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浅谈我校本科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2015-12-15 11:2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本科留学生生源特点以及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本科留学生的培养目标,并根据近几年来的探索实践在留学生培养方案、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了现阶段保障外国留学生培养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外国留学生;生源特点;培养目标;教学效果;培养质量
进入新世纪以来,来华留学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已经成为国际学生流动的重要目的地国家之一。近年来,浙江大学根据其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留学生教育取得了显著发展。本科留学生作为我校学历教育留学生的主体,涉及的人数多,专业分布面广,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的矛盾比较突出。本文从本科留学生的招生、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管理机制等方面分析留学生教育过程中每个环节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当采取的对策,以促进我校留学本科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本科留学生招生和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
  目前我校本科留学生的生源渠道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学生所在国政府部门推荐,由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直接分配至我校学习的获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学生。第二类是学校直接接收国外学生的申请,并根据他们高中学习成绩和汉语水平择优录取的学生。第三类是由国外大学、教学机构根据协议推荐来我校学习的学生。
  外国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之前在各自不同的教育体系中接受高中教育,文化课背景差异很大,生源的质量参差不齐。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阶段,大部分来我校乃至我国其他一流高校学习的留学生生源质量和经高考录取的国内学生的生源质量有很大的差距。
  (二)培养模式
  留学生进入我校后在培养过程中执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除少量课程外,大部分课程与本专业国内学生的几乎一样,并且同堂上课,一起参加课程的考核。
  这种培养模式理论上对于遵循中外学生的趋同化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但是对现阶段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过分强调趋同化,而忽视了生源差异的客观事实,只是一种简单化的趋同,给留学生教学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学校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都是根据国内学生的基础来制定和实施的。简单地将留学生也放在这样一个起跑线上,再加上他们在入学初期还面临语言适应、教学环境适应等更多的问题,学习困难可想而知,有的学生甚至还没过适应期就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三)管理机制
  目前,我校国际教育学院作为学校留学生归口管理单位,负责全校留学生的管理工作。但是随着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游离于学校本科生总体管理得的模式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例如每年新生入学教育、学长帮助计划、院系活动、中外学生的融合等大量的问题仅仅由国际教育学院来实施显然无法落实,而需要学校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共同完成。
  二、构建本科留学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浅析
  (一)建立学校层面的留学生管理协调机制,是现阶段加强留学生教育的根本保证
  目前,国内本科生的教学管理已形成了一个非常完备的体系,建立了由校长负责、教务处和学工部牵头、专业学院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运转非常顺利。事实上,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也是千头万绪,相关事务涉及到学校很多部门,如教务管理、后勤、安全保卫部门以及各学院等,在留学生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成立学校层面的留学生管理委员会,协调留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的根本保证。
  (二)同时强化归口管理部门及专业学院管理队伍建设,积极探索留学生管理的新模式
  发达国家的高校没有全校性的留学生归口管理部门,留学生管理一般分散在各学院甚至实验室或课题组,后勤服务也主要由社会承担。但是,目前我国的留学生教育还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阶段,社会化管理程度不高,在外事无小事的原则下,各高校都设有专门的留学生归口管理部门,承担着留学生教育的政策指导、招生宣传、涉外管理、学业辅导、部门协调、突发事件处理、安全稳定、心理咨询、后勤管理等工作以及与上级相关归口管理部门的联系。我校国际教育学院作为我校留学生管理的归口部门,根据目前的情况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规划,现有留学生管理力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应加快机构和队伍的完善和充实。
  在强化归口管理部门管理队伍建设的同时,明确各学院的留学生管理职责,在学生人数较多的学院设立专职管理人员,人数少的学院设立兼职管理人员,与国际教育学院、教务处等部门协作配合,加强学院对学生的影响。
  (三)根据生源特点,明确现阶段本科留学生的培养目标
