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高校辅导员认知式工作路径的探索

2015-12-15 11:3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前高校辅导员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压制式教育,学生处于被动教育地位,缺乏理性认知,思想行为显肤浅,不符合社会期待。辅导员自身也对工作缺乏认同感,处于认知与行为分裂状态,工作没有热情。本文的探索即针对这种状况,提出基于学生认知与精神提高的新路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认知式; 工作路径; 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辅导员对大学生的一线教育也是如此,一个成功的辅导员应当以引发学生对真善美生活自觉的追求为目标。2006年9月1日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包括“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换句话说,辅导员的工作即是帮助学生解决具体事物,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和心理素质,高层次的认识和精神境界。这三个方面是一而三,三而一的问题,行为是表层,素质是内里,最根本的则是认识上的。辅导员工作要取得良好成效,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就应到充分认识这一点,在教育过程中努力使学生的认识和精神境界得到发展。
  一、日常行为管理应探寻行为意义
  对大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是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从大一到大四,每个学年都有具体侧重的日常行为管理,大一是适应教育,对宿舍文明、集体活动、学习方式转变的适应;大二学年是目标教育,对自我、对专业、对社会的了解;大三是激情教育,在学习生活各个方面都要有所提升,保持学习热情;大四是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教育,如何应聘、如何做好毕业手续等等。此外还有贯穿四年的纪律、安全教育、矛盾处理教育等。管理具有全方位、细致入微、琐碎繁杂的特点。另外,每个辅导员所带学生甚多。艰巨的客观条件要求辅导员应当探索最有效的工作方式。
  综观目前的工作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培养得力的学生干部,以少驭多,发展一部分学生来协助管理。一种是辅导员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感召学生服从。从减轻辅导员工作负担的现实角度来看,两种模式都是有效可行的。但从学生的发展来看,两种模式都有其弊端。在第一种模式中,辅导员只对少部分学生负了教育的职责。有时这种模式会导致部分学生滥用权利,造成学生内部矛盾,辅导员与更多学生的隔阂。学生行为常有被动性,表现为避免惩罚或者取得某种鼓励和赞扬而不做什么或去做什么。第二种模式中,辅导员可能只是培养了一批安分守纪律的乖学生,学生依然没有独立的人格与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学生行为多为“服从行为”,表现为对辅导员或其他权威人物的服从。这种“人格”效应仍然是外在的影响,学生依赖他人来管理自己的行为,缺乏独立自强精神。
  认知式工作路径,则从学生对行为,对规章制度的理性认识与理解入手实现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与学生教育发展二者的统一。它致力于引导学生认识行为背后的价值意义,努力“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即是内心的主体选择,是自律的“慎独”境界。比如宿舍用电安全教育,如果只是简单否定禁止,组织人员搜寻违规用电,然后记录处罚教育,那么辅导员将疲于管理应对,学生在认识上也不会提升。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相类于猫和老鼠。这种管理方式剥夺了学生思考认知的机会。如果从道德层面来教育,强调宿舍是一个集体,应对他人负责,学生可能会遵守规定,但仍然是被动的,缺乏自觉性。社会道德有一定约束力,但是缺乏行为驱动力。如果从对生命的认知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为自己负责,珍惜生命的价值。那么学生对行为规定的遵守就会从被动变成主动,变成是内在的认识和追求,其精神境界也会得以提高与开阔。
  二、思政教育应置于人文背景下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社会各种经济关系与利益复杂化,人们思想的差异性、多样性、选择性日益增强。当代大学生认知方式较为直观,比较注重自己亲眼所见或亲身体验。在认识问题时往往陷入盲目性和表面化,容易被一些社会现象所迷惑。在学习入党找工作等活动中表现出浮躁功利、消极、甚至颓废的思想状态。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是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这就要求辅导员要适应社会与学生的思想情况,创新工作方式。
  目前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抓苗头、抓倾向、抓规律、抓骨干、抓后进”,这种方式有其科学一面,防患未然,防止事情扩大化。辅导员能够较好地确保学生在正常的轨道上学习生活。但这种方式有其弊端,很容易使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对立,成为压制与被压制,而不是引导与被引导。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态度是“我好一你不好”的态度,把自己当作充满了优越感的人,权威的代表,忽视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能力。教育简单化,说教,重复真理,缺少正面激励,正面引导。更大的缺陷是它关注问题的解决,但不能消弭问题的出现。
  认知式工作模式则相信学生自身的力量,从积极一面来教育。它着力于唤醒学生对美好幸福的追求,通过审美,通过理性思维认识,增强学生的积极力量,培正祛邪。目前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与学生谈话、开座谈会、培训活动等,也教授一定的思想理论课程。但课程一般为毛概、邓论、道德修养与法律、时政与国情教育、党团理论教育、安全教育,偏理论、偏政治,少思辨、少触动。按照认知式工作思路,则可以把课程往更广阔的人文领域开拓,引进一些关乎人生根本的命题,比如论孤独、论自由、论青年、论读书等。在更广阔的人文背景下学习理解有关的政策理论,使学生了解行为表层背后的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衡量事物时有更大的价值尺度,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使学生在认识与精神的境界得到提升。这些命题在语文等其他课堂上可能也会涉及到,但辅导员与学生的日久相处决定了其讲解的事半功倍。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在当下信息泛滥、价值取向多元的社会,大学生尤其需要思考人生根本的命题。把思政课程向人文方向开拓, 既是辅导员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三、心理健康教育应以提高境界为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日常行为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当抓住教育契机,尊重学生的自我反省教育能力,逐步引导学生发现自我,改善自我。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受挫、抗压、管理情绪、适应性、集体观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强调自我。比如部分学生独来独往,对班级活动不热心甚至反感。从思想政治上来看,是不关心集体,不能和班级这个小社会融合一体。但这个现象也可能是心理问题,是对集体生活的焦虑不适应。辅导员除了关心行为背后的驱动因素,为什么离群,从情感上进行沟通,提出勉励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思考“离群”行为的意义,思考“社会”对个人的意义,多角度地看问题。应当使学生明白,尊重集体既是社会的要求,同时也符合自己的利益, 有利于与大家协调相处,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尊重集体才能使自身更好地发展。引导的过程,应当是个论辩的过程,通过师生间理智性的对话,逐渐地明晰事理,从而在认识与精神上更加开阔深刻。
  采用认知式工作路径的过程中,辅导员要容忍学生使自己词穷、无计可施的时候,要为学生创造自由、宽容、轻松、崇尚理性的成长环境,要关注学生的心灵与头脑。应当时刻以社会之精英来勉励学生,鼓励学生自强不息,追求人格独立,理性之精神。认知式工作路径对辅导员自身也提出了挑战,不仅要有传统所要求的各种知识,更要有教育的热忱,生活的智慧,人格的独立。唯有如此,才能将学生引导到良好的生活学习道路上,才能培养出社会之精英。
  

参考文献:
[1]《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之我见》张丹凤 长沙大学学报 2011.1;《谈如何培养与提升辅导员的人格魅力》白静 辽宁师专学报 2008.1
[2]《在辅导员工作中渗透对大学生“三自”能力的培养》王萍 红河学院学报 2005.2
[3]《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好作用》程静 山东纺织经济 2006.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