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应对社会发展形势,确保校园和谐乃至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高校进一步加强管理,降低安全管理成本的需要。本文在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和必要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六个方面提出以学生为本,有效推进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安全教育;创新研究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学校全员的一致努力,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的配合支持。笔者在民族地区高校三十多年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中,感触颇深。在深刻认识到育人重担的同时,倍感安全教育的责任深重。
近年来,全国高校中相继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意外事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和大学生安全问题。《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管理若干规定》(1996年)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动准则(试行)》、《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普通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中也相继明确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这从法律层面规定了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的法定义务,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依法治校的法律基础。
一、大学生安全状况分析
安全教育是指教育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在突发状态下,具备应急、应变能力、安全防范、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应对社会发展形势,确保校园乃至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高校进一步加强管理,降低安全管理成本的需要。现阶段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教育、日常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求职安全教育等。
二、民族地区高校加强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一)人类自身的需要和发展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所表述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马斯洛认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所组成的,而各种需求间有高低层次与顺序之分,每个层次的需求与满足的程度,将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并分别提出激励措施。安全需要位居“缺乏型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之一,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要后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适。因此,安全教育是顺应大学生安全需要和发展的科学之举。
图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大学生成长中家庭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的缺失?:在校大学生成长经历中缺少系统的安全知识教育。从知识结构看,一部分大学生缺乏法律、安全知识;从能力结构看,缺乏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正确开展社会交往、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适应形势和环境、生存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他们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但社会阅历浅、承受能力差;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严重不符,自控能力和自理能力堪忧。目前高校对入学新生进行的诚信教育和安全教育,折射出了大学新生在成长时期基本素质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三)高校校园的开放式管理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等客观原因,造成校外人员进出校园流量猛增、校内临时用工增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校园周边经商人员增多。
(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娱乐和消遣方式呈多样化,高校校园周边的娱乐场所迅速增多,但相应的规范管理尚未到位,各类娱乐场所成为治安事件和事故的多发地;面对来自社会和网络的不良诱惑,社会上不断出现的腐朽思想文化和“灯红酒绿”现象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加大,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利益动因突出,人际关系的功利性增强,集体意识、纪律意识淡化……这些都要求高校的安全教育要提前出手、及时防范。
(五)民族地区高校多民族的大学生相聚校园,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在大学的集体生活中要逐渐磨合、相融和理解;高校校园大学生饮酒后打架现象偶有发生,并易发生伤害和意外:2009年上海高校出现两起大学生因饮酒过量在校外意外死亡事件, 2007年-2010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学生发生打架(含酒后争斗和意外)造成死亡的事件5起。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三、以学生为本,有效推进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方法创新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既是新形势下的任务,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族地区高校必须以大学生为本,关注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输送骨干力量。
(一)切实提高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目前,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尚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化教育的层次。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仅是学生个体受到伤害的问题,还会牵动学生家长,波及其他学生的情绪,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会影响到民族团结。因此,我们要把做好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到能否营造优良育人环境,能否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能否实现高校的教育培养目标这一高度来认识,时刻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二)要突出重点、结合实际搞好安全教育。加强学生安全教育。
1.抓重点人群的安全教育。对新生这一群体(新生既是重点人群,新生报到又是重点时期),安全教育要作为入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要进行侧重教育,既要防止因严重违反校纪校规造成安全事故,更要注重对违纪事件处理的后续教育工作;对心理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要进行重点关注、及时疏导;对学习、生活等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要采取措施积极帮助。
2.抓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如对防火、防爆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对学生公寓,要注重用电安全;在人群集中的活动场所,应教育学生服从指挥,并注重观察场所周围环境和安全通道,有能力及时脱险等;对跨校区上课的学生,要做好交通安全教育等。
3.抓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重点时期是指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特殊时期,在高校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时期的安全教育:一要加强新生入学时的安全教育。
新生刚跨入大学校门时,由于对校园及周边环境情况不熟悉,缺乏安全防范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容易发生各类安全事故。因此,切实加强新生入学安全教育,增强新生的自我防范意识,这对于他们的大学生活,乃至今后人生都会有积极的帮助。二要加强节假日期间安全教育。节假日期间学生思想容易放松,易发生财物被盗、火灾、食物中毒、溺水、车祸等事故,因而特别要强调安全问题,预防各类事故发生。三要加强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生择业期的安全教育。呼伦贝尔学院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依托法学院专业优势,由法律咨询中心常年坚持面向全校进行法律知识普及咨询的系列活动,收效明显。
(三)编写教材,开设课程;组织评比、落实学分。目前,全区高校还没有开设较完整的综合性的安全教育课程,也没有出版适合于安全教育的相应教材。首先,要尽快组织编写以思想教育为基础,法制教育为依据,典型案例为衬托,防火、防盗、防事故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教材,以提高安全教育的系统性、条理性和逻辑性。其次,学校应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管理中,列入教学计划,保证授课时间。大学生安全教育授课时间不可局限于新生进校时间,要逐步把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列入基础必修课,并落实相应学分,使安全教育始终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再次,要组织评选和推广安全教育课程优秀教案和多媒体课件,促动安全教育课程快速发展。在规范和推广中提高安全教育的整体层次。
(四)民族地区高校安全教育队伍建设。要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并配备一定数量精通民族语言的安全教育教师,保证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质量。民族地区高校保卫干部和辅导员是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主体。要加强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持续性培训,加强实践锻炼和案例分析培训,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安全教育的水平。
充分发挥辅导员的辅导和帮助作用: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结合个人发展轨迹,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制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发展预案,在大学生遇到困惑时,能够有求助和倾诉的对象,使大学生能够在科学建议下安全成长。
充分发挥各级学生干部的作用,通过齐抓共管、共同努力、积极预防,将恶性事件扼杀在摇篮中。
(五)重视做好大学生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重要性;要坚持抓好心理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要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要进一步完善心理教育、疏导和服务工作机制。这是与民族地区高校安全教育紧密连接的重要工作。
按照教育部和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一系列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指导,内蒙古自治区各高校相继建立了“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院系(心理辅导站)—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学生干部、心理委员)—宿舍(宿舍长、心理委员)”五级大学生心理问题跟踪、服务机制,并在学联设立心理健康工作部,配备心理学专业顾问,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管理协调、指导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和活动,持续开展工作,收到较好效果。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定期举办的安全教育讲座,结合身边实例讲解剖析,对大学生教育效果明显。
(六)坚持“严、细、实、恒”地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并认真坚持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要坚持形势分析制度:认真查找薄弱环节和不稳定因素,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措施。要坚持情况汇报制度:要发挥各级学生干部队伍的积极作用,学校要在每学期开学初或敏感时期调查学生思想动态,并研究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要坚持谈心互助制度:广泛形成互助的良好氛围,努力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内蒙古自治区各高校常年坚持的“一帮一”活动,不仅立足于帮助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困难,更着力于帮助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必须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兴德,贾水库,王叶波,康 玲. 试述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J].求实2004年第11期.
[2]余宏明.高等学校安全教育浅议.[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3]贾咏梅.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报.2006年第4期?.
[4] 陈耀辉,游金辉.论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作用[J].内江.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第19卷第3期.
[5] 李永宁.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西北政法大学报.2006年第254期.
[6] 宋加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探讨[J].山东农业教育.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