修正训练计划、增加训练当中的负荷强度。因此,对训练课程次日晨脉的科学监控能够帮助教练员很好地了解运动员完成训练课的情况以及运动员身体机能水平的高低,把握住运动员当前的承受负荷水平。从而根据晨脉数值的变化及时地调整训练课程安排以达到最大的训练结果。
  经过3周对中长跑队五名运动员的晨脉监控,以及对冬训期科学有效的训练计划制定,文XX和孙XX在天津市举行的2013年阳光体育冬季长跑2公里越野中分别获得了6分19秒和6分22秒赛会最好成绩,周XX在北京科技大学运动会800米当中,跑出了电计时2分01秒82,手计时2分02秒17的非专业组校记录。通过运动员在比赛当中所获得的成绩可以确定,在进行运动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晨脉的监控制定出符合当前运动员身体机能承受负荷水平的科学有效训练计划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对运动员训练课程负荷安排后次日晨脉的监控客观地反映出运动员课后身体疲劳情况、身体机能恢复状况以及承受训练负荷水平,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训练周期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最终获得最佳的比赛成绩。  
  四、结论
  1.五名运动员在第一次强度课次日晨脉数值达到冬训期最高值。
  2.左X在冬训期晨脉上升达到25%。
  3.周XX在冬训期晨脉上升达到18%。
  4.运动员晨脉上升25%并且持续时间较长,说明课程安排负荷超过运动员身体承受负荷水平。
  5.运动员晨脉上升8%之内,说明课程安排负荷小于运动员身体承受负荷水平,可以在训练当中继续安排训练强度课程。
  参考文献:
  [1]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445-450.
  [2]齐航斌.心率监控在中长跑训练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1(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