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行稳致远: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2023-12-08 15:1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澳门回归以来高等教育经历了教育主权回归后的规模扩张期、与境外合作的质量竞争力提升期以及当下融入“大湾区”的内涵发展期。回归以来,澳门高等教育稳健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整体发展失衡、国际化质量不高、经费来源单一、内部结构性失调等问题。瞻望未来,澳门高等教育要以大湾区建设为契机,强化均衡发展的顶层设计、优化国际师生来源结构、拓展多元融资渠道、发展适度多元经济带动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以支撑澳门和大湾区多元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


  关键词:澳门;高等教育发展;回顾与前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不仅能觇知过往,更可以瞻望未来。在过去的四个多世纪里,澳门一直是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从1594年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圣保禄学院肇始,到1981年港商创办的东亚大学,及至今天多元化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1],澳门特殊的地缘政治和历史文化环境无一不在塑造着其高等教育的桥梁、示范与辐射作用。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后,特区政府以“教育兴澳,人才建澳”[2]的方针不断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使得澳门高等教育稳步前行,实现了长足发展,大致经历了教育主权回归后的规模扩张期、与境外合作办学的质量竞争力提升期、以及当前融入“大湾区”的内涵发展期。回顾澳门高等教育回归以来的发展,总结其发展成就和问题,对于客观把握澳门高等教育内外发展逻辑和未来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澳门回归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教育主权回归后的规模扩张期(1999—2009年)


  1999年澳门回归前,澳葡政府长期不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的投入几乎完全依赖私人渠道的资金[3],并且只关注葡萄牙和欧亚混血居民等受教育群体[4],对澳门人的教育却加以忽视。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后,在“一国两制”政策指导下,澳门全面实施《澳门基本法》,特区政府大力发展经济和主体性文教事业,澳门高等教育主权真正回归澳门人,澳门数百年的殖民教育体系开始真正转变为服务本澳的全民性大众教育[5]。澳门2000年至2004年的GDP年均增长高达12%,2005年至2008年的GDP年平均增长更是上升到18.3%[6],强劲的经济发展有力地保障了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特区政府以新的法规和政策形式不断赋能澳门高等教育服务市民大众,颁发和修订了《澳门教育制度》《澳门高等教育法》等一批政策法规。还成立了专门的高等教育关注委员会,专注澳门高等教育发展,并于2000年发布了《澳门高等教育新纪元策略性发展咨询研究报告》,提出了高等教育决策与协调过程、成本与融资、素质保证、高校特色及彼此关联等发展策略[5],澳门高等教育进入了规模扩张期。


  澳门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主要表现在新兴院校的蓬勃发展、开设课程数目的大量增加、注册学生数的成倍增长,以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显著提升。澳门高等院校数量从1999年回归前的7所增加到了2001年的10所,短短两年高校数量增长了30%(见表1)。随着服务对象以及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澳门高校课程门类也愈加丰富:2005年部分高校开办了文化遗产管理和旅游会展方面的多门课程;2006年部分高校增设了葡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等方面的课程内容;为逐步普及通识教育,多数高校在此期间都新增了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等选修课[7]。2001年有6所高校开始面向内地招生[8],澳门高校在校生也从回归初的7094人[9]增加至2008年度的20917人[10],10年来增长3倍有余。在此推动下,澳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回归初的19.7%[9]上升到2009年的47.1%[20],回归10年澳门高等教育发展已接近普及化阶段。


  表1澳门高等院校简况表


  width=337,height=393,dpi=110


  (资料来源:根据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2016/2017年度澳门高等教育指标报告,黄发来《澳门高等教育:发展与质量》整理;机构名称栏中,括号内为曾用名。)


  (二)与境外合作的质量竞争力提升期(2009—2014年)


  澳门属于微型地区和社会,高等教育发展一方面受到本地资源尤其是社会产业、生源和地理空间的限制,同时又面临周边地区高等教育强有力的竞争压力。澳门高等教育要获得具有竞争力的发展,必须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通过与外界的合作来实现。进入2009年后,澳门高等教育迎来了与境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机遇期。2009年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提出“支持港澳名牌高校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放宽与境外机构合作办学权限”。同年8月,广东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推进港澳更紧密合作的决定》,再次强调“支持港澳高校在我省合作办学,探索引进港澳高校在粤举办教育机构的可行办法”。同时,这一时期,澳门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GDP从2009年的215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55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9%[11],雄厚的经济基础也有力地支撑了其合作办学和高等教育质量竞争力的提升。


