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治教育的实质就是大学生法治信仰教育,根本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法治信仰,大学生法治信仰表现为大学生对我国依法治国理念深刻认同,对民主法治社会建设的自觉参与、对良好法治人格的终身追求。现在,我国高校法治信仰教育面临着教育目标定位不明确、教育模式单一落后、教育环境复杂多变、师资队伍建设薄弱等多方面问题。增强高校法治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克服高校法治信仰教育的现实困难,需要高校从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优化教育环境、加强教师培训等几个方面着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紧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八大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强调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高校法治教育的实质就是大学生法治信仰教育,根本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法治信仰。当代大学生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参与者和积极践行者,他们对法治信仰的坚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法治中国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真正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成功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发展新航向,市场经济的不断调整和完善,科技教育的全面振兴,以民主和法治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健全和完善,为新时期高校法治信仰高等教育提供了良好发展契机。但是,我国高校法治信仰教育仍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需要高校全面克服各种困难,抓住机会迎接挑战。
一、新时期高校法治信仰教育面临的问题
法治信仰不可能自发地形成于大学生头脑之中,需要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法治信仰教育,使其提高法治认知、升华法治情感、增加法治价值认同并最终形成法治信仰自觉。大学生群体是中国法治社会的重要参与者和构建者,他们对法治信仰的坚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法治中国能否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真正实现。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错误的观点、淡薄的法制观念,而且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尤其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运用法律的能力十分有限。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因为当前高校法治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境。
(一) 教育目标定位不明确
高校是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的专门场所,对培养大学生法治信仰和塑造大学生法治人格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我国高校在法治信仰教育过程中一直存在定位不明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法治教育目标定位不够明确。法治信仰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由法治认知提升过程、法治情感升华过程、法治理性养成过程等环节构成。受传统知识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在法治信仰教育过程中,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认知能力而忽视对其法治情感和法治理性的培养,把法治信仰教育目标简单界定为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为主的法治认知目标。
不可否认,法治信仰是在法治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法治认知是法治信仰产生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没有对法治的了解和熟知,法治信仰便无从建立,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对法治情感和法治理性的培育,二者在大学生法治信仰形成过程中同样缺一不可。“法治情感表现为法治主体对法治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治理模式充满热情,对法律忠诚、信任、崇尚、以至依赖,对法治社会具有强烈的期盼之情,并以巨大的热情推动法治社会建设。没有对法治的信任与热爱,法治信仰便无从建立。法治理性是人们根据内化于意识中的法治原则、法律规则要求,来调控自我行为,控制非理智行为、冲动行为的能力。相比于认知和情感,理性精神是法治信仰中最高层次的组成部分和最根本的标志,因为法治信仰的归宿和最高表现是法治行为。只有具备了足够的法治理性精神,法治信仰才能外化为法治行为。”因此,高校在制定法治信仰教育目标时,必须综合考虑法治认知目标、法治情感目标和法治理性目标的培育。
(二) 教育模式单一落后
目前,我国现实的高校法治信仰教育仍没有摆脱传统单一的知识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学生课堂模式。实际上,这种教育模式很容易把法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以至于很难区分二者之间的教育边界。
事实上,传统的法治教育一直依附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延伸。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师资上看,高校法治教育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共用教师,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常法治教育被归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部分,这些老师一般共处一个教研室。另一方面,从教材的使用和课程设置方面来看,现今全国各大高校尚没有开发专门针对所有在校学生的法治教育课的教材和法治教育课程。通常是把大学生所选的公共基础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代替专门的法治教育课。
这种教育模式直接抹杀了高校法治教育的本真特色,是对法治教育的一种漠视,难于实现法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同时,现有的教学模式仍沿袭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占有绝对课堂话语权为前提,因而容易牺牲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之下,不但未能使高校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实现有机融合,反而大大削弱了法治教育的实际功效。
