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浅谈高校实践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2015-07-10 08: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科研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而当前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着与理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和考核体系相脱节的现象。因此,我国大学教育中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大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创造条件。
  关键词:实践教学;学生能力;有效措施
  
  一、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包含实验、实践、课程设计、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拓展。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行为能力的重要场所。
  1.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的必备能力,它是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和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的能力,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得到不断发展的。实践能力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践、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给学生提供很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如参加社会调查、到企业参与生活实践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学生在实践活动的组织、宣传等过程中提高了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探索、实验、制作等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教学活动既是学生智慧与知识的发挥,也是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表现,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wWw.133229.cOM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教学,可以发现科技领域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等待人们去研究,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同时,促使大学生去思考、去解决,触发大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通过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是对学生实施的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人格培育。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也是克服挫折、调整心态、不断进取的过程,有助于培养严谨求实作风、协作攻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3.实践教学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活动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用多种科学方法系统解决某一学科或生产课题的过程。一方面,学生在课题立项过程中,对科研方法、科研资料的积累、科研的设计、科研课题的选题和申报、科研论文的写作、投稿和发表等一些有关科研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掌握了科研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在参与和完成课题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掌握了科研的基本思路,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查找文献、翻译资料、处理数据及写报告,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认真思考,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思维不拘泥于实验中早已定好的程序,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思考、设计、试验等环节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二、高校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同时实验教学大多依附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一是实践教学课时上脱节。认为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所以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上是有什么条件就实践什么内容,理论课学时得到保证后,能剩多少学时就安排多少实践学时,造成实践学时严重不足。二是实践基地不能满足理论教学的要求。目前,日益增长的办学费用和不确定的资金来源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面临的严重财政问题。从我国高校的实际来看,那些经费来源主要是地方财政拨款的高校往往情况更为严重,经费不足必然导致实践基地得不到有效投入。由于高校大量的扩招,很多理论教学每班达120人左右。只好几个人一组完成一个实验,远不能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三是课程建设重理论轻实践。由于政府对高校办学质量的考核普遍存在“高水平、高质量”的偏见,强调学位点、重点学科、发表论文数等纯学术因素,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许多高校把实验技术人员视为教辅人员,认为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就是保管仪器设备,准备实验,协助教师带实验,是低层次的教学,在课程建设上也加大理论教学、科研的投入,而忽视实践环节的建设。
  2.实践教学与教师队伍建设脱节。教师和学生都是实践教学的主体,但教师起主导作用。目前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整体上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的问题:一是思想上认识不足,功利心较强。因为实践型教师短期内难出成果,不易见效,使得承担实验教学任务的教师工作不安心,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历,转入教师系列从事理论教学工作。二是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当前高校中大多数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走上讲坛后,既不能安心在实验室工作,又缺乏科研实践,加上教学任务繁重,参加实践锻炼的时间严重缺乏,造成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三是队伍结构不合理。从事实践型教学的人员主要为技术工人,职称普遍偏低,且大部分已接近退休年龄。为了补充实践教学,各高校在引进高学历人才时,家属没处安排的都进了实验室。
  3.实践教学与考核评价体系脱节。高校现在实行的课程教学,大多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其课程考核体系,也是以课程考核为主:一是考试形式单一。多数课程考试仍局限于期末的一次闭卷考试,且全部是理论知识的考核。考试的偶然性很大,无法发挥考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反馈作用,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相背离。二是实践教学的考核不健全。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各门课程的实践考核,大多是占平时成绩,这还要根据任课教师的安排来决定,占总分比例较少。由于考核不严格,实习只是走走形式,学生不去单位实习,到时开个介绍信,写个报告完成了事,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三是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如课外科技活动、小发明、小创造、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等,多数高校没有给予相应的学分,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措施
  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探索学科形成过程,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与能力,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不可代替的环节。高校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改变实践教学不受重视、相对薄弱的现状,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1.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是实践教学的根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已成为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设计和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首先,要制订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该计划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主要内容应包括: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时、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及实践教学的考核等,满足学生四年不间断、多形式的实践教学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也便于组织和实施。其次,实践教学要有层次性:一是基本实践教学,主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知识背景,通过校外基地的认识实习、校内工程训练中心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专业兴趣;二是基础课的实验,针对基础学科如物理、数学、计算机以及专业基础课等的实验,让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三是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主要针对高年级学生,通过专业课实验、课程设计、野外实习和毕业论文研究等综合实践环节,使学生成为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的发现者和创造者,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2.优化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是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实践教学管理是指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指挥,优化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目的在于强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用制度来保证实践教学全过程的实施。一是建立实践教学责任机制。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实践效果,各实践基地应实施责任制,选派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各实践教学的负责人,确保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实施。二是建立实践教学激励机制。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既有教师的激励,也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一方面要采取措施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对实践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另一方面,设立课外素质学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评价上既应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重视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实践教学质量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学校应根据学分制实施管理办法,对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等各种实践教学环节,都要制定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既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确保实践教学落实到位,又要对学生考核,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
  3.建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关键。要真正搞好实践教学工作,使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落到实处,并取得应有的成效,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重要保证。高校应当认识到,现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人员已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教辅人员”,他们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高等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一要为教师发展提供条件,到知名高校、公司、企业学习或挂职锻炼,为教师开展科研和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机会,使他们尽快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实践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要聘请公司、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提高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三要为教师提供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为教师更新知识、了解和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提供方便。这样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使实践教学队伍中拥有大量的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既了解企业的运作情况,又掌握教育规律的“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付德先.论实践教学与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9).
  [2]贺善侃.实践主体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3]彭宗祥,徐卫,徐国权.大学生创新创造读本[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