  在此背景下,澳门特区政府将澳门高等教育定位于服务澳门“一中心、一平台”目标,采取了一系列促进高等教育开放合作和提升质量竞争力的举措,支持澳门各高校与内地和欧盟葡语国家等的联系与合作,以此提升澳门高等教育的优质服务和发展竞争力。一是,与广东珠海市合作,2009年正式在珠海横琴岛建设澳门大学新校区,这也掀开了澳门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和提质发展的重要篇章。二是,加强与葡萄牙高等院校的直接交流与合作,共建语言培训联盟,并开始为国家汉办孔子学院选派到葡语国家的教师提供语言培训和支持[8]。三是,强化与内地的科研合作。2010年12月开始与内地高校共建微电子和中医药研究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2]。四是,支持境外学生来澳学习,特区政府于2011年推出“大专学生学习用品津贴”、高校学生社团年度活动资助计划,并向境外学生开设奖学金[8]。五是,加强与国际高等教育质量组织的合作。澳门高教办于2012年加入了全球最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组织INQAAHE和亚太地区高等教育素质保证组织APQN[8],并举办了“高等教育素质保证国际研讨会”,寻求引入国际标准和经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从2008年开始,澳门政府和民间组织连续追踪调查澳门全职雇员在职场上的工作情况(图1a、1b)。其中,2009—2018年间澳门高校毕业生的雇员信心和满意度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雇员信心指数从2009年的3.1上升到2018年的3.24,满意度指数从2010年的3.3上升到2017年的3.46,且整体水平明显高于及稳定于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其他群体①。这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澳门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竞争力在不断提升。


  (三)融入“大湾区”的内涵发展期(2015—)


  2015年3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被正式写入国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正式提出。2016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提出要“深化粤港澳三地学术交流合作,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水平和效率”。2019年2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澳门定位为“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更将“科研”和“创新”置于大湾区发展规划的战略性高度,提出“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作为服务澳门多元文化汇流、新兴人才链布局和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重要环节,澳门高等教育抢抓融入大湾区发展的重大机遇,迎来了培养“新兴人才”、培育“创新技术”,以服务澳门及大湾区内多元文化和多元经济的内涵发展期。


  以大湾区建设为契机,以澳门大学为代表的澳门高校围绕“新兴人才培养”和“创新科技培育”发展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6年,澳门大学与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发起成立了粤港澳高校联盟,迄今已汇聚28所三地高校加入[13]。联盟通过增进三地师生人员流通、共同培养人才、寻求科教研合作的突破口,实现联盟内高校重大创新平台开放共享。这也是实现大湾区科教合作、促进澳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以粤港澳高校联盟为基础,2018年5月,澳门大学应用物理及材料工程院与中山大学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同成立了“教育部联合重点实验室”。两校利用各自学科的优势,强化跨学科研究方向的深度契合[14],培育创新科技和新兴人才,服务大湾区建设。2018年澳门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分别成立“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5],这是继“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后,澳门高校再次获批新建的两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它们不仅培养澳门本地创新科技人才,大幅度提高澳门高等教育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让澳门高等教育在大湾区建设中提供更具基础性、持续性的人才和科技服务,也对澳门科技及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7月,澳门大学又与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大湾区内高校成立了公共卫生、中医药、中文等领域的专业联盟,进行优势学科强强联合[16],创新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协同发展新模式。今天的澳门高等教育正利用融入“大湾区”的契机,不断强化内涵建设,在新兴人才培养和创新科技培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顶级湾区。


  二、澳门回归以来高等教育发展成就与问题


  (一)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


  自1999年回归以来,澳门高等教育发展成就显著。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数量规模、经费投入、质量保障和国际化水平等方面。


