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教师培训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协助新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变,站稳讲台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设计、培训实施、培训转化、培训评估等方面出发,对新教师培训体系进行设计。
关键词:高校;新教师;培训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每年都会引进一批高学历的研究生加入教师队伍。这些新教师专业理论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勇于创新,但是他们面临着由学生向老师的角色转变问题,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等方面也相对薄弱,这也关系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如何设计新教师培训体系,帮助其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 ,成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新教师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工作的起点,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从任务角度出发,确定新教师培训内容,新教师培训应该包括学校概况、师风师德、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技能等多方面内容。第二,从学校角度出发,应该以学校的定位,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科建设规划、课程设置等为依据,确定培训的重点。如果学校定位为教学型高校,那么新教师的培训中,会以教学技能的培养作为培训重点;如果定位为教学研究型高校,那么既要培养新教师教学技能,也要兼顾科研能力的培养。第三,从教师个人出发,高校的学科、专业的多样化决定了大部分新教师来源于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或有专长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在教学理论、教学技能等方面还相对薄弱;而且从学校到学校,阅历浅,涉世不深,容易受到外界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甚至产生弃教从商、弃教从政的想法,这也要求从师风师德、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加强培训。同时,在设计新教师培训体系的时候,要注意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共同发展。
二、制定培训计划
制定新教师培训计划,首先要确定培训目标,做好教师角色转变,树立良好师风师德,扎实学好教学理论,不断提高教学实践技能等;接着,确定好培训内容及培训时间、培训者、培训的地点和设施、培训的方式等。以7月—12月为培训周期并分阶段进行,以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新教师本人为培训主体,以学校概况、师风师德、教学理论、教学技能、科研等为培训内容,采用专题报告、座谈会、观摩课、评比、导师制、自我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
三、培训实施
笔者将新教师培训周期定为7月-12月,按时间及内容分阶段进行以下设计:
(一)校本培训阶段(7月上旬到中旬)
1.校园概况介绍
7月初新教师入职时,可邀请学校领导或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学校情况介绍。一方面,要对学校概况进行介绍,包括发展历史、办学理念、发展战略、校园文化等;另一方面,要对学校教学、科研、人事等相关政策进行解读,增强新教师的主人翁精神,使他们把个人成长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投身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
2. 召开座谈会
召开教师座谈会,请新老教师同堂交流。会上,安排教师之间自我介绍,老教师的经验分享,新教师的疑问与解答等环节,提高教师之间的凝聚力。
3. 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与指导
新教师在进行角色转变时,可能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比较模糊,因此学校在新教师入职之间,可通过报告或其他形式,将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提供给新教师参考,如针对教学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可以建议其走“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发展路径;针对教学能力偏弱,但科研水平高,且有志于做研究的教师,可以走“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的发展路径;针对教学科研能力强,管理水平较高,各方面综合水平较高的教师,可以走“教师→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校级领导”的发展路径。学校可以根据不同教师的个性特点及专长,协助做好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制订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计划。
4. 实行导师制
以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或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等为导师,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即导师向新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帮”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带”出青年教师的良好教风,逐步提到其教学能力。
5.开展专题讲座
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报告专题,邀请行业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做报告。在师风师德培训方面,可以做“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师风、塑师德、铸师魂”等专题报告;在教学理论培训方面,可以做“高校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教学组织与设计”、“教学过程监控与评价”等专题报告;在教学技能方面,可以做“教学信息资源库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如何站稳讲台”等专题报告。
(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阶段(7月中下旬)
根据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规定,凡新补充到高等学校工作的教师都要参加岗前培训。以广东省为例,新教师一般在7月中下旬到8月初之间参加省师培中心组织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完成《高等教育法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四门课程共110课时的培训。岗前培训以集中授课的形式为主,以考试形式进行考核。通过岗前培训,使广大新教师初步掌握高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职业修养和依法从教的自觉性。
(三)新教师备课阶段(8月份)
通过前两阶段的校本培训及师资培训中心的岗前培训,新教师们对教学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培训,将教学理论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备课,研读教材及教学大纲,分析学情、制作课件等等。在备课过程中,新教师也可以多向导师请教,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
(四)新教师教学实践阶段(9—12月)
9月份开学,新教师正式站上讲台,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实践提高新教师教学技能,站稳讲台。
1.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研讨分析、制定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修改审定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活动,方便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帮助新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
2.教学观摩
学校开展优秀教学示范课观摩,组织新教师旁听,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好的教学经验及教学技能。教学观摩后,要求新
教师写教学观摩记录,总结主讲教师的授课内容和特色, 并进行反思与感悟。
3.新教师公开课评比
学校组成专家组,如督导委员会等,对新教师的公开课进行考核评比,评比指标包括:组织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驾驭课堂气氛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规范的板书能力等。通过公开课评比,学校即要对新教师各项努力及成果进行肯定,又为以后的改进方向提出意见。
4.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学校进行教学能力的培训时也要注重科研能力的培训,新教师可以依托老教师的课题,或新申报的课题,以课题研究实验为平台,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提升教学科研的意识和能力。
5.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学校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新教师的教学技能,如引进具有先进设备的微格教学实验室,采用“微格教学”进行培训。微格教学为新教师提供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练习环境,对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进行精简,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并能使新教师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
四、培训转化
培训转化是指把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过程。培训成果转化受转化氛围、管理者支持、同事支持、运用所学的机会、技术支持及自我管理技能等因素影响。为了鼓励新教师将所学的内容积极转化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将培训制度化、规范化,增加激励措施及经费支持;接着,要提高思想的重视程度,取得领导重视、同事支持;接着,完善指导教师的配备,如学科带头人、教学督导委员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等等;再者,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把培训与教师参加各类评比、竞赛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为新教师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再者,完善现代教学设备及教学资源,为培训转化提供技术支持;最后,新教师个人也要有将所学教育理论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的主观意愿及迫切感。通过以上多方面的加强,为培训转化提供良好的氛围,鼓励新教师积极将所学知识转化。
五、培训评估
对培训效果评估,最有代表性的是柯克帕特里克的四层次评估模型,这一模型将培训评估的标准分为四个层次。通过对新教师培训进行评估,我们既可以了解新教师的培训效果,又可以为培训管理的改进提供参考。针对不同层次新教师培训效果评估,可以由不同的主体在不同的时间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估:
(一)反应层:指教师对培训的总体反应及满意程度, 可以由培训单位在培训结束时,采用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的办法的方法进行评估。
(二)学习层:指教师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即教师接受培训后对知识、技能、态度等受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可以采用模拟练习与演示、考试、心得报告与文章发表等等方式进行评估,评估时间一般在课程进行或结束时由培训单位进行评估 。
(三)行为层: 指教师接受培训后在实际工作中行为的变化, 这一层面的评估可采取行为观察、访谈法、评课法、绩效评估、360度评估等方法进行评估。如由学科负责人、教研室主任、督导等观察及评价新教师在工作中是否运用了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自评也评估的重要依据。对行为层的评估一般是三个月或半年以后进行。
(四)结果层:指教师在培训后在产、学、研三个方向上的业务改善,结合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等指标进行评估,一般是在半年或一两年后进行评估。
总之,新教师培训工作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新教师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培训转化、培训评估等几个阶段,逐步构建新教师培训体系,并不断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效果,协助新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变,站稳讲台。
参考文献:
[1]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三版)〔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候艳芳.我国高等教师入职教育的实证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8)
[3]唐亚厉.中美高校新教师入职培训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4)
[4]刘瑞晶.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策〔J〕.职业圈,2007,(6)
[5]罗湘萍,陈国法.教师培训效果评估方法的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