  中国国内大学的本科教育尤其是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水平较高,得到了国际上很多国家包括欧美发达国家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我校针对国内学生提出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优质的生源以及高质量的教学管理和培养模式两大因素都具备的条件下,这个目标是完全可行并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既是贯彻国家政治、外交方针政策的需要,也是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但由于历史、国情、语言等多方面的原因,规模与生源质量的矛盾很难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改观,留学生的生源质量无法与通过高考录取的国内学生相提并论,要整体上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无疑有些勉为其难,因为培养的主体大部分不具备这样的内在条件。基于这样的事实,我校现阶段留学生的培养目标自然与国内学生有所区别,应在整体上表述为使留学生经过在我校的努力学习,“把他们培养成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能够参与并促进中国与其所在国之间合作关系的高素质友好人才”。
  (四)制定符合实际的留学生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明确了留学生的培养目标后,需要制订与目标相符、切实可行的留学生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来保证此目标的实现。而我国大学课程大纲的起点都是按照和国内高中毕业的程度衔接制定的,特别是数理化这样衔接性很强,对基础和先修课程要求很高的课程,大部分留学生不能跟上学习进度,教学效果较差,学习困难较大。这种简单的插班教学模式显然没有充分考虑 到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为留学生单独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特殊培养方案,适当调整外国留学生的必修和选修课程。
  在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指导下,对于部分基础课程,有条件单独开班的留学生采取按专业、学院或大类单独开班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利于强化管理和统一教学的起点和进度,并最终逐步达到与国内学生同堂学习,实现趋同化教学。
  三、我校在构建留学生质量保障体系方面所作的探索
  近些年来,随着学校本科培养改革的不断推进,我校已在如何保障留学生培养质量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有些属于创新性项目,有些做法甚至在当时只是被动适应,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所有的探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值得我们借鉴。从2003年开始,我校与马来西亚新纪元学院、南方学院等学校签订合作协议,接受这些学校汉语言文学、新闻学等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专科)插入我校相应专业的三年级学习。我校根据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结合他们在国内已修课程的实际情况,单独制定了培养方案,教学效果较好,留学生毕业率达百分之百。2005年,计算机学院与加拿大Simon Fraser大学合作设立了本科双学位项目,按照项目规划,25位国内学生和10位加方学生组成一个班,专门配备了班主任。由于该项目是双方签署协议的正式合作项目,因此该学院非常重视,会同教务处、国际教育学院为加方学生制订了四年制本科特殊培养方案,在我校学习期间受到学院老师的热情帮助,有些课程单独开课,项目实施以来进展都非常顺利,已成为计算机学院国际化办学的一大亮点。2006年,医学院设立了临床医学专业全英文授课本科项目(MBBS项目),学院专门成立了项目办公室,配备项目负责人和行政管理人员,同时制定专门的本科培养方案,所有的课程都采取单独教学的方式,教学效果良好。这几年该项目的留学生规模稳步扩大,目前已达到近500人,占医学院学生总人数的25%以上。2006年,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实行新生提前批招生,生源主要来源于全国著名的外国语学校(中学),新生入学时他们的英语水平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考虑到留学生新生英语基础与国内学生差距较大,很多课程无法一起上课,为了照顾留学生的学习进度,而又不影响国内学生的高起点培养,外语学院争得教务部门的同意,为留学生制定了专门的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中约占一半学分的课程对留学生单独开课,另一半课程与国内学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相同。这样的措施实行以后,英语专业留学生数量也稳步增加,目前已达到80多人。2006级第一批学生除个别学籍异动外,全部顺利完成了学业,达到了规模和质量的双丰收。总体来看,以上这些创新性项目的学生学习成绩和精神面貌都有明显的改观。
  结  语
  近年来,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提高留学生质量、优化留学生结构的政策指导和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指引下,经过我校上下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外国留学生教育连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是,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留学中国计划》和我校《关于加强海外合作与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在国家和学校层面上对我校今后一个时期来华留学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是我们下一阶段实现留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浙江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迈进,学校在近几年对本科生教育进行了几次力度较大的改革和探索,在许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例如全面实行学分制,实施四学期制,按大类招生,培养方案改革,优秀学生特殊培养方案等等。我们相信我校的留学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也一定能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为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美云,刘开南,关于加强来华留学生教学与管理的几点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7(第5期)
[2]王军,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中国高教研究,2006(第6期)
[3]徐瑞君,卢正中,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若干问题探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第6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