  1.数量规模


  截止2019年7月,澳门共有10所高等院校,其中有3所(澳门科技大学、澳门管理学院、澳门中西创新学院)是1999年回归后成立的。尽管澳门高校总体数量不大,但作为一个微型地区和社会(2019年常驻人口62万,面积32.9平方公里[17]),这样的高校数量已属罕见。10所高校中有6所为私立院校,4所为公立院校。既有研究型和教学型并重的综合性大学,如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也有应用型的多学科和专科高等院校,如澳门保安部队高等学校、澳门镜湖护理学院。伴随回归后高校数量的增加,澳门高校招生数量也急剧增长。从回归初1999/2000学年的7094[9]的注册学生人数增加到2017/2018学年的33098人[18],20年来澳门高校的年招生人数翻了4倍有余。外地生源和教职员人数与注册学生人数的增长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与1999/2000学年外地生注册人数2579[9]相比,2017/2018学年外地生注册人数已达16155人[18],是回归初期的六倍多;教职员人数亦从回归前的不超过1500人(1995/1996到1998/1999学年统计数据)到2017/2018学年的5000余人[18],人数亦增长近3倍。澳门回归以来,澳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9/2000学年的19.7%[9]上升到了2017/2018学年的80.7%[18],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跨越式发展。


  2.经费投入


  澳门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源于政府经费投入和学生学费。自回归以来,澳门特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总量不断增加,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开支与欧美主要国家和近邻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相比也处于较高水平。在1999—2010年期间,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补助和津贴逐年递增,从2000年的2.49亿元(澳门元)[19]上升到2010年的10.3亿元[20],10年间总量增长近3倍。2010—2015年期间,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开支额占总开支的比例在4.2%到5.17%之间,投入标准比同期OECD主要成员国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均高出两到三个百分点,与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也不相上下(见表2)。以公立的澳门大学2016年[21]和2018年收入[22]为例,近两年源于政府的拨款均超过了6成,学生学费收入占10%,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的资助为8.3%和6.1%,社会服务分别占2.9%和5%。私立高校在经费获取上与公立高校虽有所差异,但来源于政府的拨款和补助依然占比最高。如镜湖护理学院所获政府拨款高达60%—70%,与公立学校的经费构成类似[7]。总体而言,澳门特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这也体现了特区政府“教育兴澳、人才建澳”的施政方针和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


  3.质量保障


  澳门回归以前,澳葡政府长期放任高等教育发展,澳门高等教育一直未能形成规范的质量评监制度。澳门回归后,特别是近十年来,澳门特区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2012年澳门高教办加入了全球最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组织(TheInternationalNetworkforQualityAssuranceAgenciesinHigherEducation)和亚太地区高等教育素质保证组织(TheAsia-PacificQualityNetwork),通过与国际评估机构的合作来推动和加强澳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相关工作。自2013起,澳门高教办开始推动建立本土高等教育评监制度,在五年时间内历经复杂的筹备工作,包括搜集信息调研、建构测试、立法程序等,直至2018年澳门特区政府以立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高等教育素质评监制度》(第17/2018号行政法规)[23],自此掀开了澳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建设的新篇章。


  新出台的《高等教育素质评监制度》分为院校评估和课程评估两大层面,其中院校评估又包括院校认证和院校素质核证,课程评估包括课程认证和课程审视。在操作层面根据五项具体指引——《院校认证指引》《素质核证指引》《课程认证指引》《外评机构指引》及《课程审视指引》,分别明确了院校、新开课程、已开设课程及非本地课程需要通过评估的各项规定。评估制度的总周期为七年,其中院校素质核证和课程审视需在两年内完成。为此,特区政府还专门设立了国际化背景的评估专家组,为澳门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提供专业而多元化的咨询意见;同时为质量评估投入资源和财政支持,举办各类培训活动。通过评监制度的推行,有力地保障和提升了澳门高等教育的质量。2018年澳门高校毕业生雇员信心指数达到3.24(见图1a),满意度指数达到3.4(见图1b),普遍高于回归前水平,也高于同期其他受教育群体,说明澳门高等教育质量得到社会较高认可。