(三) 教育环境复杂多变
任何教育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时空环境中进行,任何教育实践效果都是在一定教育环境中得到验证。高校法治信仰教育是专门培育大学生健全法治人格和坚定法治信仰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同样也需要在一定教育环境中开展,其效果也会同样受到一定教育环境的影响。实践证明,影响高校法治信仰教育的环境,既有来自校内的校园法治文化环境,也有来自校外的社会法治环境,还有来自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法治环境等。通常而言,法治教育环境越复杂多变,法治信仰教育开展的难度就会越大。
一般而言,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塑造程度是多个教育环境因素交叉或综合影响的结果。通常情况下,当社会法治环境与校园法治文化环境共同作用于大学生法治信仰塑造过程时,大学生容易产生理想的法治状态与现实的法治状况相矛盾的心理落差,从而容易倾向于放弃对理想法治信仰的坚守。校园法治文化一般以正面的法治文化宣传形式呈现出来(偶尔以社会犯罪事例做反面教材),很少涉及社会负面的法治教育信息,大学生很容易建立对理想法治社会的憧憬。
尽管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法治建设成绩斐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法律权威初步确立,法治观念渐入民心。但毋庸讳言,当前的法治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利益多元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与经济利益交织在一起的各种社会犯罪活动在一定时段内可能会表现的异常活跃,例如,食品安全犯罪、贪污受贿罪、贩卖儿童罪、倒卖文物罪……随着网络环境的开放,现实的社会法治状况很容易借助互联网传播到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去,使大学生产生理想的法治状态与现实的法治状况相矛盾心理落差,从而加大其法治信仰形成的心理障碍。
(四)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在高校法治信仰教育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性作用。教师对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效果的评估与反馈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法治信仰教育的实施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状况好坏。理想的高校法治信仰教育应该由一批既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又有过硬扎实的专业法律教育背景的专业教师领军。因为“法治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须有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律教师队伍”。唯有此,高校才能真正培养出政治信念和法治信仰都很坚定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然而,现实的高校法治教育师资队伍整体上缺乏专业的法律方面知识素养。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可能只精通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或只擅长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很少有受过正规培训、学生工作经验丰富且精通法律专业知识的教师,而法治信仰教育离不开对学生进行法治认知教育,其中必定会涉及到对一些比较专业法律知识的讲解,现今由于高校法治教育课老师整体上缺乏专业法律方面的教育背景,所以当他们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一旦遇到专业法律方面的问题,往往会“避而不谈”或者“浅浅一谈”甚至是“胡乱一谈”的尴尬场景,这势必会影响到法治信仰教育的目标实现。
二、加强高校法治信仰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法治信仰不是以生俱来的,也不是在大学生头脑中自发形成的,而是后天学习和实践培养出来的结果。高校法治信仰教育培养是大学生法治信仰的专门渠道,需要从我国高校法治信仰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入手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转变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目标
“要完善大学生法治教育,首先要改变教育理念,抛开法治教育就是守法教育这样的功利主义观念,突出法治的精神和价值,发挥法治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高校法治信仰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应该把培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法治信仰作为其目标的理念。这就要求相关教育机构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法治教育目标,果断摒弃“重理论研究,轻实践锻炼”的教学理念。懂得培养大学生法治认知能力固然重要,但法治信仰最终要落实到日常行为中来的道理,善于结合法治信仰教育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法治信仰教育实践活动。
其次,系统地整合规则导向和价值导向。在本质上,法治与法律之间具有根本的区别,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用于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套社会规则体系,而法治则是将这套规则体系用于社会治理的运作模式。然而,法治信仰社会是一个包含价值的社会,人思想中的法治世界也是一个价值世界。因此,如果法治教育仅仅停留在宣扬规则的层面显然是不足的,还应当帮助人们建构起法治价值世界。这就要求高校及时系统地整合规则导向和价值导向。
最后,坚持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的辩证统一。高校法治信仰教育既要以发展大学生个人法治能力为目标,又要以培养社会需要的法治公民为目标。前者是高校法治信仰教育的个人取向,后者则是高校法治信仰教育的社会取向。因此,法治教育既要适应个体发展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人的社会化。
(二)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模式
法治教育课程是法治教育广泛开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尚没有独立的法治教育课程,法治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只能依托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共享教师,共用教材”的局面,这不便于区分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教育边界,不利于凸显法治教育的原有特色,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因此,重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显得尤为紧迫。
