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

2015-12-15 11: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在新形势下,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面临许多挑战。本文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分析地方师范院校为社会服务能力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地方师范院校;社会服务
      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进入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要性文件。与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文件提出的改革举措相比,此次的《纲要》特别强调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特别要求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高等师范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分支,近10年来,经历了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等一系列改革之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教师教育转型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下,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培养合格的师范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在新形势下,地方师范院校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本文以《纲要》的内容为指导,主要探讨地方师范院校为地方社会服务能力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一、地方师范院校为社会服务能力的现状、存在问题及背后原因
  本文对广东省粤东地区一所百年师范院校进行个案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意义。
  首先通过统计数据,对该学院过去六年的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情况进行比较。
     表1:该学院过去六年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情况

年度

纵向项目比例%

横向项目比例%

纵向项目经费比例%

横向项目经费比例%

2006

82.3

17.7

57.7

42.3

2007

93.1

6.9

93.5

6.5

2008

83.8

16.2

86.2

13.8

2009

69.6

30.4

68.6

31.4

2010

81.3

18.7

87.5

12.5

2011

68.8

31.2

80.4

19.6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该学院过去六年的科研项目立项以纵向项目为主,经费来源主要为政府资金,横向项目科研经费比例较小,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较弱。
  深入探讨该现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作为一所传统的具有百年历史的地方师范院校,多年以来的办学目的主要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学科结构上存在着农弱、工差、医缺等问题。现有学科主要集中在文理两个大类。
  其次,作为地方性院校,在软硬件条件上相对于重点院校具有劣势,新兴学科的尖端人才引进不了,内培成长起来的人才留不住。人才是高校发展的重要资源,人才结构决定了学校的专业、学科、研究方向等,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没有稳定的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带动,学校新兴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必定较为缓慢。这一问题是地方师范院校发展的瓶颈,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将不利于地方师范院校的改革与发展。
二、地方师范院校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作为地方师范院校,“师范性”是其根本。但是在新形势下,师范院校的这种优势却面临着挑战。
  首先,199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标志着师资的培养不再仅限于师范院校,而是面向所有高等学校开放。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非师范院校共同参与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师范性院校必须与这些学校共同竞争生源,培养出来的师资人才也将共同参与激烈的就业竞争。师范院校曾经“计划招生,定向分配”的优势不复存在。
  其次,由于地方师范院校的“地方性”,所获得的资源和平台不如重点大学。在新形势下,综合性的重点大学具有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力量,大步跨越向前发展。当今社会对师资人才的需求从量的需求转向了质的需求。综合性重点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社会上往往具有更大的竞争力。这样一来,地方师范院校将被进一步弱化。
  在严峻的挑战面前,地方师范院校必须努力寻求改革,适应社会需要,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变单纯为基础教育服务为基础教育服务为主,同时面向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三、以《纲要》为指导,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办出特色,在挑战和机遇中寻求发展
  《纲要》中明确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强调要增强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国家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还要引导各类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因此,地方师范院校虽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关键是要积极改革,寻求发展。
  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服务是终极目标。高校就是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于社会的。地方师范院校要寻求发展,也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利用地域优势,办出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要处理好保持原有师范性的优势与开展社会经济服务之间的关系。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有些地方性师范院校舍本逐末,逐渐淡化甚至放弃教师教育的特色,丧失了积淀和传承下来的历史根基,显然是得不偿失的。“师范性”是地方师范院校的根本,在改革中不应舍弃,而应该在原有的传统优势上,挖掘办学特色和优质资源,培养优势学科,打造品牌专业。同时立足区域,拓展办学功能,与地方经济需求相结合,与当地重点产业实现对接,在社会服务能力上取得大的进展。必须平衡好两个发展方向的关系,互相促进,良性进展。
  第二,凝练特色,整合资源,有重点地开展学科建设。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最新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学校的地缘优势,进一步挖掘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进一步加大具有区域研究特色的学科建设力度。建设产学研基地平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
  第三,加紧引进和培养人才,尤其是引进应用学科人才,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人才是核心战略资源,高层次的科研团队人才将快速地促进学校学科结构的改造和建设。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作为一所百年师范院校,在新的发展形势之下,积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大力引进光学方向包括院士,“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队伍,建 设成效显著,光学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并依托这一学科,建成了产学研结合的、光学和生命科学相结合的科研基地及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地方师范院校应加紧引进和培养人才,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学科团队建设途径,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加快改革力度,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在新形势下,师范教育蕴藏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地方师范院校应正确审视和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顺应《纲要》精神,结合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明确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更好地实现高校的职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阴山学刊,2008,(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