  4.国际化水平


  作为外向型社会,澳门多元化背景的移民以及多语言环境使得其与外界的交往非常密切,人才和资源的流动性较强,这也为澳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般来说,师生的来源、流动性,院校的科研成果以及国际排名是目前比较公认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衡量指标[24]。自1981年东亚大学(澳门大学前身)成立以来,香港、内地、马来西亚等地的外地生就一直频繁前来澳门求学[25]。1999年回归后,澳门高校的注册生人数急剧增长,外地生人数也随之成倍增加。2011/2012—2017/2018学年外地学生占比持续攀升,从2011/2012学年的31.13%[8]上升到2017/2018学年的48.80%[18]。澳门高校对外地教师的聘用也保持较高水平,2011/2012—2017/2018学年澳门高校外地教师一直保持在教师总数的1/3左右。近年来更是以澳门大学为引领,通过“濠江人才计划”等形式从全球延揽优秀高层次人才[24]。除了师生的流动性强之外,澳门高校所取得的国际化科研成果也十分引人瞩目。澳门大学近20年在SCI、SSCI、EI索引期刊论文发表论文数量从2007年的77篇增长到2018年1400[26]余篇,增长指数高达0.95,其重视和投入程度可见一斑。澳门理工学院相关数据也是呈递增趋势[27]。根据2019年《泰晤士高等教育》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澳门大学的国际化水平已经跃居世界第五(见表3)。


  (二)澳门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以在进行单一保温层外保温墙体的布局上,建议选择的材料一般是空心砖、加气混凝土或是一些混凝土空心砌块等。通过这些材料的使用,能够更好的满足墙体保温需求,同时也可以充分提升建筑的节能性。


  1.高等教育发展失衡,澳门大学一校独大。虽然澳门公私高校、综合和专科类高校办学格局并举,但校际间的资源配置、发展规模和办学质量差异较大,高等教育发展非常不均衡。澳门大学在政府拨款、招生规模、师资配备、硬件设施、科研成果等各项指标均占据绝对优势,形成了一校独大的格局。可以通过一组数据指标来比较:2017/2018学年澳门大学获得政府拨款为16亿澳门元[22],而同为公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澳门理工学院仅有6.6亿澳门元[28];澳门大学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率为78.60%,而全澳高校的平均比例为60.26%[29];2018年澳门大学在国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超过1400篇[26],而澳门理工学院仅有40余篇[27]。在招生方面,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和澳门理工学院生源量充足,呈逐年稳定发展态势,但还未取得内地招生资格的四所高校(澳门保安部队高等学校、澳门管理学院、澳门中西创新学院、圣诺瑟大学)在2016/2017学年的招生人数总和竟不到1500人[29]。伴随着澳门严重的少子化现象,这些学校的生源危机将会愈发加重。


  2.国际化质量不高、内地师生偏多。近年来澳门大学的国际化排名的确比较乐观,然而整个澳门高等教育国际化质量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以2017/2018学年澳门高校国际师生为例,占教职员总人数1/3的外地教职员,有近一半来自内地,来自北美地区只占7%,欧洲占6%;而占澳门高校学生总数一半的外地生中,超过90%来自于内地,仅有2%左右学生来自海外地区[18]。内地教师选择澳门高校,很大程度上缘于地缘、语言和文化等相近,当然经济考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内地学生青睐澳门高校,则主要是澳门高校入学门槛较低、且很多将澳门作为留学海外的中转站[30],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众所周知,师生国际化是一所高校国际化水平非常关键的指标,国际师生不仅可以促进本校师生跨文化的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形成,对大学的国际声誉传播也起到重要作用。欧洲和北美地区作为当今高等教育发达地区,师生素养和科研水平整体较高,澳门高校国际化师生中来自欧美地区的比例偏低,说明其国际化质量不高,对世界发达地区的师生吸引力不足,未来尚需不断努力。


