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探讨

2016-08-09 16: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的根本途径。对一个国家来说,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应继承优秀教育传统,创新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德育;崇尚学术,追求创新;服务经济,引领社会的办学理念。创办体现中国特色和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同步呈现新常态的特征。首先,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高等教育的增长规模和发展速度有所变缓,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势在必行。其次,随着慕课”(MOOCs)[1]浪潮席卷全球,大学的课程、课堂教学、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和效果,以及师生互动过程等均可完整地在线实现[2]。如何应对慕课所带来的对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造成的巨大冲击,如何面对新形势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转变,是所有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以人为本,重视德育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因此,高等院校的教育应更加注重人的培养,一切教育必须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这包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求知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课堂也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说教,而应增加互动、反馈环节,使课堂更加生动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总之,育人是教育的根本。教育应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的过程。

 

  《礼记》有云:所谓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育更重要的使命在于启发学生,让他们真心实意地追求真、善、美,充满正能量,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树人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将其明确为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应再次回到课堂,高校应重视学生良好道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否则,未来中国经济强盛的背后是民族道德的沦陷和人民信仰的堕落。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我道德修养的提高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德,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道德情操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探讨


  二、崇尚学术,追求创新

 

  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至诸用者也。该论述阐明了之间的关系。学术是高等院校安身立命的根本。所谓一流大学的主要标志是具有世界一流的学术水平。高等院校作为学术机构,更应重视学术环境的培养,重视教师和科研人员科研学术水平的提高;应营造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建立百花齐开、百家争鸣的科研盛世。高校教师应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观念,开拓自己的学术视野,注重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形成终生学习的理念;应坚定信念,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创新,孜孜不倦,才能做到格物致知、参天化育。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所谓教育的创新,包括教学方法的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及科研工作思路的创新、教学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创新等。在这一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必须先有创新精神,一味照本宣科、固步自封的教师,很难培养出敢于突破、富有创造力的学生

 

  三、服务经济,引领社会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型学术型消费型大众型经济型生产型转化。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等院校应调整自身的培养教学计划,使教育的目标符合社会各类产业的需求。高等院校应鼓励大学生创业,注重其创业精神的培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条件和相关指导。积极创建实验区和教学示范中心,适当开办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等,积极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很多高校具有自身的发展特色,为了促进学校建设、高等教育发展,应该积极鼓励高校扩大办学特色的影响力[3];并与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相融合,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此外,应加强高校与地方的高层次人才交流。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到地方挂职锻炼,从理论研究角度进行调研、指导;另一方面,企业家等具有实践经验者也可走进校园,在丰富所需理论知识的同时,作为兼职教师教授实践课程,传授实务知识,更新优化高校教师结构。

 

  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将从大众型经济型生产型普及型社会型质量型转化。尽管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但并不意味着教育要一味迎合社会的需求和市场的品味。高等教育不应过分功利化,不应只成为人们谋求生活的一种手段。高等教育一定要把握好服务经济和引领社会的尺度;否则将与普通的专科教育、技工教育无异。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原则,发挥其引领人类文明、社会道德、科学技术的作用。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法制水平和劳动生产力,从而引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

 

  四、结束语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时至今日,我国高等学校数量、高校在校生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4]。高等教育完成了量的扩张,却没有实现质的飞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应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德育,崇尚学术、追求创新,服务经济、引领社会的办学理念。高等教育应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释放每个人的潜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有了这样的教育,我们的人才就会大量涌现,我们的国家就会拥有强大的综合竞争力。

 

  作者:樊文星 曹文婷 肖桦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6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