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有着区别于其他方面教学的特殊性,其对学习者和教学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往往更高,特别是教师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使得汉语口语课堂实现更加顺利的开展,如何去把握汉语口语教学中所侧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运用方向对于提高汉语口语课堂利用率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自身口语教学经历就此进行思考。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汉语口语教学言语交际文化适应
一.跨文化交际的相关概念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也就是如果你和与你不同语言背景的人打交道,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从对外汉语专业的角度,“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可以这样界定: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跨文化交际一般具有这几个特点:1.文化的生长差异性,文化差异主要多发生于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差异。2.适时的言语统一性,交际的语言对一方来说是母语,而对另一方来说必然是第二语言。3.直接的言语交际性,从对外汉语专业来看,我们注重实时的口语交际,即双方面对面的交谈。
比如中国人比较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人群多数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可能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会感到非常惊讶,不太理解这种“不诚实”。
当然,对外汉语教学者还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文化特点也仅仅是对大多数人群简单的归纳,切忌以偏概全。
二.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汉语口语教学质量的影响
(一)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特殊性
汉语教师在口语教学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此部分的教学具备不同于其他部分教学的几个特点:
1.汉语口语教学内容本身具有相当高的灵活性和多变性。汉语口语具有一系列不同于书面语的特征,汉语口语表达中的重音、停顿、语调、节奏、独特而生动的口语词汇、俗语和谚语、大量的习语、多变的句式及特殊的口语表达格式等,都使得其多变而丰富。在教学中,针对初学者提出的种种问题更难完成对其完整的概括和说明。特别是当教学对象往往又是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学生,母语迁移作用和不同的学习动机对汉语口语学习的接受能力又不尽相同,
2.汉语学习者的口语能力和水平较难进行定时定量化的预测和确定。目前的口语能力测试多数停留在短时间内的学习评估,不像阅读,写作,听力等测试能够基本上确定大致的测考题型和作答时间,并且基本上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大致的学习水平。但由于学生的口语状态会更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主观情绪和客观影响,比如学生当天的情绪,学习动机,兴趣,学习环境,教师情绪等等一系列因素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口语测试水平。
3.汉语口语教学的特殊性又体现在课堂的相对有限性作用上。目前国内汉语口语教学总体来说还是相对传统,课堂教学收效不高,教学方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单一,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较重。在中高级口语课堂上,老师依然还在大量使用教读,学生跟读,复数,造句,其方式,几乎和综合课没有区分度。依托口语教材进行的传统口语教学已经难以满足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要求,目前所能达到的教学成果常常不尽如人意。口语课堂实际上有时候只是反映学生口语水平的一个载体,如何利用好这个载体并且引导他们的思路,发散思维,激发他们主动开口说话,而非简单照着课本背诵阅读,即所谓抛砖引玉,应是汉语口语课堂最大的作用。
(二)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直接影响口语教学开展
这一部分根据自己的亲身口语教学经历,能够明确感受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对口语教学的展开能够产生巨大影响。
Hill是一个澳大利亚男生,来成都某公司实习半年。最初给他上口语课时发现他并不如我想象中的澳大利亚人一般开朗健谈,反而他的性格较为内敛羞涩,口语心理障碍较强,对母语的依赖程度非常重,不愿意尝试用汉语来表达话语,在回答教师提问或与教师交谈时,常常会中间卡壳,找不到表达意念的词语;经常断断续续,组不成句子,课堂上注意力也不集中,对书本上的东西非常抵触。最开始自己对这种情况的学生处理经验欠缺,采用了很多硬性干预手段,反而还引起了一些不愉快,既阻碍了自己教学的开展,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后来自己经过自己的思考总结,深知要实现他的学习目的首先就得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和建立他对我的信任。我开始对他进行了一些侧面了解,根据他汉语零基础,初来乍到异国他乡,年纪较小,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喜欢川菜等等特点及时调整了某些教学思路,在初期阶段基本以其母语作为课堂媒介语,在上课之前尽量和他进行简单轻松的交谈,话题一般涉及他的兴趣导向和他家乡的美景美食,90%依据课本核心内容推进的同时,设计一些有趣的对话游戏,适当补充一些他非常感兴趣或是紧贴他工作生活的词汇短语句子,适当改变教学场景,比如在学“买东西”这一课时我带着他去真正的商店完成指定的任务。尽量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实现他的口语自然习得和生活上的适应。后来发现他的学习状态开始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仅在课堂上能够積极回答我的问题了,也愿意主动开口问问题。几个月下来,除了对书本上的基本内容熟练掌握,还能说一些简单地道的成都话,基本上实现了我的教学目的。
当然,小班型的口语教学和大班型的口语教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侧重还有所区别,这其中的策略和方法,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思考的地方。
三.针对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特点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运用侧重点
(一)对于口语教学课堂特别是人数较多的课堂的来说,要策略性地避免不同文化背景学生分组的固定性和交际任务探讨的长期分散性。学习者文化背景的多样性使得他们在异乡的口语课堂交际训练中,更容易自动寻找文化背景相似甚至语言相通的人群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因为在交际训练任务开始前他们更容易沟通和计划,并使得交际训练更加顺利地得以开展,获得高分,等到口语课堂结束之后,又回到和自己文化背景相似甚至语言相通的人群中去,获得所谓的语言安全感。这种情况实际上对于汉语口语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想方设法为自己寻找舒适的母语环境和母系文化圈会让自己渐渐产生对母语严重的依赖,如果学习语言无法暂时剪断这层脐带,会直接影响到口语学习的进度和效率,口语教师最好能够多样地安排交际讨论小组。
(二)在口语课堂中,如何更好地处理与文化相关的话题口语教学,除了需要教师对文化差异要有高度的敏感以及融合能力,还需要对外汉语教师拥有比常人更强的跨文化交际和适应能力。这些能力起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常用外语;熟练运用交际社会语言学知识;掌握有限的语言手段成功展开交际的策略;能够掌握有关不同交际风格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掌握避免和澄清交际误解的策略;掌握不同思维,举止,是受制于特定文化认知图式的能力。有的教师为了避免文化冲突讨论,甚至直接跳过一切可能会产生冲突的文化话题,这样也并非良策。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既然选择了来学习汉语,来到中国,那么就已经做好了入乡随俗的准备,首先就应该尊重目的语国家的国际立场和文化倾向,这样也能避免在课堂上学生之间对不必要的话题过度地争辩和讨论。
(三)如何有效地将不同学生的文化特质特点融入口语课程教案设计,尽量运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多文化交叉氛围的口语学习环境。这一点对汉语教师的口语教学课前设计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仅需要综合不同学生的文化特点,还要引领他们更好地融入目的语国文化中,把被动接受学习目的语文化变成主动探索甚至热爱目的语文化,进一步促进汉语口语的习得能力。教师可以适当利用多文化背景人群的口语情景视频,音频,表演,讨论,甚至是将课堂开展到真实的语境中去,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参与度”。总之,强化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求同存异,避免课堂甚至课后的不必要的文化冲突事件,才能真正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以达到更好的口语教学成效。
总之,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特殊性来说,其教学基本上都要依赖于交际性任务的开展、运用和累积,而其教学本身的顺利开展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也非常高,对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往往更高,教师如何有效地针对汉语口語教学寻找到运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侧重点,是一个教师长期学习和积累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雁.《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原则》.辽宁师专学报,2004.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7.
[3]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商务印书管,2000.
[4]刘双,于文秀.《跨文化传播—拆解文化的围墙》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5]吴进业,王超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6]严文华.《跨文化沟通心理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作者介绍:高潞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