  3.教育融资渠道有限,经费高度依赖政府。中国香港、台湾以及OECD主要成员国的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源于政府投入和私人融资两大块。与他们相比,澳门高等教育经费则高度依赖政府投入,获取渠道较为单一(见表4)。以澳门大学近3年年度财务收入为例,政府拨款和学费均占总收入的七八成,在2016年度却没有其他机构的赞助这项收入[21],在2018年度也仅为0.2%[22]。对比香港大学2017年度的财务情况,其利用投资所获收益占总收入达7.4%,非政府机构及相关组织的赞助也达5.2%[31]。高校收入来源和结构可以反映一所高校与社会的联结和关系,多元的融资渠道是体现“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指标。可以推知,澳门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产业及民间组织联系较弱,社会经济产业组织对高等教育发展不甚关心和支持。这也反映澳门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能力还有待加强和提高。因此,澳门高校需要走出“象牙塔”,积极与外界互动从而获得更多的人力、财力、文化、信息资源,以保持长久活力和引领社会发展能力。


  表42011—2015年澳门与相关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及占GDP百分比对比表


  width=709,height=252,dpi=110


  (资料来源:根据澳门高等教育办公室历年高等教育指标报告、OECDEducationataGlance2011-2015数据整理;“-”表示数据缺失。)


  4.经济产业结构单一,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调。一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市场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澳门是典型的微型社会,存在推广效应快、对外部高度依赖的特征。回归前后几十年里,澳门作为中西方交流要塞,一直以“赌城”闻名于世,博彩业十分发达。博彩业在澳门产业结构中“一业独大”,近十年来产值一直占据澳门GDP一半以上。在这样的经济社会结构中,“重商主义”盛行。受其影响,澳门高等教育商科专业比例非常高。以学生修读的学科专业为例,2016/2017学年修读商务与管理专业、旅游及娱乐服务专业的学生数量名列前茅,分别占总人数的25.18%和21.33%[32];2017/2018学年修读学生人数前两名的依然是商务与管理专业和旅游及娱乐服务专业,占学生总数的43.69%[18]。值得注意的是,在注册人数排名前五的学科专业中,竟无任何理工科相关专业。与商务管理、娱乐等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专业因就业渠道通畅而大受追捧,这与澳门单一的产业结构相匹配。澳门高等教育课程资料库的信息也显示,长期以来,澳门高等教育基础性学科和理工科课程设置极为有限。以澳门理工学院为例,在所开的100余项学位、专科和高级文凭课程中,仅有5个基础性理工科方向(电脑学、气象学、药剂学、机电专科和统计学文凭课程)[33]。学生在单一的产业结构和教育结构中选择非常有限。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理工学科作为创新科技和高尖端人才培养的基础学科,是一个地区创新科技和多元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澳门博彩业独大的产业结构,已经严重影响到多元经济及高等教育结构形成。


  三、澳门高等教育发展前瞻


  当前,澳门高等教育发展正面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等目标。瞻望未来,澳门高等教育要积极融入大湾区发展建设潮流中,以更高历史站位、更广国际视野、更远战略谋划、更实策略举措,推动以“新兴人才”和“创新科技”为核心的内涵建设,支撑澳门和大湾区多元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走在世界前列。


  (一)澳门政府要统筹高等教育发展内外两个大局,强化高等教育均衡和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


  特区政府对内要加强对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引,逐步打破失衡的条块分割格局。坚持澳门大学作为公立综合性大学的定位,努力协助其成长为大湾区内一流高校,以引领和带动澳门高等教育整体发展。同时,要引导和支持其他高校走差序化和特色化发展道路。如澳门科技大学可在工科专业方面凸显优势,集中发展应用型的医学类学科专业;澳门城市大学则发展澳门高校较为稀缺的文理基础学科,如数学、语言文学等。政府应协助每一所高校确立符合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发展规划,通过错位发展和优势互补来形成多元办学格局。此外,政府还应根据高等教育评监结果调整拨款机制,利用绩效拨款引流和优化资源配置,均衡和协调校际间的资源配置,构建澳门高等教育均衡和协调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对外要强化与大湾区内高等教育的融合,以外部促进内部发展。要积极与广东、香港进行联系和协作,参与研制《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规划》,适时出台《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框架协议》[34],不断创新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合作体制机制,为澳门高等教育深入大湾区办学、扩大区内招生份额、优化区内科研项目合作、加大师生流动、促进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开放共用、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共建等提供政策制度保障,推动澳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二)优化国际化师生来源结构,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质量


