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高等学校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2016-06-17 11: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和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学生从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出高素质家政服务经营管理人才和中高级专业人才。结合家政服务行业发展需求以及家政学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现状,应立足市场需求、精准定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向,优化课程体系、不断夯实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质量,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拓展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途径等方面实现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随着我国家庭从传统家庭向现代家庭过渡,家政服务业正处于黄金期,极具发展潜力。家政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迅猛发展的态势迫切需要专业化和职业化人才。高等教育学校家政学专业应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不断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注重其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家政服务经营管理人才和中高级专业人才,为家政服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生命力。

 

  一、家政服务行业发展需求分析

 

  ()家政服务的支付能力增强

 

  当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人均消费支出呈明显上升趋势,2014,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同比增长9.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6864元,同比增长7.8%。对家政服务的购买需求显著增强,特别是中等收入家庭的家政服务意愿在不断加大,家政服务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调研表明,饮食方面的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小,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越来越大,说明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要求。

 

  ()家政服务的市场需求多元

 

  我国已经进入了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生活现代化、服务社会化阶段,“421”家庭模式将成为社会主流,为家政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家庭结构规模逐渐缩小,丁克家庭、空巢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的比例不断增多,特殊年龄人口基数日益扩大。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85亿,占总人口的13.26%,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3.1%养老”“护老陪老的现实需求成为必然趋势;1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25%,少年儿童抚养比为22.2%,儿童陪护和家庭教育的需求得到高度认可。全国家政服务业协会办公室研究预测,到2030年,对居家养老、婴幼儿养育服务需求劳动力将分别达2300万人和1675万人,这些都隐含着对家政服务的巨大需求,使家政服务的内涵深化、外延扩大,花钱买服务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目前,家政服务业最急需的人才是从事家政专业研究、教育和培训的人才,从事家政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才,从事家庭服务工作的中高端专业技能人才[1]

 

  ()家政服务的水平层次提升

 

  经过多年发展,家政服务业初具规模,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家政服务业在企业数量、经营收入、从业人数都有了大幅度增加,层次水平已不止是简单的操持家务、看护孩子、照料老人、搬家、家教等基础阶段,生活指导、衣食住行服务、投资理财、教育顾问等高层次的家政服务正逐步发展起来。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家庭服务企业和网点50多万家,家政服务实体2100多个,家政培训基地1600多个,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万个,吸纳就业人数1500多万人,年营业额近1600亿元。家政服务人员专业性越来越强,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业务技能,良好的服务心态、精湛的服务技艺和专业的服务质量,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家庭多元化需求,提升了家庭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家政服务人才需求与专业培养的不匹配

 

  尽管家政学专业学生人才培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但与家政服务人才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客观分析和掌握家政服务人才需求与学生培养之间的差异,对于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家政服务人才需求与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对等

 高等学校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以全国第一个开设家政学本科专业的吉林农业大学为例,每年招生计划基本在60人左右,相比该校的其他专业,家政学专业还是冷门专业。该校人文学院针对家政学专业新入学的学生做过一个调研,发现30.7%学生希望转专业,43.1%的学生对专业不太了解,38.3%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期望值不高。然而,随着社会需求度的上升,家政学专业学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就业局面。自2006年以来,吉林农业大学毕业的家政学专业人才不过600多人,就全国而言,培养的本科层次家政服务人才总量也仅仅为4000人左右。目前,吉林省长春市有30%的家庭需要家政服务,对家政服务人员的需求量为8.3万人,还有3万多个缺口,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相对于需求明显不足。

 

  ()家政服务人才需求与家政学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结构不平衡

 

  根据市场调查,家政服务业急需家务劳动、家庭护理、维修服务、物业管理、养老服务等20多个门类200多项服务项目,特别是能够熟练掌握家政行业的市场策划、运作和预测,具备科学指导和传授家庭生活知识的高端人才更是奇缺。但我国仅有30余所高校开设了家政专业,进行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高校只有吉林农业大学、湖南女子学院等5所,其中仅有吉林农业大学培养家政学方向的研究生,家政学教育结构总体上与家政服务业人才需求不够匹配。家政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专业课程基本涵盖了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建筑学、美学等学科领域,但就家政学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而言,还存在着大杂烩现象,缺乏统一标准和相应教材,导致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结构不够合理,教育层次、分类不够科学,不能满足家政服务产业结构细分的需要。

 

  ()家政服务人才需求与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匹配

 

  以吉林省为例,在30多万家政服务人员中,上岗前接受过正规家政服务业务培训的不足30%,取得岗位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的不到2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10%,受过家政高等教育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中高端专业人才还不到5%。从高校家政学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过程来看,课程体系设置与社会实际契合度、吻合度不高,家政学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缺少实操实训的机会与平台,教用、学用与家政服务业的实际需求脱节,呈现出学历高、综合素质高、实践动手能力差,甚至出现了有文凭没水平的专业教育怪圈,市场认可度不尽如人意,家政服务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三、家政学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的对策

 

  ()把脉市场需求,适度调控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

 

  高等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家政学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监测预警系统,定期发布家政服务业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大力支持家政学专业特色高校统筹招生计划增量与存量,适度扩大家政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通过国家奖助学金、社会捐助等资金支持,吸引更多学生攻读家政学专业。要对家政服务人才需求和高校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进行科学预测,将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定向性与目标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借助错位发展、特色培养、差异化竞争占领家政服务市场,保障高校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家政服务产业人才需求相平衡。

 

  ()合理发展定位,积极改善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结构

 

  高校要紧密围绕家政服务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遵循家政学专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研究型与教学型、管理型与服务型、实用型与技能型等人才培养标准和结构上做出理性选择,如高职高专院校家政学专业可定位于培养家庭服务技能型人才,本科高校定位于培养家政管理与家政师资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研究生以上教育定位为培养家政理论研究型人才[2],不断丰富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结构。要树立大家政观念,构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实训课和专题专修课的四板块、一专题教学体系和多证书的人才培养结构,坚持家政服务人才需求与家政人才培养的无缝链接,形成大家政、多证书的就业优势,实现家政服务人才需求与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全方位、全过程、零距离的对接[3]

 

  ()创新教育模式,不断提升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要以厚基础、宽领域、强能力、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科学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注重把理论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结合起来,加大实操实训教学比重,指导学生搭建适合自身职业发展的知识结构,加强学生必备基本知识、职业素养、工作技能培养,通过整合、交叉、渗透等方式,使课程建设成果迅速转化为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果实。要广泛联络上下游产业资源,建立完善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家政服务行业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制定对家政服务企业优先、优惠政策,找准选好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坚持引企入校”“办校进企”“产教一体模式,把高校家政学实验室搬进家政公司服务第一线,把公司培训基地搬到学校,使校企合作的技术链、资金链、服务链环环相扣,促进家政学专业产学研资源融合,为学生职业技能提升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空间,全面提高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周亚峰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2016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