重构课程体系,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新设置的法治教育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必须有别于原来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能是对原有课程内容的简单复制,必须重点突出法律教育部分的内容。第二,新设置的法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必须敢于创新,突破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案例教学法、实践参观法等教学模式。例如,学校可以与当地法院建立教学合作关系,让学生有机会参加法院庭审活动,也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审判”活动。第三,新设置的法治教育课的课程目标应以培养大学生法治信仰为根本目标。法治教育课程的设置不仅是为了更好的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更应该把培养大学生法治信仰作为长远目标。
重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还必须正确认识两个问题:一是正确对待法治教育课与传统德育课之间的联系。法治教育课脱胎于传统德育课,二者具有天然的联系,不能因为新设置了法治教育课就可以彻底抛弃传统德育课的所有教学内容,必须继承和发展好传统德育课的优良传统。二是科学辨别法律教育与法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法治教育课程的设置不等于是另开了一门法学课,法治教育指向社会价值,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法律教育指向个人价值,以促进个人的社会化为导向。
(三)优化教育环境,减少教育阻力
法治信仰教育属于一种特殊的思想性教育活动,通过对学生进行法治理念、法治价值、法治理想等方面的教育使之自觉产生对法治观念的信仰,从而达到对我国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切认同,对民主法治社会的自觉参与,对良好法治人格的自觉追求。马克思曾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的思想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无时无刻不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高校法治信仰教育更不可能是在真空中进行,同样受到来自学校内部、社会和网络等方面环境的影响,其中社会法治环境影响最广泛,学校法治教育环境影响最深刻,网络法治环境影响最直接。因此,为了减少不利环境对法治信仰教育的干扰,必须对影响法治教育效果的一切环境因素进行优化。
首先,应积极优化社会法治环境。社会法治环境是一个包含着多个社会环境要素在内的综合环境体,其中包括法治环境、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优化社会法治环境首先要优化法治环境,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从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方面给我国社会法治环境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同时,也需要我们每一个社会公民积极参与、配合国家法治社会建设,自觉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现代法治公民。另一方面,国家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有关部门应时刻注意防范境内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舆论阵地进行散谣、传谣活动,一经发现类似事件相关部门应及时给以有力回击。
其次,应积极优化校园法治文化环境。大学法治文化环境属于大学校园文化环境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法治人格产生一定影响。大学法治文化环境,包括一般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制度环境、学校物质环境。其中一般的校园文化环境里面也含有一些学校法治教育精神层面的内容。很多大学的校训文化就非常关注学生民主法治人格的培养,如:北京大学的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北京林业大学的校训“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这就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善于提炼校园法治文化的精髓,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环境,营造民主合理的制度环境和物质环境,共同推动学校法治信仰教育。
(四)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专业能力
高校法治信仰教育能否有效开展,能否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法治教育课老师的专业素养高低,因为他们在对学生的整个法治信仰教育过程中,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打造一支政治理论水平高、专业法律背景硬、奉献意识强的高校法治信仰教育师资队伍,是今天高校法治教育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
优化和拓展教师队伍结构是前提。“任何认为法治建设只是法律界的事的观点,都是根本错误的,同样,任何认为法治教育只是教育界的事,认为大学生法治教育只是数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事的观点也是根本错误的。”我国高校法治信仰教育的教师队伍应该是一个既分工明确又协作有序的团队。这个团队既要有一线授课的专业课老师,又要有积极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还要有一大批行政和后勤人员做大学生潜在的或隐性的法治信仰教育。因此,必须优化这个团队结构,使之发挥最大功能。
加强教师培训是关键,其中针对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最为关键。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因此,教育者须先自教。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自身建设十分重要。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提高学校管理部门的依法治校意识,严格按照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来民主管理学校、治理学校。另一方面,加强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法治教育专业技能培训。尤其是要给专业课老师创设外出进修专业法律基础知识学习的机会。
总之,新时期随着我国法治工程建设的推进,高校在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法治公民和法治专门人才方面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凸显出来,因此,高校法治信仰教育只能被不断加强,不能有任何弱化。
作者:江亲祥 来源: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