  当前,欧美等发达地区的国际化师资主要依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优厚的薪资招引。但在澳门高校中,由于缺乏文化和身份认同,高质量的国际化师生建设始终不成气候。澳门高校应利用独特的中西多元文化模式尤其是浓厚的中葡“混合文化”色彩环境,深入挖掘自由、包容、开放的中外文化优秀基因,充分发挥教育国际化的制度优势,在世界范围尤其是葡语国家中营造“引才、聚才、安才”的良好氛围。同时,抢抓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新一轮协同创新发展机遇,携手香港和内地知名高校在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中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吸引海内外优秀师资,并通过增进澳门高校的文化自信来“安住”人才。在优化国际生源结构方面,要加大海外宣介力度,对近年来澳门经济社会文化和高等教育发展成就尤其是融入大湾区发展的机遇进行广泛宣介,讲好澳门高等教育故事,吸引高质量的国际生源。同时,澳门高校应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大湾区其他高校组建招生联盟,以“3+1”“2+2”“1+3”等多种联合培养形式招收沿线国家尤其是葡语国家留学生,国家和地方政府奖学金助学金也应适当向澳门高校倾斜,以吸引高质量的留学生生源。此外,政府还应打破外地学生毕业后留澳工作制度壁垒,为吸引高质量的国际生源创造积极条件。


  (三)加大教育融资能力建设,拓宽高等教育多元融资渠道


  当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资助、学生学费和社会捐赠三大渠道。而澳门高等教育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学生学费的比例偏低,而社会捐赠更是微乎其微。这一方面与澳门单一的社会产业以及狭窄的地理空间办学局限有关,同时也与澳门整体社会“重商轻教”氛围有关。为此,要加大融资能力建设,从以下拓展融资渠道:一是扩大同大湾区相关机构的合作办学规模,提升学生学费收益比重;二是深化与大湾区内企业、政府、社会、市场、中介等合作,提升知识、技术、专利等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以获取经济收益;三是加大高校发展基金会等建设,配备财会、营销类专业人员,从筹资的策划、实施和营销实行专业化运作,提高筹资能力和效果;四是政府制定鼓励性政策,对捐资的个人和单位实行免税以及精神嘉奖等多种奖励,对社会捐赠额给予一定的比例配套,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五是公开发行高等教育彩票,利用澳门成熟的博彩业市场运行体制和机制发行一定的高等教育彩票,以筹集经费;六是增进与社会企业、校友和民间组织的联系,主动出击、强化宣介和互动,以获取更多资源支持。


  (四)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转型,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澳门以博彩业发家,但过度依赖博彩业也造成了澳门经济结构脆弱、产业单一的困境。“破解一业独大,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一直都是澳门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34]。但澳门经济受地理空间和市场限制,自身很难向多元化转型,经济调整必然依靠外部空间。根据大湾区城市发展规划,澳门未来将与周边城市如珠海横琴、深圳前海、广州南沙、江门、中山等开展多元产业共建模式,澳门的优势产业如中医药科技产业、大型商业综合体将逐步落地周边城市。2018年建成的港珠澳大桥也已从地缘上将澳门纳入了珠三角整体网络,这将显著增强澳门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未来澳门要利用大湾区发展契机,不仅在传统的娱乐业、旅游会展、休闲观光、购物中介尤其是酒店留宿、娱乐场馆、特色购物、海洋旅游和中葡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同时还要借力于内地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谋划更多新兴产业发展路径,如积极开展包括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博彩旅游以及网络金融等,以吸引和对接全球市场和资源。澳门高等教育更要树立多元人才培养观念,努力打造面向澳门多元经济和辐射大湾区发展的科技创新型人才输出地。各高校要加快理工类学科建设步伐,主动携手大湾区内的政府、市场和高校,推动政产教研一体化合作建设,补足科技型人才培养短板,提升澳门高等教育科技服务能力;同时,要加大国民教育课程和基础学科课程开设比重,提升澳门广大师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观,强化创新思维训练和能力提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结构,以服务澳门适度多元经济发展的需要。


  回顾澳门回归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其始终秉持顺势而为,准确把握“量”与“质”的辩证关系,既稳扎稳打又抢抓机遇,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昂扬姿态,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行。瞻望未来,伴随澳门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与国家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时代机遇,澳门高等教育必将站在新的起点上行稳致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