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

2015-12-15 11:2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本文主要是结合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人才的专业定位以及培养目标来对“发电站变电站电气设备”课程目标、课程设计以及理念思路进行了说明和分析,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有机结合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来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希望这样一种分析和讨论能够对相关方面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教学特色与创新

  一、课程设置
  (一)课程定位
  “发电站变电站电气设备”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因此其教学就必须以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的专业定位来作为最基本的依据,除此之外,还需要具体的结合电力工业现今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导向,以此来保障所开设的专业能够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职业性、灵活性和特色性。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较好的认识到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且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正确定位,这将直接的影响到毕业生最终的就业状况和专业前景。正是因为这样才更加需要在教学体系上进行改革和完善。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电力技术发展的不断进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毕业生应尽可能的去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实际工作需求,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具体来说,就是希望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实现,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发电厂生产技术和变配电运行知识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获得电气设备安装维护及调试,电气设计与管理等职业技能训练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设计
  1.“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这样一种模式实际上就是要求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最基本的主线和前提,在此基础之上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渗透和融和,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尽可能的去淡化教室、实验室和实训室这些概念之间的界限,并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来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最终实现我们所希望实现的目的。
  2.一个专业多方向:这主要是指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这对于整个专业改革来说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发电站变电站电气设备”教学体系设置的过程中就是要求以学生的应用能力、满足三个主要的就业方向要求以及多个职业技能的发展能力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为基本前提,在此过程中还需要综合性的考虑到学生转岗和职业技能的发展能力。

  二、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内容的确定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下需要按照实际岗位的工作任务和素质要求来进行确定,根据这样一种要求,我们最终确定出的“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课程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的方法模块;开关检修的实训模块;电工工艺的实训模块;成套设备控制的实训模块;“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课程设计模块。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当中,都需要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以及工作过程来作为教学内容整合的依据,这就要求在进行教学内容整合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明确的能力目标,并在这一过程中尽可能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来展开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将上述的五个教学模块交替的进行,以此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好结合、基本知识与基本实训方法的一体化。
  (三)教材以及相关资料的配套
  在实现教学内容良好教学这一个过程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尽可能的选择好相配套的教学课件、案例、练习题以及实训的任务指导书,在此基础之上来构建校园内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模式
  在这里我们主要说明在教学过程当中应用较多的三种教学模式以及方法:一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实现工学交替,也就是在实习基地内部形成实习与半工半读的融合。在实习进行的过程当中,请电厂的工程师们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学院本身也需要安排专业课老师深入到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课上的指导,使得学生在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就能够真正地做到专业课知识与电力生产能力的良好结合,这样就形成了教学与实习的一体化。二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实现任务驱动。所谓任务驱动,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对各个板块的教学内容实现学生分组、教师分给小组课程任务,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这样一种教学法。第三就是以项目为的导向,这一点主要就是针对于“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的课程设计模块而言的,给每个学生小组一个相关的项目课题并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完成。
  (二)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进行教学方法应用的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的发挥出“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这样一门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来,这一要求的实现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下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包括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与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方法。通过这样一系列有效的方法来尽可能的引导教学,将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出来,这样一方面是锻炼了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比较好的培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手段
  通过上文中一再的说明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这样一门课程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就会出现大量的电气装置或电气设备,从不同的角度或者是侧面充分的展示给学生看,这样一种具体的要求就会使得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深入的应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校园网络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图片、视频、动画、学习园地以及测评系统等多种多样的教学网络资源。学生通过这样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能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与此同时,也能够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对于课程本身趣味性以及时效性的增强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四、教学特色与创新
  通过上文中一系列的说明和分析,我们就可以对“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课程的特色以及创新之处归纳如下:一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实现了实习基地内的工学结合和半工半读,这样就能够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较好的将专业课学习和电力生产实 际结合起来,最终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与基地实习的一体化。二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实现了生产时间的紧密结合,在各个教学模块的学习过程当中都设置了大量的电气设备和电气装置并通过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传递给学生,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还是很有好处的。三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实现了网络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一些工程实物图片、教学视频、三维动画以及测评系统等多种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都能够一定程度的提升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四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实现了真实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的整合,这样就能够保证专业内的五个教学模块在教与学的过程当中实现交替的进行,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以及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的一体化。最后一点就是实现了本专业内主要就业方向和多个就业职位岗位技能要求培养目标的确定与实现。

结语:本文在分析“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本质、内容以及具体手段方法的基础之上,总结出了这样一个过程当中的特点以及创新之处,希望这样一种分析和探讨能够对相关方面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孙为民,李献忠.“电厂汽轮机”课程建设与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8(6)
[2]扬立军.探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2)
[3]王亚忠,单晓红等.“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