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浅谈借鉴国外经验 发展我国高职教育

2015-07-09 09: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存在问题;借鉴与建议
  论文摘要:分析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应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职教理念,办出自己的特色,推进我国高职教育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一、国外院校高职教育办学特点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技术及能力的主要特点:
  (一)办学形式灵活多样
  1.入学资格获取灵活
  各院校普遍规定学生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即具备了入学资格,不进行统一招生考试选拔录取。
  2.学制灵活
  美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分两个层次:两年学制可得副学士学位;四年学制可得学士学位。前者由社区教育学院承担,目标是培养学生懂得并运用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以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当技术员或从事职业性工作。后者由工业大学中的技术学院承担,前两年完成副学士学位课程,此时也可参加工作;如再续读两年深造,获学士学位。
  3.学习内容灵活
  日本有只培养学生具有某一职业技能的单科职业学校,如电子计算机运用、文字处理机运用、音乐、体育、英语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为了培养企业适用的职业技术人才,普遍实行了“工读交替制课程”,这便是人们常说的“三明治”(或“夹心饼干”式)教学计划。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分几个阶段: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定时间,接着在校学完一定课程,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即所谓的“工读交替”。Www.133229.coM
  4.学习方式灵活
  日本有全日制职业学校、定时制职业学校和通信制职业学校。定时制职业学校吸收已参加工作的人员学习,大部分晚上上课;通信制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家里学习,学校采取报告的形式在规定时间内进行面授指导,或利用广播电视指导,在4年内经过考试合格者即可得到相应的资格证书。
  (二)政府高度重视
  各发达国家政府高度重视高等职业和技术教育的发展,把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构建了职业与技术教育发展体系。如德国“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tafe学院模式。同时,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保障职业与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发达国家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前后,高职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出现了明显的快速增长。
  (三)专业建设特色明显
  1.“以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没有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国外的高等职业教育十分突出能力培养的特色。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百年理工学院,正是具有这种特色的一所社区学院,覆盖了本专业理论与技术所有方面的模块化课程设置十分明显地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特别强调学术和职业专业能力两方面的平衡发展,强调一定知识的拥有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及其相互的均衡。挖掘学生个人潜能,突出多种通用能力的培养,包括: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与人共事相处的能力、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运用设备和软件的能力、创新与开发和设计的能力。多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
  2.预测未来,超前建立新的专业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设置的新专业,不是消极地等待国民经济发展的召唤,而是针对未来的技术发展,尽可能地组织超前的专业培训,以储备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口号是“以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职业教育的领导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发展趋势必须具备足够深刻的洞察力。欧盟大多数国家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上,制定了预测未来的技术要求方案并正在加以实施,一些国家企业主、社会合作者、行会及专业团体直接提供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意见。
  3.结合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设置急需的专业
  “高新技术下移到职业技术教育层次,才是现代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新特点”,德国职业教育定位于发展现代技术上,即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发展新技术,体现技术的先进性。如数控加工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可控硅集成、网络与商业在internet上的应用等项技术,在今天的职业教育中已广泛接触。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也十分重视在高新技术领域发展和建立新的专业。这些国家充分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速度的加快,使得社会经济总体结构发生变动,产生了许多与高新技术直接有关的职业岗位,急需设置新的专业。

  (四)重视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各国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中都十分重视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工作,在探索、改革和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特色。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发展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澳大利亚的tafe等,都直接指向市场实际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需要。他们强调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应用性等要求,重视专业设置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强调未来的劳动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
  (五)强调工学结合、校企联手的办学方式
  德国的高等职业学院十分重视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精心设计实验和实训内容。这些实验和实训项目不仅满足教学需要,而且还与教授的研究课题密切相关,突出了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既适应了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要求,又保证了培养学生各项技能目标的实现。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必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如日本高校与产业界的合作非常广泛,据日本科学技术协会的调查表明,2/3的企业同大学合作进行研究开发;资金在l0亿日元以上的企业中,有90%与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资金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中,有50%与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二、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
  1.部分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偏小
  虽然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总体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招生规模小、办学效益低、发展缓慢等问题,现有的办学规模与办学能力存在着较大差距。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的影响,社会、家长、学生误认为高职院校是差的学校、差的老师、招差的学生、办低水平的高等教育。人们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所带来招生难的问题已成为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
  2.管理体制不健全
  国家规定高职院校应实行行政上归市政府、行业集团领导,业务上归省教育厅指导的管理模式。但在实际运作中高职院校特别是市属院校行政归属不明确,有的由市政府直接领导,有的归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领导,还有的由企业集团代管,甚至少数院校上级政府已发文批准成立却仍然是学校筹建领导小组管理等等。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不规范,导致主管部门的职责、权限与办学机构的职责、权限不清晰。加之有些学院是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成,有些是成人高校改制而来,现在作为高等学校具有的办学层次、特点、性质与原先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因设置机构、人员编制得不到批准,学院成为“黑头户”,只能沿用原有的建制,内设机构不能按高校标准建立,严重影响学院的人才引进和正常管理、建设与发展。
  3.教学内容不适宜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学科研究型人才,其培养过程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而高等职业教育,则需建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要在分析各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具体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l生地确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方向,不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职业的综台性、应用性。
  4.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近几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同整个高职教育发展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1)教师人数明显不足、观念落后、知识老化、教育方法与手段陈旧;(2)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教师队伍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很难适应高职发展需要;(3)结构不合理,基础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不足,一专多能教师奇缺,实践能力不强,“双师型”教师匮乏;(4)师资补充渠道不畅,现高职院校师资补充主要来源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他们实践经验不足,成长起来需要时间,企业优秀人才进事业单位严格受控,“双师型”人才很难补充;(5)高职教师职务评聘不规范,没有自己的系列,其标准参照普通高校教师系列,由于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质量和数量,迫使高职教师把大量的精力用于撰写论文或理论研究,失去了自身应有的实践能力强的特色。

