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关于对新形势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思考

2015-07-10 09:0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育质量,提高
  论文摘要:当前,高等教育工作的重心已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确立科学的质量观,抓住根本途径,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高素质人才在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日益显现。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认清形势,确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当前。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达1800万。规模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一批大学和重点学科的实力进一步提升,缩小了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高水平教师队伍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有了新进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各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高校持续保持稳定。
  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如今既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也正处在—个新的发展阶段。科学提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关系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要始终把握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首先要确立科学的质量观,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和科学的质量观,就是要树立富有时代特色的人才观和质量观。WWW.133229.COm1998年l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社会需求是多样的,学校规格是多样的。学科门类是多样的,学生个性是多样的。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了质量标准的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既需要学术型人才,也需要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我们必须重建符合时代特色和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发展规律的、科学的人才观,重构符合市场多样化需求和不同类型学校特点的多样化的质量观。
  二、坚持内涵发展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
  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培育拔尖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质量,最终通过其所培养出的优秀人才的数量和素质反映出来。新时期对人才选拔的标准有三个方面的规定,其一,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和创造潜力首先来自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科学的知识结构,而并不是首先来自某种方法,因此愈是信息多元和创新要求高的时代,愈是要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其二,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创造性上。这实际上是信息时代和创新型人才观对人才标准的核心要求。其三,具有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实践技能。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实践技能是学习潜质和创造力的主要体现,应是人才选拔标准的重要内容。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育毕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理论上的大胆创新,也需要实践上的锐意改革,它所涉及的因素众多。如教育教学观念的改革、创新型环境的营造、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等,在这些因素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学术一流的师资队伍。
  从我国当前师资队伍建设的情况来看,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教师的增长速度一直滞后于招生规模的扩大,致使一些高校部分课程授课的班级规模越来越大,教学质量有所下降,部分教师也因为工作量过重而无暇精心指导学生,以致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尽管这一现象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缓解,生师比已由2002年的19:1降到2006年的17.93:1,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所占比例也由2002的6.08%,增加到2006年的9.31%,但正如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段一样,一流教师的孕育与培养也至少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是一项不可急于求成的事业。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依然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长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是促进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主要着力点。为此,不断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知识结构的优化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必须成为高校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此外。在学校管理层面,高校还应当以梯队建设、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为教师创设条件,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着力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抓住根本途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一)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大学的水平和培养人才有一个滞后的过程,政府必须以超前的眼光及早考虑,逐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中,高等教育部分占gdp的0,6%。这在全世界属于较低水平,许多发展中国家已超过1%。虽然我国对科技的财政性投人还有大约20%会进入高校,但发达国家远远高于这个比例。总体而言,我国对高校的投入与国外相比差距比较大。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必须尽快实现我国财政性教育投人占gdp的比例达到40%的目标,并逐步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二)要认真改进质量评价制度,这是政府职能部门引导改革的指挥棒。评价制度要在确定质量标准上下工夫。要对各级各类学校确定不同标准,要从政策上把握,改变大学趋同的倾向,突出质量,以学科质量与发展水平强化特点、特色、特长。
  (三)高校要明确办学定位。现在很多大学都定位在大而全的综合型、研究型大学上,这个趋势应该引起重视。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积累,软硬件不一样,要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定位,确保各自的质量。
  (四)大学管理体制要有所创新。大学是学术单位,不是一个政府部门的延伸,现在高教领域中行政权力过大。在学术单位里面,学术权力是基础性的,行政权力应该是为学术权力服务的。大学的行政管理应该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治学的权力应该主要交给教授。目前在教授治学方面,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应该逐步增加学术权力。
  (五)要弘扬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它将不同思想、文化、专业背景的知识分子凝聚在一起,支撑着大学的发展,抵制社会上一些急功近利和浮躁作风对大学校园的侵入,这种精神是大学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立校之本。
  (六)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过程管理是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各国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从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开始对已进人大学但学习基础较差的新生实施“治疗教育”,为他们补习有关基础课程,80年代又提出“全力以赴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尤其重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并使高校鉴定、评估制度法制化。韩国通过兴办实验大学,推行“中期淘汰“毕业定额制”,对教学管理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英国成立了“质量保证署”,通过加强评估与监督、全面提高课程设置及其内容的学术标准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效率。我们必须投入更多精力。深入研究和探索教学过程中适合人才培养规律的方法和手段,尤其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并有效地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