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摘要: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及我校学生专业特色,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该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并提出该研究取得的成果。结果表明该项研究对本校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具有实用性、创新性,对我校人才培养目标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网络环境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经济和生活,对计算机的使用水平也被社会作为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所有进校学生的必修课之一。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6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它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11条建议,例如:确立“4领域×3层次”知识结构的总体构架,构建“1+X”的课程设置方案,其中的“1”是指“大学计算机基础”,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何选择和设置,培养学生的哪些素养,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如何应对学生水平的差异,如何满足多种专业的差别性需求,如何与“X”课程既有差别又有联系,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最大化教学和培养效果,如何不断地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教育、技术等各方面的变化,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及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方式不适合学科课程特点,考核评价方式不尽合理,教学内容“一刀切”等问题,使得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特别是大学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向中小学的逐步下移,使得较发达地区的学生有条件获取到较多的计算机知识,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乡村的学生则很少能接触到计算机,而面对日新月异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到底该怎样搞好计算机基础教学,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提出了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1.教学改革基本内容
1.1 探索、构建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次、结合专业需要设置后续课程的课程体系。在学生进校时对所有新生进行一次模底测试,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不同的教学班级,分别有A班基础较好,会使用一些应用软件,对计算机的硬件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会安装系统等;B级能熟练的打字、上网查找资料等;C级是中学阶段很少或从末使用过计算机,不会打字,不会使用计算机。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级,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内容。例如:对于A级学生,从进校开始就可开设一些动画设计、网页制作等课程;对于B级学生可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内容加深;对于C级学生就只能从最基础的教学内容教起。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程度的学生开设跟专业开关的后续课程。对于这种结合专业特色开设的后续课程,学生一般都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并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1.2 进行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大学计算机基础已是我院院级精品课程,在这基础上我们将院级精品课程继续建设好,力争省级精品课程。将教学资源包括教案、课件、教学视频、练习题、论谈等进一步丰富,实现网络共享,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师生交流空间。这种网络教学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1.3 组织开发考试系统,建立试题库。更加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测试。由我院教师开发的考试系统已在使用过程中,并不断地进行完善。在已有的试题库基础上,根据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题库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的考试内容也不同,这样的考试更科学合理。
1.4 根据教学实践,进行教材建设。正式出版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及《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两本教材,并制作了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每年我们都将与省内外各高校的同行们一起讨论研究,使教材更适合现代的教学需要。
1.5 进行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撰写项目研究报告、项目研究总结报告、调查报告、数据统计表及论文。我们要求教研室的年轻老师每年要公开发表至少一篇论文或申报一个省级科研项目,以此推动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1.6 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年青教师的培养。具体措施有:选派老师作为国内访问学者外出学习;定期参加相关的学习及交流;制定考核制度及激励措施;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在校内实行老青结合,一对一指导帮助;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科研开发等。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2. 教学改革创新点
2.1 实现了资源提供的最大化和共享性。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增加网上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料、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实验指导等上网,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网上条件,加强了师生以及同行教师间的联系与交流。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
2.2 组织建立了考试系统。通过本系统的构建,为实施我校所有课程的无人监考系统奠定了基础。
2.3 结合专业需要,设置后续课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改革应用情况
3.1 探索出了一条适合综合性大学的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新思路,省内部分兄弟院校到我校就这一改革成果进行实地考察和经验交流,起到了积极的辐射作用。
3.2 按分层次、结合专业设置后续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组织教学,因材施教,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每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我校学生通过率超全省平均通过率十几个百分点,在全省各高校中名列前茅。
3.3 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基地的计算中心全天开放,设备利用率达90%以上。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已经稳定运行3年,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交互式的学习环境,网站的日访问量不断增加。依托教学平台开发的课件多次获奖。
3.4 编写出版的《大学计算机基
础》等教材(人民邮电出版社)配合了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3.5 按新的教学改革方案组织教学形式新、效果好,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专家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其中一位教师连续6学期教学质量考核为“优秀”,一人获校青年教学教学竞赛三等奖,一人获省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两人选派做访问学者。
计算机基础的改革与实践我们已经开展了三年时间,三年来学生对该课程的教学非常满意,同时也表现出了非常高的学习热情,表明我们的教学改革是比较成功的。
参考文献:
乐娜,齐华山.基于实践导学理念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