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随之提升。如今休闲社会越走越近,大学生对个人闲暇时间的生活质量也越发关注。但当前高校学生活动普遍存在活动模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等问题,这就让学生活动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也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鉴于此,高校的团学工作应重视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分析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尝试把当下的“休闲”元素创新性地融入团学活动中,唤起团学工作的教育功能。
一、“休闲教育”观点
刘海春对“休闲教育”的研究颇有建树。他认为,“休闲教育与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结合点在于:休闲教育符合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使命,适应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促进了高校共青团工作方式的创新,对准了共青团工作发展的方向。高校共青团工作应关注休闲教育,以思想解放为前提吸收休闲教育内容,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传播休闲教育理念,以实践活动为平台传授休闲教育技能。”
以往共青团工作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投放在青年的学习和生活中,而较少地关注他们的闲暇时间。闲暇时间若利用得当,能成为学生自我提升的有效手段;若随意消磨,则可能成为大学生放任自流的罪魁祸首。“休闲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求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其次要逐步提升休闲层次;最后培养不同层次的休闲技能,并可作为专业技能的有效补充,使个人更加迅速地融入校园生活和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各阶段本科学生特点
李卫东等同志在“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中,也详细分析过大学本科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主要目标。
大一的学生,正处于接受校园文化教育及初探所学专业的关键时期,面对生活环境带来的新变化,需要参加各类提高学习、生活适应性的活动;大二的学生,基本掌握了大学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是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处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阶段;大三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沉淀,开始分化,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专业“突破口”;大四的学生,处于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并为之而奋斗的重要时期,需要做好个人职业的初步规划,准备迎接社会的挑战。
三、“休闲教育”理念在学院团学工作中的新尝试
以华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为例,近几年,该学院的团学活动尝试融入“休闲教育”理念,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学生活动,努力迎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弥补学生闲暇空缺,培养良好的休闲习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在一年级中,举办读书分享会、宿舍文化节、体育节、合唱比赛等各类提高学习、生活适应性的活动,深入学习校园文化,有效地实现了专业初探,提高了学生对新环境的融入度和归属感。引导新生正确利用闲暇时间、培养高雅的兴趣,对学生长远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在二年级阶段,举办辩论赛、课前演讲、师范生技能大赛、学术科技节、专题讲座等能提高学科专业技能和鉴赏技能的指导性活动。该阶段的活动组织侧重结合学院及专业特色,把枯燥乏味的学术内容通过休闲的形式展现,增强学生对知识获取的渴望。
面对大三学生,组织或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科研训练、课题申报等综合能力类型的锻炼,引导学生明确个人目标、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该阶段是休闲教育的升华,学习者融会贯通地把休闲内容结合到学科知识及相关学术体系中,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知识产权。
面向大四学生,举办实习经验交流会、模拟面试、简历设计大赛等求职指导活动,回归个人未来发展的切实需要。该阶段是休闲教育的延伸,学生在进入人生另一个阶段时,进一步明确或调整个人目标,加工锤炼前三年的学习方法,在实习岗位上学以致用,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无缝衔接。
校园文化活动融入“休闲教育”理念的新模式,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回归生活、提高个人和集体的生活质量;通过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活动设计,能重视各层次学生的真实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有效地开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然而,“休闲教育”元素融入第二课堂的这一实践,要真正提高它的质量,还可以考虑与第一课堂相结合,开设与第二课堂内容相关的选修课程,亦或在团学工作中开展活动前的相关培训,从理论到实践层面进行完善与提升,也是未来不断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海春.休闲教育: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视点[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4):13-16.
[2]李卫东,曾昭皓.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