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大学生就业中的有限理性与对策探究

2015-12-15 11:2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本文结合有限理性的概念,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中的有限理性的具体表现及有限理性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制约,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有限理性;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中有限理性的具体表现
  1.传统的就业观念很难改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和企业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学生就业时仍然非常青睐国有大型企业。不少学生来自三线城市或农村,就业时常常觉得只有进入大型国有企业,家人才能放心,才对得起自己辛辛苦苦的十多年寒窗,这样回去也才有面子。笔者所带的学生主要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很多学生把扬子石化、上海石化等大型国企摆在就业的首选位置。然而大型国企复杂的就业程序和日益减少的进人指标,不少单位还得拼关系,这使得这部分学生的就业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近七八年以来,跨国企业尤其是世界五百强企业也成为广大学生追逐的对象。但由于需求数量少,招聘要求高,使得很多学生只能“望强兴叹”。与此同时,高速成长的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使得就业市场中一边是人满为患,一边是门可罗雀。就业观念的不改变一方面加剧了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2.从众心态表现明显。从众( comformity) 主要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在客观或心理上模糊的情境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作出与他人一致的行为或是行为反应的倾向。从众是普遍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社会影响的一种主要形式。不少当代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容易受他人的干扰,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容易接受他人暗示,人云亦云,表现出较强的从众心理倾向。笔者2007年的毕业生中当时一个宿舍八个学生中有四个与同一单位签约,后来跟他们询问了解情况,他们说四个人在一起关系很好,所以选择到同一单位去。这样的就业应该说没有充分分析自身的特点,对于将来的职业生涯也没有进行很好的规划,是一种极端的从众心理表现。
     3.迷恋大城市就业。大学生毕业后首选大城市就业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毕竟大城市在就业上有诸多优势,首先是就业机会多,一线城市发展配套设施齐全,聚集了大量的企事业单位,有相当多的岗位空间;其次是工资待遇高,专业相同、能力相当的大学生,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就业,工资水平是不同的,有时差异很大;第三是个人进步较快,大城市走在经济发展的前端,最先接触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24.5%的人愿意去中小城市,选择去农村地区的更是只有5.3%,尽管53.3%的公众认为,在中小城市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同时也有52.2%的人更愿意在大城市打拼。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对策探究
     1.要进行正确的成功成才观教育。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也是我国当前人才资源的主要后备力量。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引导大学生成才已经成为各级教育部门和各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大学生群体已经进入了个性化全面发展的阶段,所以大学生群体的成才并不存在一个划一的标准。所谓“大德育视野”下的高校学生成才观,主要强调两点:一是在空间上,第一课堂和学校教育对于大学生成才观念的形成并不能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社会和家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在时间上,大学生成才观的形成并不是在学生进入大学后一蹴而就的,而是学生成长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
     日前,某大学的两栋宿舍楼上,出现了两幅大幅标语,第一幅标语出现在该校4栋男生宿舍楼,大红的条幅上赫然写着:“妹子,609爷们走了,力争三年高富帅!”在不远处,12栋女生宿舍楼也挂着一条:“爷们,403妹子走了,力争三年嫁个高富帅!”。另类的创意条幅表达感情的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对于大学生成才成功观教育的深思。应该说,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对未来的期许可以理解,但同时也反映出学生对于成功的急功近利,是单一成功观的体现,因此,大学要加强对大学生成功观的教育,提倡成人、成才、成功的全面教育,培育多元化成功的概念。
     2.加强就业调查与实践。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由于目前在大学生就业中采用的是“协议就业”的模式,决定了大学生在离校前签约就业一旦签约不能随意更改,而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处于读书的状态,对于社会和企业知之胜少,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需要加强就业调查与实践。就业调查与实践本身就是一个让理想和现实对接的一个过程,能够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个直观的认知,对将来可能要从事的行业有感性的认识,对自身在校期间所要加强提高的能力方面有更加清晰的判断。
     3.提升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应试教育的压力很大,在强大的考试压力之下,一切围绕“有用”展开,有利于提高分数的事情就去干,有利于提高高考成绩的能力就去培养,因此,学生更多的时候没有自我,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来自我安排,没有权利来确定要不要升大学,很大程度上也没有权利去决定升哪所大学,长此以往,学生逐渐丧失了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因为过去我们的家长和学校包办得太多,导致在就业的过程中学生仍然有很大的依赖性,尤其是民办学生表现得更加突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教育体制的反思与改革外,要给予在校大学生更多的平台和舞台,创造学生跟社会接触的更多机会,让学生碰到许多书本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应在实际工作中,注意积累经验,结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特点,编写就业指导课的教材,举办各种培训活动。为学生提供不同主题的培训,培育并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人际交往、沟通技巧、组织能力及领导才能等。同时,高校就业指导要定时间、定内容、定教材,就业指导要列入教学计划,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有一定教学时间来保障,制定好该课程教学计划。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与实际技能,因为专业知识是从事岗位工作最直接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美)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马万敬,有限理性与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导刊,2007(11)
[3]张军,职业生涯规划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