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风是校园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软环境。班级是学校结构体系的微环境,良好的班级凝聚力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保持社会稳定均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 ;班级凝聚力;学风
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有着重要的联系。人具有向心力的特点,学生最初进入大学后,会寻求融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身处高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然会受到起熏陶,逐步同化,进而将会催进良好的学风建设,形成良性循环。因此,高校应当深入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以大学生整体素质拓展和能力培养为总体目标,提升办学理念,弱化“经营理念”和“利益原则”的影响,加大营造充满活力,具有文化底蕴,特色鲜明、品味高尚的校园文化探索力度。
一、提高班级凝聚力,有助于促进学风好转。
班级凝聚力就是班级成员一致认同和共同创造的集体文化,体现着他们共同的价值基础,心理特性、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他们共同的追求和理想。班级是学校结构体系的微组织,但却是具有相同追求、相似的认识水平和文化底蕴的学生共处的基本环境。所以建设良好的班风对于学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来自老师和管理人员的学习意识与观念上的引导,在学生中收效甚微。但一个班集体凝聚力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兴趣、学习氛围、学习目的的塑造等方面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凝聚力强的的班级中,广大同学会表现出强烈群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并能够产生积极维护集体荣誉的心理倾向,不愿因为个人行为影响集体环境的协调。班级成员大部分都是相差一两岁的同龄人,他们在相互的相处中都渴望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同和赞赏,希望得到鼓励,如果他们认同班级凝聚力这一软性约束力的话,他们愿意表现出符合班级集体价值观、符合班级规范和期待的行为,并坚持这一行为。在学生这一特点的结果就是,优秀的学生能够体现自身价值,获得其他学生尊重,能够起到典型示范作用,担当起领头羊的角色,并且他们会更加发掘自身优势,更奋发努力。中等程度的学生不甘居于人后,自发投入学习,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后进同学也会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也会逐渐被同化,不希望因为自己影响集体的荣誉和进步。这样就在班级中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良性竞争气氛,促进学风的好转。
二、加强班级凝聚力和学风建设中注意事项。
第一、完善班级管理机制,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的教育功能。一方面,要以锻炼学生管理、思考和创新为目的,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在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原则下,建立一套符合时代要求高效的学生班级管理机制,形成党支部、团委和班委“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为班级学风建设提供基本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在班级管理中,要方式方法,既要有集中管理,也要充分发扬民主,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只有这样学生在集体中才能感觉轻松,能够畅所欲言,真诚交流、相互沟通,彼此矛盾能够及时展现,及时解决,开展的各类活动,才能得到大家共同支持。
第二、以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为目的,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功能。榜样的作用就在于有助于形成“从众从优”的示范效应。从众效应是指集体中的个体在真实的或观念中存在的群体压力下,在思想认识上或实际行动上以大多数人或典型人物的行为作为自己的准则,进而在行为上努力与之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效应既有积极的从众正效应也有消极的从众负效应。在班级凝聚力建设上就要发挥积极的从众效应,即“从众从优”效应,它可以使班级成员互相激励情绪,向榜样看齐,积极向上,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发挥从众从优效应就要为学生搭建“学习实践的平台、科研创新的平台”。例如:在师范类学生中开展课堂教学比赛、教学技能大赛、PPT课件制作大赛等,在教师的科研团队中将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吸纳进来,教育他们开展学术研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围绕问题契而不舍的科研作风。在活动中要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取得成果要向学生通报,并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会、座谈会,扩大影响,进一步外延到其他学生学习和科技创新的思想和行为中。
第三、建立覆盖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互助小组。学习互助小组是新形势下学生自主化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当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难题,通过建立互助学习小组,增强学生相互交流,彼此之间取长补短、互帮互学,消除因自主学习带来的诸多困难,共性问题得到集中解决,能够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学习互助小组开展活动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学习互助小组人员构成、分工、活动方式;根据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制订活动计划,包括每次活动主题、活动方式和日程安排等;活动形式包括专题讨论、答疑、社会调查以及实践活动等;组织小组成员要根据课程进度研究讨论学习中疑难问题,互通学习信息和资料,交流心得体会;可充分利用网络条件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和结果的整理。
第四、科学运用激励手段,发挥学风建设恒久性。目前,大学生受到功利化思想的影响,往往以能够带来实际利益为行动的衡量标准。教育工作应当正视这一行为特点,科学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保证学生管理教育的方向性。例如:学生党员发展和评先工作都将学习成绩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很多学生在党员发展之前能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而一旦入党以后,反而在学习上起不到先锋模范作用,目的完成也就意味着奋斗的终结。所以高校应当建立长效考评机制,各项激励手段的应用应该贯穿始终,消除学生学习的短期目的性,引入层次性激励原则,譬如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时,将是否获得奖学金作为一个指标;在确立发展对象时,可以将学习态度的持续性表现作为衡量标准之一;在吸收预备党员时,将该学生是否在班级学风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作为条件之一;入党后,要定期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和考核,要看他们是否能够保持先锋作用,是否具有影响力,能否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否关心和帮助学习弱势的同学,是否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承担起学风建设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贾效明.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
[2]霍中华.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方式与途径探索[J].学理论,2010(6).
[3]吴乐乐等.高校理科院系学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