  5.高职教育特色不鲜明

  一是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对人才的社会需求缺乏定量分析;二是人才培养方案或多或少带有学科式痕迹,没有真正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三大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三是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大多是在解决实验、实训等浅层次的结合上,而校企互惠互利、双赢共生的深层次机制上的结合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
  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高职教育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存与发展,职业资格、技术标准及质量管理的国际化使现行的办学模式、办学理念必须尽快与国际接轨,目前培养的人才规格、专业技能应尽快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高职教育必须强化和突出职业与技术的办学特色,成为高等教育的“独立生命体”。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处在从初级发展阶段逐步走向成熟和全面发展的转折关头,而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教育形式、专业体系、教学方法、培养规格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研究国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成果,吸取他们的办学经验,对于推进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凡是成功的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与本国实际紧密结合,我们必须在实践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路。
  三、借鉴与建议
  1.树立“大职教”观念,提供更多职教机会
职业教育贯穿个人一生的职业发展,成为各层次、各类型教育的连接点,应该发挥多种办学形式的优势,为劳动者提供多种、多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会。从国外高职教育的招生对象来看,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教毕业生,还可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五年。我们可借鉴国外做法,在高职教育人学资格上实施免试注册入学制度,取消考试录取制度,以满足不同学员的求学愿望。还可借鉴法国短期技术学院招收技术高中毕业生的做法,实行招收“三校生”制度,可以在现有学制或缩短学制的基础上完成高职教育,有利于高职教育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2.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政府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和投入,以创建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招生规模等方面,高职院校应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学科设置和招生规模,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所设专业滞后现象。同时通过政府的行政机制配置资源,比如加大财政资助、实行奖学金制度或贷款等方式扶持那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高职教育发展。
  3.以就业为导向,紧贴市场办学
  在学生培养目标上,以就业为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使高职办学方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与企业的实际技术水平以及生产状况紧密联系,培养学生成为从事应用和操作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实践教学应在高职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程设置要针对职业岗位群,着眼于不同行业发展的高新技能要求以及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4.拓宽专业设置,培养应用型人才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但随着服务业、信息业的发展及对就业要求的提高,使得高等职业教育迅速拓展到第三产业领域,许多院校开设了旅游专业、娱乐服务专业、冷藏服务专业、招待管理专业,甚至开设了照看小孩的家务专业,很多第三产业行业已经在呼唤高级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拓宽思路,放开跟界,把握住培养“第一线”应用型高级技术管理人才的本质,通过对社会需求的认真分析规划好专业结构,适时开办相应的新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
  5.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师资结构
  (1)邀请外国专家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资格证书制度、教学方法、评估制度,以深化我国高职教育改革。
  (2)选派高职教师赴国外有关院校实地考察职业教育,吸取借鉴先进经验。
  (3)组织教师培训和研讨,开展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整合教学资源、组织合作学习等活动,帮助教师解决当前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4)尝试采用“教学文件选辑”,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利于教师本身教育生涯的进步和发展。
  6.注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办出特色高职教育的重要条件。根据各专业的教学需要,购置先进的教学仪器和实验、实训设备,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英国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其技能训练主要是在校内设备先进齐全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场完成的;同时,学校充分利用合作单位的资源优势,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教学任务,因为仅依靠学校的条件很难实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使企事业单位参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兼职专业教师。产学结合是办好高职教育的重要保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