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6-12-19 16: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如何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成为社会普遍研究的课题。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目标是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其培养出的工商管理类人才要符合地方企业的要求。由此可见,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建立起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职业化应用型的。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办学目标的明确,其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但是,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其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法上。


(一)培养目标的确立无差异化。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它影响与制约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方法。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一个基础较宽的学科,专业特色不明显,导致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同小异,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结构存在偏差,学生很难将就业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感觉课程体系大而空,导致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比重点大学低,而实践动手能力又比高职院校差。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职业化特征不明显。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无差异化决定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职业化特征不明显。第一,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没有体现出职业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现有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大多强调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缺乏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与实习环节,或是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流于形式,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方向性不明显而且实践性较差;第二,从教学内容上看,强调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传授的理论知识往往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相脱节,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缺乏实用性,无法实现职业化培养;第三,从教学安排情况来看,社会实践、学期实践和毕业见习等实践环节因资源缺少而流于形式,这导致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达不到预期目的。


(三)人才培养方法的运用单一。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专业教学中主要以课堂教学为重点部分,导致教学活动脱离社会实际。在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为主,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太少,课堂上照本宣科,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实践教学环节较弱。虽然学校提供专业实验室,但是实践教学活动仅为一些管理软件的模拟,与真实企业运作相差甚远。而且,地方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与其办学定位不切合,多为引用国外教材或是重点大学编写,教材的理论和案例与地方本科院校的社会经济环境存在一定差距。另外,由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职业化应用型定位的特点,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双师型素质,但地方本科院校大部分师资达不到这种要求。


二、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的“发展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地方本科院校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应强调其应用性,立足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各行各业的职业化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上强化实践能力,形成职业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并丰富和拓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确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办学定位应该是:应用性突出、特色鲜明、影响力稳步提升的区域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基地。根据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直接为教育、生产、建设、管理一线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课由公共基础课系统、专业基础课系统、专业主干课系统构成;选修课由多个与工商管理类系统知识相关的专业模块和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构成,共同构成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五个子系统。公共基础课系统设计目的为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专业基础课系统设计目的使学生掌握某一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专业主干课系统设计目的是为从事某一专业的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选修课 “专业模块”是根据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特点而设置,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理论素养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


在建立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应加大各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时数要求;在专业主干课系统中增设一定学时的专业方向实验实训课程。加大专业选修课中职业技能模块的教学时数和学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意淘汰旧知识,补充新知识。注意专业相关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和配合,注意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精化课程门数,精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


(三)建设课程实践、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对于职业化与应用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职业化培养为导向,建立起课程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三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实践设计中,应统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构架,保证本科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在总课程中所占比例不低于20%,在大多数课程中都进行课程实践的硬性要求。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要精心设计实践性教学内容,可以采取模拟实验、实地考察、调研分析等多种形式。校内实训的设计应结合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运用实验室相关设施,组织学生参加模拟仿真的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训练,建立以综合性、职业性的实验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实验教学体系。校外实习通过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参加各种创业活动。


(四)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首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积极状态,同时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组织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上,加强对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应大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幻灯、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些直观的、动态的和大量的信息,使教学内容实现对时空的超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以职业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考核方式可采用闭卷、开卷、口试、小论文、课程设计、文献综述等多种方式进行。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可以丰富对学生能力检查的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构建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地方本科院校在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可以从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四个方面入手。学校从整体上把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教师要明确所授课程在该专业中的地位和教学要求,根据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学生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学生评教一直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重要监控手段;通过用人单位和指导教师的观察,可对应届毕业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后的情况进行监控,可以深入了解工商管理类职业化人才培养的效果。


作者:张有绪 孟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