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浅谈香港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2016-10-18 10: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本文根据个人亲身体会,简述了香港高等教育的办学优势与发展经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制享有“东方之珠”的美誉。香港陆地总面积仅有1104.32平方公里,不及衡南县(衡阳市下辖)面积的一半,然而如此“弹丸之地”却拥有相对发达的高等教育。目前香港有17所高等院校可颁发学士或学士以上学位,其中不乏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201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三所高校跻身前50强。此外,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等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国际知名度也与日俱增。香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优势与潜力在哪?有哪些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

 

  一、国际化程度高

 

  香港高等教育受历史背景和国际商贸中心的影响,国际化程度非常高。香港高校以培养“立足香港、中国,面向亚太、世界”的国际通用型人才为教育理念,树立“国际大学”形象,推行自由开放的政策措施,促进香港高校与世界各国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以弥补香港地域狭小、生源不足、高等教育规模受限等不足[1]。为增强师资力量,香港各高校以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广揽世界各国优秀人才。当前,香港各高校的外籍教师已占30% 以上。学生来源方面,香港各大高校面向世界各国招收海外留学生,并通过各项计划进一步扩展境外留学生的招收。采用全英文教学促进中西文化交融,扫除了学术交流障碍。此外,香港高校在教材选用、课程设置、信息化管理等方面都在不断与世界接轨。

 

  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使我国教育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国际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发展新动向,通过借鉴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培养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的人才。我国高等教育要想创办世界一流高校,就必须“敞开胸怀,走向世界”。内地高校不具备香港高校的国际化优势,更应当尽可能采取有力措施弥补不足。内地高校可通过引进海外名师、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举措,提高国际化教育水平。

 

  二、经费来源多元化

 

  充足的经费来源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香港回归祖国的近二十年时间里,香港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香港模式”。这些成就的取得与香港特区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特区政府、社会团体及个人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密不可分的。香港各高校采取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以加大香港特区政府、慈善团体、工商界团体、校友团体、海外团体以及个人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2]。基于拨款、投资、捐赠等多种形式的经费资助项目种类繁多,在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配备、科研项目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内地高校也可以尝试除政府拨款外的多元化经费筹集形式,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

 

浅谈香港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三、培养模式灵活多样

 

  香港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具有选拔机制宽松灵活、培养方式多样且务实、学术管理严格等鲜明特点[3]。香港研究生的招生制度体现“宽进严出”。香港高校并不组织研究生入学考试,导师可根据申请者的英语成绩证明、大学成绩单等书面材料,或通过面试方式自主选择招录对象,并且入学时间也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入学后,学校即在学术管理方面加以严格控制,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另外,香港高校培养方式多样,学制较为灵活,学位教育中全日制与兼读制并重,学科体系设置上并不注重完整性,而是完全根据市场需求和生源情况来制定[4]。这种灵活的招生制度、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务实的学位教育等方面的特点,对内地高校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独立自由与自信

 

  在香港的高校中,校长是大学的最高行政人员,校长向校董会负责一切有关管理、纪律及行政工作。常务及学务副校长和副校长协助校长,分别管理大学的学术及非学术层面的策划、发展及营运。香港高校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均完全去行政化,高校并不属于特区政府的下属单位,学校每个职员也均无任何行政级别和行政职务。相比而言,内地高校的发展方向则完全由政府相关部门把控,这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此外,香港高校在学术上与内地高校相比,具有更高的学术自由度,允许学生在课堂或学术交流时自由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允许学生向教师或学术权威质疑。这些发展经验标志着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很多值得内地高校思考与学习的地方。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或多或少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学习、尝试并推行更为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与体制,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各类优秀人才。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李水红 段元润 来源:教育界·下旬 2016年7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